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美歐FTA給糖吃,是救贖還是大吃台灣豆腐?

遠見雜誌

更新於 2022年06月17日11:07 • 發布於 2022年06月17日11:06 • 林仕祥

向來在國際經貿協定扮演「邊緣人」角色的台灣,隨著美國和歐洲紛紛遞出橄欖枝,拉高對話層級,在眾所欣喜之餘,卻令人不禁想問,台灣究竟就此打通了進入國際組織的任督二脈?還是其中暗藏玄機,反而會弄巧成拙,得罪了中國不說,又被大國吃盡豆腐?

6月初,台灣與美、歐兩大經濟體的經貿交流先後傳出好消息。先是台美於一日共同宣布「台美21世紀經貿倡議」,隨後台歐於二日的「台歐經貿對話會議」層級提升至部長級。隨著國際情勢發生轉變,台美、台歐關係的升溫,未來台灣能否借著這兩道東風,甩掉區域經貿整合浪潮下的邊緣人,眾所企盼。

目前台灣已簽訂的自貿協定,包括「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在內,僅僅11個,其中較有實際意義的,又僅「台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台星經濟夥伴協定」(ASTEP),其餘都是經濟量體不大的邦交國,論規模和國際化程度都遠落後於鄰近各國。

由於近來RCEP、CPTPP兩大亞太地區的多邊自貿協定接連生效,台灣「走不出去」的窘境愈發明顯。

不過在近日國際上的經貿博弈中,似乎出現轉機。

6月1日,行政院政委、經貿談判總代表鄧振中宣布,台灣跟美國將啟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將就11項議題跟美國啟動談判,「有利台灣爭取參加CPTPP」。緊接著,6月2日,經濟部長王美花與歐盟執委會貿易談判總署長魏恩德(Sabine Weyand)主持「台歐盟經貿對話會議」,層級首度提升至「部長級」。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如迷你CPTPP,值得期盼

針對這兩項對外經貿關係上,歷史性的突破,中經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李淳表示,不論是美國近日公布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或「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表面上雖均不涉及一般經貿協定涉及的市場開放,但其實台美未來要談的11項議題,至少9項是CPTPP所涵蓋的議題,某種程度可以將該倡議視為「一個迷你的CPTPP」。

儘管現在美國囿於國內政治環境,無法推動任何支持市場開放的貿易協定,但李淳認為,美國要推動在亞太地區的經貿戰略,終究無法逃避市場開放問題,所以無論是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或是IPEF,只是「時間差」的安排。

李淳觀察,這次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最大的突破,一是談的是「未來性的議題」,而非TIFA談的是「昨天的議題」;二是美方主談的單位為美國貿易代表處(USTR)以往都是個較保守的單位,然而這次的倡議,「打破了過去15年來,台美貿易議題上只停留在TIFA階段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次的台美談判議題,絕大多數都是CPTPP議題,而CPTPP大部分是「美規」,因此未來很容易轉為專章,意謂著「台美FTA真正開始堆積木」。

「事實上,在此之前,美方從未針對未來台美FTA列出具體章節,也就是我們喊了半天,但沒有真正堆過積木」,李淳感嘆,過去台美互動,都保持相對距離感,但隨著美國亞太戰略的轉變,美方尋求全面提升對台關係,決定跟台灣「堆積木」,繼政治、軍事及外交後,「現在看起來,下一個要提升的領域是經貿」。

歐盟落實印太戰略,從此不再「先中後台」?

至於台歐經貿對話層級的提高,李淳分析,一是受到台美經貿交流熱絡的刺激,二是歐盟也想積極建構自己的關鍵供應鏈,三是落實自身在2021年提出的「歐盟印太合作戰略」政策,其中,歐盟就明白提及「要提高跟經貿互動的層級及關係」。

其實長久以來,台灣就不斷呼籲推動「台歐投資協定」的協商,但李淳說,在2019年前,歐盟跟台灣的經貿對話仍秉持一個「先中後台」的概念,而隨著歐盟推出自身的印太戰略,局勢就有了轉寰的餘地,「台歐投資協定」能否順勢「達陣」?值得矚目。

只是,美歐接連釋出的東風,能否就讓台灣擺脫經貿協定邊緣人的身份,還是讓台灣陷入另一個困境?

首先跟各國簽訂雙邊自貿協定,基於所謂的「中國因素」,限制仍很明顯,就算是日本、韓國等友台國家,也不希望弄僵對中關係;另外,由於美歐都不在CPTPP裡面,對台幫助,只是間接,「充其量只能證明,台灣在這項議題的準備程度,是獲得肯定的」。

美歐給糖吃,是實質甜頭還是大吃豆腐?

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也向《遠見》表示,從台灣參與國際協定的歷史法則來看,「兩岸關係好時,中國會給你某種程度的綠燈」,這是個現實,過去馬政府執政時期,台灣還可以跟新加坡、紐西蘭這兩個非邦交國簽訂自貿協定,「現在怎麼可能?」

劉大年認為,美歐雖對台釋出正面訊息,但基本上還是「經濟面」為主,歐盟提高層級跟台灣談離岸風電及半導體,「只想解決他的問題,並沒有想跟台灣簽什麼協定」,台灣如果太急,太過政治化,對方可能就縮回去。

美方亦然。以IPEF為例,美國雖知台灣重要性,卻沒把台灣放進去,避免其他國家的反彈,且美國的抗中,是要跟中國技術脫鉤、製造脫鉤,但市場並沒有脫鉤,美國仍想要中國大陸市場,「所以台灣要想清楚」,不應該要選邊站。

「台灣不要天天想說FTA」,不只是美國現在受限國內氛圍,不支持任何開放市場的協定,就連日本也對雙邊協定沒興趣。

劉大年建議,「堆積木」是比較好的作法,好比說,跟其他國家簽訂不涉及市場開放、只涉及部分領域的協定,就是一種堆積木的作法。或主動推動跟新加坡、紐西蘭自貿協定的升級版,這才比較務實。

美國預定將於2023年舉辦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從時間上來看,劉大年猜測,屆時美國一定會希望IPEF,或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也能談出一個結果,因此台灣可以順勢而為,勇敢向美國爭取一些對台灣有利的協定內容。

美制裁中企總是殃及台商,向美爭取資訊共享才是王道

另外,劉大年指出,過去台、中、美三邊分工密切,在陸台商做來料加工,賣到美國的比重最高,在美中貿易戰尚未開打時,MIT或MIC的關稅都一樣。但貿易戰後,只要是MIC的都要額外付12-25%關稅,偏偏美台認定標準有落差,讓台廠無所適從。

劉大年舉例,美國政府自川普時代開始,對中國設置許多投資貿易限制,多家陸企被列入「實體清單」,其中4月7日一家叫「天津飛騰」的陸企被列入實體清單,結果台灣「世芯」股價竟直接腰斬,原來天津飛騰為世芯的大客戶。

劉大年表示,美國對中國的限制與制裁有自己的邏輯,天津飛騰被列實體清單,「我們也是隔天看報才知道」,大家都措手不及,因此台灣應該爭取雙方情資共享,讓彼此間更了解對方的邏輯,避免台美雙方標準的不同,導致類似的狀況頻發,傷害台廠的利益。

另外,和美國談判,劉大年認為台灣面臨幾項弱勢。

首先,在談判桌上,台灣角色相對美國弱勢,一但美方予取予求,台灣是否能招架得住?二是台灣除了ECFA、「台紐經濟合作協定」與「台星經濟夥伴協定」外,大型國際談判經驗較少;三是時間上過於急迫,6月初宣布倡議,6月底就要開會,11項議題平均3天就要準備一項,台灣準備不及,反而容易把一盤好棋走成爛棋。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台美談面上的經貿對話平台,除了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外,還有TIFA、「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PPD)及「台美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TIC),「台美之間不缺交流管道」,劉大年建議政府部會間應趕緊協調整合,做足功課,在不同的平台中分進合擊,談出對台灣有利且實質的協定,增強台灣的競爭力。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