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114年本土語言貢獻獎,得主劉慧卿擔任學校客語老師多年,在故鄉竹東開辦親子讀書會,推廣跟父母一起學母語,藉由繪本認識客語詞彙與文化,還自己創作客語歌曲和演唱,希望設計多樣化的課程內容,讓孩子自然而然接受自己的母語。
「那機器全部和火車有關係。」
本土語言貢獻獎得主劉慧卿,向小朋友詳細解說繪本,當初是為了教小孩說母語,原本住在臺中河洛庄,小孩要選本土客家語言課程時,由於人數不足無法開課,因此決定投入客語師資認證。
本土語言貢獻獎得主 劉慧卿:「我是自己想講,其實學習母語這個東西,還是要回歸到家庭,所以我就是很短的時間,是自己去考這些師資認證,還有拿到客語薪傳師,其實是因為從要教我自己的小孩開始。」
劉慧卿為了教小孩說客家話,取得客語薪傳師資格後,目前在新竹縣4所學校,教導本土語言課程,有些教案都是劉慧卿自己編寫,還會創作客語歌曲,更致力於親子讀書會,用客語說故事的互動方式,挑選有趣的繪本,加入客語詞彙及與客語文化,引導親子共學,不讓教學侷限在課本和教室,孩子自然而然接受自己的母語。
本土語言貢獻獎得主 劉慧卿:「92年的零歲閱讀開始,接觸繪本這個東西,那當初我是藉由繪本這個東西,來教小孩講母語,因為我感覺這種東西深入較快,那在圖書館、在社區,我就是做這樣的事情。」
劉慧卿強調,客語學習和文化傳承應該要結合生活,這次能獲得本土語言貢獻獎,謙虛表示都是身為客家人該做的事情。
本土語言貢獻獎得主 劉慧卿:「唱客家歌、講客家話,包含我女兒吃的東西,全部都是我們客家人,較為習慣吃的東西,像拿這個獎對我來講,我就是我一個人生,都是在那裡做和客家有關係的事情。」
劉慧卿表示由於升學主義的影響,家長們在家庭生活中,會忽略母語的重要性,為了讓本土語言成為主科,她希望透過個人結合社區的力量,將客語與客家文化之美傳遞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