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台灣過去與歐洲互動,大多以英、法、德等西歐國家為主,對於中東歐的認識很少,但近年獲得包括捷克、立陶宛等國力挺,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成立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而設立超過30年的捷克代表處,也因為業務量增加,今年初設立「文化組」,近期完成揭牌,創下中東歐國家先例。 小斜坡上連著3棟白色外牆的大樓,這裡是捷克首都布拉格6區,是布拉格最大的市轄區,而台灣駐捷克的代表處,就坐落在這裡。 代表處設有業務組、經濟組、科技組與領務組,負責捷克全境的經貿投資、科技學術、教育文化等層面,功能等同大使館,因為台灣能見度與日俱增,業務量增加不少,在年初還進行擴編。 台灣在捷克的代表處,其實早在1991年,捷克斯洛伐克時期就設立,30年過去業務獲得推展,在今年1月的時候還成立了文化組。 9月中完成揭牌的文化組,為中東歐國家第一個文化組,是台捷雙邊關係的重要里程碑,而作為代表台灣的駐處,代表處也充滿濃濃「台味」。 包括半導體晶片、台啤、高粱酒、原住民頭飾與磁磚,從高科技產品、民族服飾到生活日常都有,左手邊櫃檯是台灣常見的鐵皮屋造型,右手邊還有用木頭雕刻而成,一個巨型的台灣LOGO,文化組也有一張「台灣桌」。但最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些充滿台灣意象的設計,居然不是出自國人之手,而是道道地地的捷克人阿得。 捷克建築師阿得:「我第一次去台灣,我去太魯閣 ,所以我做一個照片,以後我用這個,這個照片,做這個雷射切割,在台灣很多是不鏽鋼製品,我在台灣覺得很多鐵的東西,所以我覺得很有特色,台灣的建築。」 開心分享自己的設計理念,現年32歲的捷克建築師阿得,和台灣的緣份來自2014年的一次旅遊,隔年他再到台灣交換學生一年,這幾年回到捷克發展,阿得仍對台灣心心念念,於是把他想像中的台灣,透過巧思呈現在台灣駐捷克代表處。 捷克建築師 阿得:「 (台灣)大部分的房子是80、90年代做的,那個時候是後現代建築,貿易中心、世界貿易中心、台北車站的大樓。那個廟,廟的文化有很多粉色,我們歐洲人比較喜歡黑色的、白色的,現在我覺得比較好 ,但是八年前不一樣,(很多)台灣的公司叫中國,中華航空、你們的郵局(中華郵政)。捷克人還是歐洲人,如果他們不學亞洲歷史,他們不知道,不一樣的東西是哪裡,所以給他們看台灣地圖,還是台灣的特別的文化。」 阿得透露越來越多捷克人認識台灣,讓他相當開心,相信台捷直航後會更有幫助。他笑稱自己已經買好機票,要好好享受直航的便利。 記者vs.捷克建築師阿得:「(在台灣要待多久?會去哪裡玩?)再看看(也許)三個月,看有沒有得到一些靈感。 鏡頭轉到離捷克有1小時時差的立陶宛,歐洲首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就位於首都維爾紐斯,從辦公室往窗外看去,維爾紐斯電視塔與涅里斯河景色映入眼簾。出任首任代表的黃鈞耀,和我們談笑風生,但回想起代表處成立之初的艱辛,還是歷歷在目。 台灣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新的互動的模式,以及互相幫助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彰顯民主國家之間,即使是中小型的國家,民主國家之間的合作,是可以抵抗極權國家,哪怕是大型的極權國家的壓力。中國事實上並沒有在立陶宛有派駐大使 ,在我們宣布設處之後沒多久,他們自己把大使調回去了,我只能說他們的壓力持續存在,也不只存在立陶宛 ,存在全世界各處各國。」 即使代表處已經運作近兩年,中國仍持續對台立兩國的交流施壓,好在立陶宛堅持力挺民主台灣,除了互設代表官方的駐處,立陶宛民間對台灣更是越來越友善。 台灣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立陶宛的民間,他們對台立關係,從原來不知道台灣是哪裡,到現在幾乎每個人,我在街上碰到的,對台灣都會有基本的認識,他知道我們是有共同價值。有一個年輕人,立陶宛人,他就跑來跟我講,他就問我說,你是不是台灣的大使,我就說是,我是台灣在這邊的代表,他就握著我的手說 『你要堅持住,我們支持你』。另外,我去坐計程車的時候,計程車這邊很多年輕人,他也是詢問我來自哪裡,我跟他講我是來自台灣,他也跟我提到說我們支持你。」 從官方到民間,立陶宛不畏懼中國打壓,堅定挺台。黃鈞耀認為最大原因與那段,被蘇俄佔領近50年的歷史有關。 台灣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蘇聯佔領的時候 ,有很多知識菁英,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曾經問過國會議員的朋友 ,你們大概這個比例是怎麼樣 ,他是說以現在為例 ,這是他告訴我,大概每十個家庭就有一個家庭,曾經有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幸運回來的,透過他的意志力回來的,他也會跟他們的後代,去分享那個苦難,他們深刻的了解,什麼是共產主義,他們深刻的了解,什麼是極權國家。」 過去身處共產黨統治的牢籠,現在又面臨「雙俄」威脅,立陶宛對台灣當前處境更感同身受。而且兩國能攜手前行不只理念相近,經濟上也能互助。立陶宛的雷射切割技術引進國內,台灣則提供半導體產品與關鍵零組件,兩國互惠互利,堪稱小型民主國家合作典範。 台灣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未來幾個月,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雙方高層的往來。在外交上是建立彼此的共識 ,對於比較重要的合作可以拍板。我希望有更多的台灣人,出現在維爾紐斯街頭,我也希望有更多的立陶宛人, 出現在台灣的街頭 。不管是北中南,大家互相增進了解,互相學習彼此的語文。」 作為歐洲第一個以台灣為名,也是中國邦交國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駐立陶宛代表處將以這邊為基礎,持續深化雙邊關係。 《👉加入民視新聞Line好友,重點新聞不漏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