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中科院代表團10月28日在柏林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MPG)共同舉行活動慶祝雙方建立合作關系50周年,29日與30日則與利奧波蒂納德國國家科學院舉行第二屆"未來科學會議"。
本屆會議的主題是如何加強創新實現碳中和之目標,中科院院長侯建國與即將卸任的利奧波蒂納德國國家科學院院長豪格(Gerald Haug)也共同簽署了一份"通往碳中和之路 - 柏林宣言"。與會的兩國科學家認為,要實現碳中和,各方不僅僅需要加強基礎科學研究以及技術創新,跨國合作、相應的全球政治框架也必不可少。
然而,相比幾年前,德中之間的科研合作關系明顯蒙上了一層陰影。一年前,德國聯邦政府出台了中國戰略,明確強調需要"去風險"。德國教育部長施塔克-瓦青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也在去年直白地警告說:任何一名中國科學家的背後都有可能有中共的支持。
德國科學界:切勿一概而論
教育部長的表態遭致了科學界的抨擊,後者認為這樣的表態過於民粹、過於一概而論。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院長克拉默(Patrick Cramer)、德國科研協會主席貝克(Katja Becker)紛紛強調跨國科研交流的重要意義,認為科學界應該在這個問題上保持自治、自己負責;尤其在那些風險並不太高的領域,科研合作不應被阻礙。
德國科學界同時也認為,在軍事科技相關領域,相關風險必須被明確指出。在學術自由遭到中國當局限制的問題上也同樣如此,這樣才能避免德國科學家在對華合作時"過於天真"。
在接受德國網絡媒體China.Table采訪時,利奧波蒂納國家科學院國際關系部主任、漢學家納爾曼(Ruth Narmann)表示,兩國在國家科學院層面上開展合作的主要目標是利用好雙方知名學者之間的關系。納爾曼說,德中科研合作並不單純只是跨國科研合作,更是"科技外交"的一部分。"年輕科學家的交流和主動參與也是這項動議的目標之一,在中國,青年學者的參與度暫時還不如德國。"
納爾曼還指出,德國近期圍繞對華關系"去風險"的討論對科研合作構成了一定的影響。她強調,兩國科研合作有著重要的社會以及科研政策意義:"這也是對公眾發出的一個訊號,即德國需要對華科研合作,中國是無法繞開的。"她說,在有些領域,德國無法獨立搞科研,必須依靠合作;而在能源、氣候等領域,中國科學家甚至比德國更加領先。
她透露,中國同行也留意到了德國國內的相關爭論,在雙方交流時也不斷被提及。這位漢學家警告說,切勿將所有來自中國的科學家都一概而論地視為竊密者,"已經有許多中國科學家在德國工作,有些還在德國科研體系內身居高位。"
(德廣聯、China.Table)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留言 6
裕Tang
天真圍繞著納粹,去協助支納粹的你們也是兇手
10月31日14:27
Hungying Chen
就是來竊取德國的高科技
但啤酒男現在只會喝啤酒 啃豬腳 可憐
10月31日01:22
Ruo Shiuan
就是學不乖!
10月31日00:45
張先生
支那人底層愛吹牛,上層愛騙人,文革之後,善良的人都被鬥倒了
10月30日15:10
莊蘭蕙
事實上是很多中國留學生把德國研究室的東西帶回中國賺第一桶金,還得意的在中國上雜誌炫耀
還好這些網路軌跡很多都被刪了,但是中國圖書館紙本應該還有很多地雷能查到,可惜被竊密的苦主大概也看不到了
10月30日14:16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