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美國新任總統川普在國會大廈舉行就職典禮,與會貴賓包括現任與前任總統,許多知名商界人士也都受邀出席。而邀請政商名流甚至是好萊塢明星或導演參加美國總統就職典禮在過去並不罕見。
但在2025年川普就職典禮上,卻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嘉賓——格鬥選手與網紅。對此,《紐約時報》形容川普的就職典禮是,
「一群充滿男子氣概的人,見證他們領袖的崛起。」
從綜合格鬥選手康納麥格雷戈(Conor McGregor)、終極格鬥錦標賽(UFC)執行長達納懷特(Dana White),脫口秀演員西奧馮(Theo Von),再到拳擊手兼知名千萬網紅的傑克保羅(Jake Paul)及其兄長羅根保羅(Logan Paul),都成了川普就職典禮的座上嘉賓。
這些人除了同為川普支持者外,還有一個共通點:
他們都是「男性圈」(manosphere)的代表人物。
「男性圈」是什麼?
自2024美國大選以來,許多媒體與文化學者都在為這些渾身散發「陽剛特質」的網紅們,以及針對男性製作的網路節目,尋找一個適合的形容詞。而現在,「男性圈」已成為這些人的代名詞。
雖然「男性圈」一詞的確切起源已不可考,但自21世紀初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興起以來,這個詞便廣泛存在,用來統稱那些宣揚男子氣概、厭女情結,以及反對女權主義的群體。都柏林城市大學(Dublin City University)數位媒體與性別教授黛比金(Debbie Ging)表示,儘管男性圈內有各式各樣的群體,但他們都一致認為,社會對男性的偏見是受到女權運動的影響。
其中,與男性圈有關的相關群體名詞包括:
男性權利運動(Men's rights movement,MRAs):倡導有益於男性的政治變革
男人自行之路(Men Going Their Own Way, MGTOW):倡導不婚不生
搭訕藝術家(PUA):教導男性如何用運用社交技巧、行為操控來吸引女性
非自願獨身者(incels):原指無法找到伴侶但沒有敵意的人。但近年已經演變成一種極端的厭女文化,並鼓吹暴力和報復心理
吞下紅色藥丸,進入男性圈
男性圈也很常使用「紅色藥丸」作為反女權運動的隱喻。就像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的主角尼歐(Neo),選擇吞下擺脫虛擬、得以看見真實世界的紅色藥丸:一個被女性主義和政治正確主導的世界,一個男性受到壓迫的世界。
幾年前,男性圈一詞還僅僅指網路上最極端、邊緣的男性群體。但隨著時代的推移,男性圈已經不只是網路陰暗角落的一部分,且新的代表人物逐漸崛起,例如:遭指控多條不當性行為、多次發表厭女言論並反墮胎的美國總統川普;在X平台上擁有千萬粉絲追蹤,高喊著「女性不該擁有投票權」的安德魯泰特(Andrew Tate)。《紐約時報》形容:
男性圈的存在可以被視為——或被塑造成——一種無害的嗜好,也可以被視作一種如槍枝般危險的現象;它既可能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次文化,也可能是一種定義美國男性氣質的廣泛潮流。
捨棄傳統媒體,接近年輕選民
在川普第二次競選美國總統期間,他捨棄了傳統電視媒體,而是選擇與一群網路世代最紅的Podcaster聊天——35歲以下的年輕男性——包括網紅羅根保羅主持的《衝動》(Impaulsive)與脫口秀演員西奧馮的《與西奧馮的這個週末》(This Past Weekend with Theo Von)等等。
在選前倒數時,川普更利用半天寶貴的時間,錄製長達3小時的Podcast節目《喬羅根體驗》(The Joe Rogan Experience)。
該頻道是由全美最知名的Podcaster、前終極格鬥錦標賽(UFC)解說員喬羅根(Joe Rogan)主持。川普受訪的節目在YouTube與Spotify上架後,接近破億的觀看與收聽次數將近破億。
而川普登上的這些節目中,多數的主持人都以幽默與充滿挑釁的言論而聞名,節目內容多半圍繞在運動、男子氣概、網路文化與惡作劇等話題,並向聽眾傳遞「男人」應有的形象。
以美國史上最富有總統身分上節目的川普,也將自身塑造成其中一員:有錢、有名氣與權勢的典範。對於許多主要透過社群媒體而非主流新聞媒體的年輕選民來說,這可能是他們第一次真正了解川普。
川普競選策略:拉攏男性圈
儘管白人男性一直是川普的核心支持者,但如何拉攏原本對政治冷感的保守派年輕男性,成為川普此次競選策略中的重要課題。
川普競選團隊在挑選這些Podcast時,節目收聽率並非首要考量,能夠觸及多少「年輕男性」觀眾,才是團隊的目標。因此,競選期間川普頻繁登上Podcast,透過這些主導「男性圈」形象的網紅與意見領袖,將自身型塑成「真.男性圈」領袖。
不同於川普選前造勢、新聞採訪,甚至是在電視辯論會上的表現,川普在這些Podcast和直播中,表現得像個和藹可親的長輩,有時很熱情,偶爾會感到好奇。節目氛圍就像在「男子更衣室」裡聊天,將政治當作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而主持人也會用兄弟般的態度,取代應有的禮貌與道德規範,例如直接在節目中親暱地稱呼川普的名字為唐納(Donald),而非川普總統。
數據與社會研究所(Data & Society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主任愛麗絲馬維克(Alice Marwick)指出,川普的個性與這些節目所營造的男性氣質高度契合,這種訊息是:「不要為你的男性慾望感到羞愧,無需為你的陽剛特質感到內疚。」她說道,「男人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與強大,並且反擊對批評你的人。」
【延伸閱讀】厭倦女權抬頭、追隨「異見」領袖,美國年輕男性選民的沉默右傾
近在耳邊、聲得你心的Podcaster
不同於那些遠在天邊的電影明星,這些Podcast主持人與網紅是近在眼前與耳邊的存在。「他們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上學途中會經過的那種人家,他們會在車道上修車,早上可能會朝你丟個啤酒罐,放學回家時又會邀請你進他家,給你抽第一支大麻煙。」紐約史登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行銷學臨床教授斯科特加洛威(Scott Galloway)形容道。
根據愛迪生研究所(Edison Research)的數據顯示,美國12歲以上的人口中,將近一半的人每個月至少會收聽一次Podcast,其中又以18至34歲的族群最為熱衷。
雖然要將網紅公開支持某位政治人物,與選民是否會投票給對方做連結、量化,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根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出口民調,在18至29歲的男性選民中——男性圈的主力族群——有56%投票給川普。
AI新創公司Hydra Host的執行長亞倫吉恩(Aaron Ginn)表示,川普政府上任後會優先考慮繼續與新型態自媒體主持人合作,並將他們視為另類白宮記者團,「人人都希望能真正了解一個人,唯有如此才能信任對方。而我們正處於這樣的媒體環境中。」
不同的節目,同樣的價值觀
根據《彭博社》報導,川普在競選期間參與了9位網紅的Podcast節目錄製,包括西奧馮、尼爾克男孩(The Nelk Boys)、派崔克貝大衛(Patrick Bet-David)等。《彭博社》分析這些節目過去兩年內的所有內容,共計2002集,發現這些主持人不僅關係密切,節目中分享的觀點也高度相似。
雖然很難將他們歸類為傳統的左派或右派,但他們都十分有默契地對「體制」表示輕蔑,並堅決反對政治正確;儘管各有獨特的主持方式,但這些男性主持人都有共同的興趣:運動、健身保健食品,甚至是外星人。此外,節目中也會有非常多的廣告和產品置入。
聽著聽著,就加入男性圈的多重宇宙
《彭博社》還統計了曾錄製這些Podcast節目的嘉賓名單,發現同質性極高,至少有152位嘉賓曾出現在兩個以上的不同節目中,包括終極格鬥錦標賽執行長達納懷特、前福斯新聞主播塔克卡森(Tucker Carlson)以及曾以獨立參選人身份競選美國總統的小甘迺迪(Robert Kennedy Jr.)。此外,這些Podcast主持人也經常出現在彼此的節目中,營造出一種封閉且緊密相連的圈子,讓觀眾宛如置身於一個虛擬的「男性圈的多重宇宙」。
前Spotify高級主管勞倫·賈維斯(Lauren Jarvis)表示,「許多人認為節目主持人是採訪者,但並不是這樣。他們只是在對話,表達自己的意見,這也是為什麼Podcast能夠引起聽眾共鳴的原因。」
不同於傳統的政論節目或是正式訪談,這些Podcaster也不像傳統媒體受限於「守門人」角色,把關消息來源的可信度,使得這些網路節目很少強調事實查核,「事實證明,大部分年輕族群根本不在乎這些。」分析公司Enders Analysis的執行長道格拉斯麥凱布(Douglas McCabe)說,「年輕人的感覺是:『我得到了真實的聲音,而且我不受任何新聞編輯的影響。』」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加入男性圈
曾任美國「國家評論研究所」(National Review Institute)研究員的大衛弗倫奇(David French)分析,男性圈之所以會在近幾年逐漸壯大,可能源於當前的美國男性覺得人生沒有意義與目標,然而,大眾對於「這是不是個問題」尚未有個共識,更別說「怎麼幫這些男人一把,把他們從懸崖邊拉回來」。
最後,這些男性轉而把講話最大聲的男性視為「人生導師」,例如厭女代表人物安德魯泰特、曾因反疫苗與種族歧視而引發爭議的喬羅根、支持氣候變遷否定論的喬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以及同樣以厭女言論聞名的伊隆馬斯克等人。
而這些「人生導師」向男性提供的建議往往是:「反擊、鬥爭,對抗那些毀掉你人生的精英」,並且認為「金錢與女人的成功便是你最好的復仇」。
【延伸閱讀】「不結婚、不戀愛、不生育、不性行為」川普當選後,美國女性開始效仿南韓的4B運動
Meta執行長祖克柏:美國要找回陽剛之氣
自2017年開始,有「美國PTT」之稱的社群網站Reddit,逐一關閉所有與男性極端主義相關的版,包括「男人自行之路版」(/r/MGTOW)與「紅色藥丸版」(/r/TheRedPill)。因此,這些社群改而湧向願意接納他們的新歸宿,例如Gab與X平台。
2025年1月,Facebook創辦人、Meta執行長祖克柏宣布,將終止「取消事實查核」,放寬對於移民、性別等話題的一系列限制,並強調此舉是「回歸言論自由」。
同月,祖克柏不僅宣布任命終極格鬥錦標賽執行長達納懷特為Meta董事,還在喬羅根的Podcast節目中表示,美國需要重塑其男子氣概。他說:「現在的企業文化基本上已經被『閹割』,變得太過溫和。我們應該多鼓勵競爭,才能為公司帶來正面影響。」最後,祖克柏更補充道:「我認為,陽剛之氣是好事。」
「男性圈本來就是主流」
面對男性圈從極端且不可取的標籤,轉變為主流媒體與娛樂產業的潮流,不僅美國,英國、澳洲,甚至非洲也開始受到男性圈逐漸擴大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紐約時報》形容,
男性圈不是從邊緣變成主流,男性圈本來就是主流,只是仍有許多人將其視為邊緣現象。
事實上,男性圈的興起並非偶然。當主流媒體放棄了格鬥技、美式足球等冷門運動賽事,或是帶點粗俗的幽默話題後,網路上的男性圈反而填補了這一空白,提供許多男性仍然感興趣但主流媒體不再關注的內容。對許多美國年輕男性而言,這些興趣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將其簡單歸類為「極端」,反而顯得脫離現實且武斷。
因此,該如何重新定義這個時代的男性氣質,已成為性別研究學者和文化專家持續關注的課題。
加入 DQ地球圖輯隊 LINE Notify ,一起看透全世界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There's Time And Place": Theo Von Slams Paul Brothers' Antics At Trump's InaugurationThe Second Trump Presidency, Brought to You by YouTubersWhere to Find the Avuncular Donald Trump? Check the Manosphere.The ‘Manosphere’? It’s Planet Earth.The podcast bros who helped put Trump back in the White HouseMark Zuckerberg says companies need more 'masculine energy.' What does that even mean?The Atmosphere of the ‘Manosphere’ Is ToxicHow These Men Left the Manosphere — and Why Some May Never‘The hostility was something I’d never experienced before’: The cost to women of the overlooked rise of Kenya’s manosphereWhere to Find the Avuncular Donald Trump? Check the Man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