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潮流時尚

「公共藝術」讓民眾按下藝術家的門鈴!從林建榮「燈泡人」探究一座城市的年輪脈絡

網路溫度計 DailyView

更新於 2023年10月27日07:30 • 發布於 2023年10月26日08:58
「公共藝術」讓民眾按下藝術家的門鈴!從林建榮「燈泡人」探究一座城市的年輪脈絡
「公共藝術」讓民眾按下藝術家的門鈴!從林建榮「燈泡人」探究一座城市的年輪脈絡

image source: 林建榮、沈菲比提供

文/蔡瓅萱

「『公共』是擺在『藝術』的前面。」談及公共藝術,裝置藝術家林建榮直接點出不同於其他藝術創作的地方,「公共」必須置於「藝術」之前,顧及到不同層面,在諸多限制之下找尋群眾理解與藝術精神之間的平衡,這也是林建榮一直以來努力的事情。

(☞藝想城市天際線完整專題請點此:https://dailyview.tw/cityhorizon

公共藝術是「公眾」和「創作」間的平衡

從小就喜歡畫圖的林建榮,在藝術創作方面的年資已有二十五年之久,開始投入公共藝術至今則有長達十六年的時間。從個人創作投身公共藝術領域,一開始其實是出於現實的考量,林建榮也坦言,最初接觸到公共藝術時,自己其實是有些排斥的。

林建榮指出,公共藝術是最能夠快速籌措到創作資金的管道,「一個創作者要販賣自己的藝術創作給收藏家,其實時間上或者效率上並不是那麼好。公共藝術有點像小時候繪畫比賽的方式,你拿到公共藝術的案子也好,沒有拿到案子,拿到參展的費用也好,多多少少都對自己的藝術創作不無小補。」

「某部分來講,公共藝術其實對藝術創作者來講有點像是妥協下的藝術作品,一名此前僅關注於自身創作關懷的創作者而言,可能會感到有些被侷限。」雖然能夠快速取得資源,不過公共藝術創作有諸多限制,林建榮提到,其實多年來他所做的公共藝術作品,並沒有一件讓他百分之百滿意,因為以創作者的角度而言,公共藝術沒有辦法隨心所欲。

林建榮工作夥伴、策展人沈菲比也表示,公共藝術不能完全「Follow your heart(遵從你的心意)」,而是要「Follow everybody’s heart(遵從每個人的心意)」,不過,還是有一些「公共藝術才能做到」的事,因此投入公共藝術,也不全然是出於金錢考量。

「通常我們自己在做的創作沒有辦法那麼大件,誰家有那麼大的空間收藏一件那麼大的作品?可是公共藝術通常它的量體會比較大,等於它的預算會比較高一點點。在比較大的金錢跟比較大的空間支持下,就可以做比平常尺度再大很多的作品,所以我覺得這也是他(建榮)會投身公共藝術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當個人創作走向公共領域——和群眾互動的「燈泡人」

在林建榮的藝術創作中,「燈泡人」是非常知名的一個系列,以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孤獨感為出發,透過燈泡人傳達他的困窘,以及渴望被理解的心情,可愛的燈泡人讓人備感親切,表現出來的情感卻是壓抑的,明滅的燈光猶如向外尋求理解的訊號,沒有五官的燈泡人可以讓任何人代入自己的表情與心境,在孤獨的空間中與自己對話。

林建榮作品〈zZZ〉
林建榮作品〈zZZ〉

▲林建榮作品〈zZZ〉。

image source: 林建榮、沈菲比提供

呈現人類內心深層情感的燈泡人,近幾年也走向公眾領域,成為林建榮公共藝術創作的一環。將個人的內在情感放置於人來人往的公共場域,是另一種全新的挑戰,位在新莊宏匯廣場的燈泡人,就是在處在這樣一個衝突的場域。

內心孤獨的燈泡人、人來人往的公共場域,渺小的內心和龐大的人群是強烈的對比,不過,這次燈泡人不再孤獨,有所不同的是,宏匯廣場的燈泡人多了「青鳥」的陪伴。

「宏匯廣場算是一個綜合大型的shopping mall(購物廣場),希望燈泡人在這個人來人往的空間場域裡面可以呈現出比較愉悅,或是對城市、希望的想像。所以在這組作品裡面,還添加了代表希望的青鳥這個元素。」

林建榮作品〈坐擁幸福 希望飛翔〉
林建榮作品〈坐擁幸福 希望飛翔〉

▲林建榮作品〈坐擁幸福 希望飛翔〉。

image source: 林建榮、沈菲比提供

「過去的燈泡人可能是呈現比較孤獨、自己一個人的感覺」,菲比補充,「但是在宏匯這邊加入青鳥的元素,它不再是一個人。如果我們稍微回到《青鳥》這本書本身的脈絡來說,你也會覺得這個過程是一個『個人』的探索之旅。」

菲比解釋,《青鳥》的故事其實是哥哥為了生病的妹妹獨自踏上尋找代表幸福的青鳥的旅途,這樣的過程其實也是「獨自一人」的成長之旅,「這個過程還是有他個人的那個孤獨,還有必須要自己去排解的一些問題和狀態。所以這跟建榮過去的創作脈絡,隻身一人、個人探索的這個孤獨感其實是沒有相悖的。」

「公共藝術必須要考慮到場域,以及會接觸到它的民眾、客群是什麼樣的對象,他必須要先考慮這個,然後再來思考在這個前提之下,可以發揮他個人的關注或是個人的關懷的臨界點在哪邊,他就會有個停損點。但基本上因為它還是一個藝術創作,所以在考慮公眾性之餘,還是會回歸並忠於自己的創作脈絡。」

每個人的理解都不相同——公共場域提供作品不一樣的「完整元素」

將燈泡人置於公共藝術中,需要在個人的創作理念和公眾對藝術的理解程度之間取得平衡,此外,因為是公部門案,在創作時間上也相當緊湊,所以大約只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因此林建榮始終覺得這件作品應該還有更完整的樣子,「我覺得它其實還有成長的空間,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做一些修正。就像是我當初第一隻燈泡人,那一隻頭部會動的燈泡人其實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才創作出來,所以它(燈泡人)需要一些時間,不斷琢磨或是修正。」

林建榮作品〈寞寞〉
林建榮作品〈寞寞〉

▲林建榮作品〈寞寞〉。

image source: 林建榮、沈菲比提供

除了時間限制,公共藝術真正展出後,往往容易遇到觀者對作品的解讀與原先的創作理念完全不同的情況,因為大部分的人並不會對藝術家及其創作背景有深入了解,大多是以直觀的感受去評斷,對於作品的感受很容易與藝術家的創作理念有所落差,像是原先想呈現內心孤獨感的燈泡人,在大眾的眼中卻成為「可愛」的象徵。

面對這樣的情況,林建榮從一開始感到失望,到現在已經能慢慢接受,並將其視為讓作品更為完整的其中一個元素,「後來自己也慢慢接受這樣的一種狀態,其實觀眾的閱讀或是理解、解析,某部分來講也成就了這件作品的完整性。當然自己的作品對於自己來講,是一種人生的刻畫,但是它如果可以帶給一般民眾或藏家一些心靈上的撫慰,其實我覺得也無妨,倒是不用太執著於自己起心創作時的心境。」

文化、歷史、藝術、社會議題……一座城市的「年輪脈絡」

「我覺得公共藝術對於一座城市來講,其實它就是一個文化的亮點,或者一個『年輪脈絡』。你可能可以從中看到這個城市曾經發展的一些過往,因為公共藝術可能是依據城市的文史脈絡或是一些藝文資料背景發想出來。」

雖然在創作方面有著諸多限制,但公共藝術對於城市而言仍然重要。林建榮和菲比認為,透過公共藝術,人們可以看見一座城市的文化、歷史發展脈絡。菲比表示,整個社會的風氣和關注的議題一直不斷地變動,這樣的變化影響著民眾也影響著創作者,不同年代的多種風格堆疊起來,就是城市的「年輪」。

「就像年輪一樣,這些作品在不同年代被設置起來,你就可以看到,原來那個年代大家關注的是這個,或是那個年代的材質、只能做到這樣子。其實你稍微看一下很久以前的公共藝術,跟現在的公共藝術,就可以默默地感受到臺灣這個土地,感受到大家關注的議題其實是有所不同的。」

公共藝術是一個城市的亮點與文化,同時也構成了城市的面貌,菲比說,公共藝術在設置的時候其實更應考量與城市間的共融性,不只是公共藝術,包含建築、人物都是城市風景的一環,因此應考量整體協調性。

「我覺得臺灣比較沒有這個意識。因為一個城市要美好其實是每個人都要負起責任的,為什麼你今天在巴黎隨便拍一張照片都感覺還蠻美的?因為他們其實都會注重自己的穿著或是儀態,他們走在外面其實就是城市的風景之一。」

「有些人不加思索地突然在住家外觀上加了一個鐵窗,加上一個鐵門,加上一個奇妙的東西。符合了他自己以為的功能性的同時,卻沒有考慮到外觀上面的改變,也醜化城市的面容,我覺得這是更需要去關注的一個問題。」

公共藝術是大眾和藝術家之間的「門鈴」

不管是創作、觀賞層面還是城市規畫方面,公共藝術都有許多需要考量的問題,雖然牽扯到的領域十分複雜,但對於想了解藝術的民眾而言,這反倒是最簡單的途徑。

「因為它就在一般我們大眾民眾的生活的空間裡面,所以理論上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民眾要提升自己的一些美感經驗也好,或者是品味也好,其實可以多逛逛美術館或者畫廊。一開始可能會讓人家覺得有點『附庸風雅』,但是久而久之沉浸在藝術創作的當下,應該也會慢慢地打開自己的眼界。」

雖然就像前面所提過的,民眾可能不見得能理解每一件公共藝術作品背後的理念,但林建榮認為,一開始接觸藝術,最重要的其實是「興趣」,「我覺得對於任何的事物都一樣,最重要的是一開始你要對它產生興趣,或者有一個慾望想要了解它在做什麼。就算不了解、看不懂也沒關係,但是至少你要引起自己這方面的興趣。公共藝術作品,它所呈現出來的形態是比較親密、比較容易讓人家接受的,所以是最容易切入的。」

先從貼近日常生活的公共藝術作品開始,然後民眾才有機會再走向畫廊、美術館等更專業的藝術場域。菲比提到,「沒有門檻」是公共藝術一個很重要的特質,「我們觀賞一件公共藝術作品,它比較沒有鑑賞的門檻。你今天如果去美術館看某一些展覽,其實會需要背後有一些美術史的背景,才可以理解這件作品為什麼要做成這樣子。可是通常公共藝術比較不會要求你一定要具備這種藝術背景知識,或者是更多學養知識,來支持你可以看得懂這件作品,也就是公共藝術作品其實應該一般人都可以看得懂。」

林建榮認為,公共藝術就像是帶領大家進入藝術領域的一座燈塔,知道了大概的方向之後,才能走向更深入的下一步,「它只能照亮我們面前的路,雖然目前你可能還看不清楚,但至少你知道你的方向在哪了。」

image source: 林建榮、沈菲比提供

就民眾而言,公共藝術是一個入門管道,但就創作者而言,公共藝術也是讓大家看見自己作品的一個機會,因為它設置在一個平常生活所及的地方,所以有人可能因為看到某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進而去找尋、了解這位藝術家及他的相關創作,「讓人家認識你、讓民眾在公共空間很容易就看得見。」

林建榮和菲比將公共藝術形容是大眾和藝術家之間的「門鈴」,「可能是一個開關,就是我按了之後門就開了,叮咚,我就進去了。因為過去大家可能找不到門鈴,但他現在找到門鈴了,找到關鍵字就知道這個藝術家是誰,那我更想知道他的話我就再按門鈴,就可以進到他的創作世界。」

這樣的「門鈴」,是大眾深入藝術的開關,也是創作者的世界被大眾理解的契機。

延伸閱讀

公共藝術擺放美術館廁所顛覆想像!藝術家周代焌:每個人都能慢慢體驗生活

「用戀愛的心情對待作品!」曲德義談公共藝術:它是沒有牆的美術館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