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我們每天都要與人溝通,有用的話要說,沒用的話也在說,畢竟說話又不費力氣。但說話需要一個結果,不能為了說而說,而是要儘量說好每一句話,將普通的言語錘煉成金句,讓說話具備變現的能力,這就是我們需要的結果。
文/秦梽尊
變現:口才最終指向的唯一結果
智商決定一個人的下限,情商決定一個人的上限。一個人的成功,20%取決於智商,80%取決於情商。而情商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而一個具有好口才的人,能更好的處理各種人際關係,從而獲得更多的機會,同時避免更多的麻煩。
曾經,人們將好口才定義為會說話,也就是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說,會得到不同的效果。說的人看似輕描淡寫,但聽的人卻如沐春風。雖然好口才不一定能直接幫助人們得到想要的,但卻能讓人們更加接近目標。
如今,對於好口才的定義更具高度,也更加具體,好口才不僅要讓別人舒服,還必須具有直接變現或間接變現的效果。說出口的話,不僅是一句高品質的話,還能給自己帶來切實的經濟收益。關於藉由說話獲得收益,經常進行商務談判或行銷的人應該很熟悉。
口才的直接變現就是透過各種說話的方式直接獲得經濟收益,這些說話方式可以是產品資訊的輸出或接收、需求資訊的互通有無、產品價位的商討等,具體方式如下。
1. 直播帶貨:就是靠直播主不斷介紹產品和與粉絲交流,促使粉絲購買產品,以獲得收益。
2. 電話銷售:透過電話管道與潛在使用者溝通,溝通順暢就有機會獲得訂單,從而獲得收益。
3. 線下店鋪銷售:透過與顧客面對面交流,獲得顧客的信任,並透過向顧客推銷商品,獲得收益。
4. 大宗商品行銷:透過不斷地與使用者溝通商品資訊和相互需求,並討價還價,實現商品的買入和賣出,以獲得收益。
5. 商務談判:雙方或多方正式會晤,將各自所需和對對方的要求羅列出來,透過不斷融合,力爭達成共識實現交易,從而獲得收益。
……
無論是哪一種,直接變現幾乎都圍繞著交易關係展開,可以藉由一次或多番的反覆溝通,決定是否能夠達成交易關係,即是否能夠實現「溝通變現」。
如果將直接變現看作顯性機制,可以直接將口才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那麼,間接變現就是隱性機制,未將口才價值與經濟收益直接掛鉤,需要一個轉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或許很短,也或許很長,但當轉化發生時再回過頭來看,就是當初的口才價值得到了切實的回報。
因此,口才的間接變現更像是先設置「預期目標」後得到效益的事先安排(或稱為預埋行為)。比如,某人和另一個人進行了一場高品質的對話,當時並沒有獲得什麼收益,但半年後,他接到了一筆生意,對方正是當初跟他對話的那個人。很顯然,對方對於那次對話的印象非常深,以至於半年後碰到相關的生意時,仍能首先想到他。
口才變現中的「現」,不一定是現金,還有可能是產生現金價值的其他方面,或者是能為產生現金價值提供幫助的其他行為。比如,透過好的口才,獲得了職務上的提升,獲得了高階人物的賞識,獲得了可以發揮更好的能力的機會,獲得了能夠幫助自己愉快工作的好心情,獲得了能夠讓自己進一步成長的良好環境,獲得了幫助他人取得更大收穫的愉悅感等。
在口才的間接變現方面,我們可以向諸葛亮學習。諸葛亮的歷史定位,首先是政治家,然後是軍事家,接下來是發明家,最後是文學家。關於這四個方面,基本都有耳熟能詳的事例傳下來。諸葛亮治蜀功績之卓越、運籌帷幄之高絕、諸葛連弩之威力、出師表奏之真摯,無不體現了他一生的光輝。那諸葛亮究竟是如何達到這樣的歷史高度的呢?更為恰當的問法就是,他是如何讓自己走向蜀國的幕後操控呢?
這一定與「三顧茅廬」有關,當劉備聽到了「臥龍」、「鳳雛」的名頭時,甘願屈尊三請。那麼,諸葛亮又是如何博得「臥龍」的大名的呢?這段從無名到揚名的過程,不僅在於諸葛亮確有才華,也得益於他能夠將自己的才華巧妙地展現出來,並能夠得到當時很多名人的認可。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在隆中與很多慕名前來的人討論當時的天下大勢,說出自己若出山將採用何種策略。這些慕名者在認可其才華後,更成為為其播撒名望的「種子」。司馬徽曾當面對劉備說:「諸葛孔明堪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開漢四百年之張子房。」這才引得劉備無論如何也要請諸葛亮出山。
試想,如果諸葛亮只是有才華,卻沒有讓才華被世人認可的表達能力,他斷然不會在三國亂世時還未出山就成為「臥龍」。諸葛亮在出山前對自己的經營包裝,就是其口才變現的集中體現。口才變現的核心是要創造出可以變現的結果,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諸葛亮沒有透過未出山之前的口才為自己帶來直接的變現結果,卻帶來了間接的後續結果,他被訪出山輔佐劉備,成就了蜀漢事業。
透過以上闡述可以了解,無論語言多麼流暢,多麼華麗,只有創造出實質的結果,才能稱為有用的口才。這種結果不一定是錢,能幫助自己或他人成長,能使自己或他人愉悅,能幫助自己或他人創造更多財富,都叫口才。如果所講的一切,既不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快樂,也不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收穫和成長,那這只能稱作「耍嘴皮子」。
所以,滔滔不絕、口吐蓮花、字正腔圓都不等於口才,真正的口才是能創造結果、創造收穫,能夠真正達到目的,讓人們從語言中達成共識。
切記:不能變現的任何「口才」都是在瞎說
在現實生活中,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一群三姑六婆坐在一起,聊著相互間熟知的、不熟知的話題,時而情緒愉快,時而情緒凝重。但是,此時誰也不能先離開,因為誰先離開,下一個談論的話題極大可能就是他。
很多人也認為,說話誰不會啊,天天都在說。事實的確是這樣的,只要是發聲系統健全的人,每天都在說話,而且每天會在很多種不同的情境下說很多的話。但是,問題來了,每天說這麼多話,有什麼價值嗎?也就是給自己帶來什麼收益了嗎?大多數人好像都沒有藉由講話給自己帶來收益,講話只是講話,未能和收益形成關聯,就像上面的三姑六婆。
一定有人認為,大部分人都不是演說家,口才也沒有那麼厲害,當然不會從講話中獲益,人們講話的目的只是日常所需,比如購物需要交流,找工作需要交流,與人講道理需要交流,上學需要交流,工作需要交流,吃飯時會交流幾句,睡覺前也會交流幾句。
我們不是要否定這種日常交流,但我們的交流不能僅限於日常交流,更不能僅限於日常交流帶來的常規化收益,比如購物時的交流讓我們達成商品交易,找工作時的交流讓我們獲得工作機會,學習時的交流可以得到知識,工作時的交流能夠得到薪水,吃飯時聊聊天能夠讓人身心愉悅,睡覺前聊聊天能夠緩解疲憊。
如果將上述解讀為語言的力量,只能說明你並未真正認識到語言的力量,更加不了解好口才所具有的能量。
語言的力量,不在於具有講話的能力,而在於如何將語言說好,並從語言中獲得變現的機會,為自己謀得實際利益。
有一次,馬克.吐溫到教堂裡聽牧師做號召募捐的演講。牧師不僅知識淵博,口才也不錯,演講中列舉的案例生動,引人共鳴。馬克.吐溫被深深地吸引了,他決定等到演講結束後就捐款。但牧師講得太過投入,話題越拉越遠,雖然內容涉略豐富,但已經偏離了捐款的主題。聽演講的人也逐漸由最初的饒有興致,變得有些不耐煩,馬克.吐溫改變了主意,決定待會只捐一點零錢。但牧師還在滔滔不絕地講,觀眾聽得越來越焦躁,很多人失去了耐心,離開了。牧師對眾人的反應意會錯了,以為人們嫌他講得少了,於是他更加賣力地講著,力爭用更有渲染性的辭藻和新奇的事件打動大家。終於,牧師的演講結束了,輪到大家捐款了,結果只有很少的人捐了一點錢,馬克.吐溫一分錢也沒有捐,他對這次演講非常不滿意。
可以想像,牧師在整理捐款時一定很傷心,自己用盡心力的演講竟然沒有收到多少效果,下次的演講一定會更加用力,時間更長,辭藻更為華麗,案例更為豐富。但我們都明白,問題不在這些,牧師需要做的是如何精簡演講,讓演講短暫而有力,能夠最快速地打動人心,來收到最好的效果。
陳魯豫在《我是演說家》上作了一篇演講,叫《表達的力量》,演講中她不斷重複一句話:「語言是有意義的,表達是有力量的。」
好口才有多麼重要,相信每個出入社會的人都領略過。語言的力量不在於數量,而在於品質。只有高品質的口才才能有高價值的收穫。
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效果。熟悉歐洲歷史的人一定聽過這樣一句話:一張嘴勝過三千支槍。拿破崙.波拿巴是著名的軍事天才,卻如此稱讚口才的重要性,怎能不讓我們產生深思。不僅是過往的時代,在如今越發注重口才的年代,說話的能力早已成為現代人必須掌握的主要技能了。在職位競爭、應聘面試、推銷業務、聚會交談等場合,都需要有好的口才。
口才絕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口若懸河,而是要能產生有價值的結果,最主要的體現形式就是變現。俗話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話不能輕易說,更不能隨便說,因為說出的每個字都會被別人解讀,如果於事不利甚至產生負面效果,那麼再漂亮的語言都是無用的。
因此,我們必須提升自己說話的藝術,以讓自己的工作、生活更加順利,人際關係更加和諧,未來更加光明。
留言 1
玄碩
只說不做也是取決於智商🤫
08月13日15:53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