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檳榔將納管 口腔專家籲「檳榔防制法」更完善

客家電視

更新於 02月06日09:00 • 發布於 02月06日05:30 • 陳郁心 林敬祐 臺北

檳榔上市超過30年總算即將納管,衛福部公告《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草案,不過就在2月17日預告截止前,台灣檳癌防制聯盟的口腔專家呼籲,應列專章加強勿食檳榔教育及宣導,同時明列經費來源,確保經費穩定防治,才得以長期順利推行。

小小一顆檳榔,長期食用可能為口腔帶來極大傷害,除了牙齒變黑、磨損、牙周病,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外,嚴重則會導致口腔癌,尤其喝酒、抽菸加上嚼檳榔,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23倍。

口腔癌患者 蔡維國:「在48歲的時候,就口腔下顎黏膜就纖維化,因為長期吃檳榔。」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主委 李楊鈞:「最重要的是不要接觸到誘發因子,檳榔、菸、酒,那這三個因子加起來,會增加我們罹癌風險。」

為了維護國人健康,衛福部2024年底預告,《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草案,限制檳榔銷售管道、嚼食場所,不得販售給兒少等,而在預告截止日2月17日前,台灣檳癌防制聯盟專家則呼籲,專法內容得更完善,應包含教育、宣導專章,並明列各項防治工作經費來源。

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口腔癌防治委員會主委 吳家佑:「檳榔健康防治專法裡面,我們主張一定要加入,宣導跟宣傳這樣子教育的專章。」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 李明憲:「檳榔子就會致癌,就是不含紅灰白灰就會致癌,這一個觀念呢!臺灣10幾年來的認知只有(百分之)50,其實是低於這個50。」

根據農業部的統計,被稱為「綠金」的檳榔,多產自南部地區,又以屏東種植面積最多,且主要分布在竹田、萬巒等客庄,專法施行後恐怕衝擊不少農民生活,如何輔導檳榔廢園、產業轉型,也是未來新的課題。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