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香港雜記】香港人與農田的距離

中央廣播電臺

更新於 28分鐘前 • 發布於 7小時前 • 新聞編輯採訪

來到台灣第一個感覺,是到處都可以看到農田。每次搭台鐵時往窗外看,總是一幀幀綠油油的農田。彷彿除了台北之外,所有台灣本島的縣市,都有當地的農田。許多台灣朋友以為,香港的蔬果食材都是進口的。答案出乎意料,其實香港有本地農作,只是比例非常少而已。雖然現在香港的本地蔬菜供給率只有1.9%,但在80年代,香港小農的自供給率曾經高達50%。

香港最多農田的區域是新界區,又以當中的元朗區最為茂密。以前的九龍區和港島區人,會恥笑新界人是「牛屎佬」。新界區農田多,在工業未發達的時候,人要靠牛力開墾、翻土,以前在新界的馬路上,也可以見到牛的蹤跡。我爸是長子,小時候便被爺爺指揮幫忙家事,其中一項,就是到路上巡邏,尋找地上新鮮的牛糞,有的話便立即「插旗」搶佔,等曬乾之後就可以拿去堆肥種菜。牛屎佬聽起來雖然低俗,但還算是名符其實。

到我出身的年代,香港已經過工業化,並轉型到金融及服務業的階段,農務基本上與我這一輩以後的人絕緣。我們主要從常識書本中,得知種植和耕田這回事。小學很流行讓學生種紅豆,或到公園撿落葉,觀察植物的生長和形態,但跟農田還未算得上有關係。依稀記得幼稚園時,學校有活動帶我們和家長,一起到觀光農場參訪,但內容已經記不起。

到小學時,曾經跟爸爸去到中國的鄉下探親,親戚們在那邊從事農務,有農田、雞舍和豬欄。那時候我只管玩樂,跟著親戚們跑到山邊玩炸藥。香港對炸藥管制非常嚴格,除了砂炮(摔炮)之外,難以買到其他炸藥,到中國就可以玩個痛快。於是我拿炸藥到雞舍、豬籠旁邊引爆,嚇到動物們雞飛狗走,樂此不疲,這也是我有記憶以來,與農田最接近的距離。

作為每天都會飲食的人,我對食物源地的知識和體驗非常貧乏,甚至連每天吃的稻米長什麼樣子,也說不出究竟,相信這是大多數香港人的狀況。從我的日常觀察,老一輩人吃飯通常比較乾淨,也不輕易浪費食物,較年輕的則相反。除了物質條件差距之外,我想人與農田的距離,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古語有云:「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句小學課文常出現的詩句,到底有多少人能夠明白?在到處都是超級市場、食材垂手可得的城市中,怎麼能理解農夫在田中花費多少氣力耕田?

香港政府在2010年代前後,推出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希望收回新界僅餘的農田,作發展市鎮之用。當時有村民到政府總部抗議,在社會引起迴響,亦有學生和社運人士組成聯盟,協助村民們抵抗迫遷。自始香港萌生土地保育運動,除了新界東北,還有反高鐵運動、菜園村事件等。及後有些知識分子,希望以農務來建立人與地方的關係,例如香港生活館,他們成為全職農夫,打理一塊3萬平方呎大的菜田,也舉辦很多農田的體驗活動,嘗試把香港人拉回自然、拉回農田裡面。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香港人與田的距離似乎仍非常遙遠,我們還是習慣到超市,甚至直接到餐廳用餐,連煮的過程也省卻了。可幸的是,縱使香港的農業前景不佳,仍然有人願意投身這個行列,為香港農業出一分力。不論是觀光性質也好,生產食物也好,只要有人願意回到農田,人們才有機會認識自己每天食用的蔬果,懂得吃當季的食材,過得更像一個人本來應過的生活。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