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3 日,正值大年初六、開工第一天,許多台灣人被一則新聞震懾:「藝人大 S(徐熙媛)因流感併發肺炎逝世於日本,享年 48 歲」。
「大 S 逝世日本」、「流感」迅速登上熱搜榜,許多人起初以為是假消息,直到她的妹妹小 S(徐熙娣)發聲明證實,才讓大眾意識到這場悲劇的真實性。
醫療技術先進的日本,卻無法治癒流感?
日本的醫療技術相當先進,理論上擁有足夠能力治療流感患者。此外,流感在日本秋冬期間高發,每年政府都會提前推廣流感疫苗之接種,以降低重症與併發症的風險。
不過,大 S 的離世,不僅引發台灣人對流感疫苗的關注與施打熱潮,也讓許多人開始討論日本的醫療技術與醫療環境。
事實上,日本的醫療水準長年位居世界前列,根據國際知名醫學期刊《The Lancet》,日本的醫療體系不僅在亞洲名列前茅,甚至是全球頂尖之一,在全球 195 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療品質評比中,日本排名第 11 位,而中國則位居第 60 名。一般而言,人口越多,維持高品質醫療服務的難度越大;然而,日本擁有約 1.2 億人口,仍能保持世界前列,甚至在 G7(七大工業國)中屬於表現優異的國家,這項成就備受國際肯定。
以我自身為例,2024 年年底,我不幸感染 A 型流感。和一般日本民眾一樣,我前往小型診所就醫,醫師隨即開立一週份量的流感藥物及感冒相關藥物。一週後,雖然發燒等流感症狀已緩解,但我的支氣管仍感不適。經多次回診後才得知,許多流感患者在痊癒後仍可能持續咳痰或流鼻水長達一個月。最終,在持續就醫一個月後,終於完全康復。
大 S 因流感併發症離世,可能因素有哪些?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次悲劇發生?我們或許可從兩個層面進一步探討:
一、個人健康狀況:大 S 過去曾公開表示自己有心臟等相關疾病,這可能使她的免疫系統較為脆弱,導致流感併發肺炎後病情惡化。
二、外國人在日就醫環境:雖然日本的醫療體系發達,但對於外國人而言,是否能順利獲得及時且妥善的醫療照護,仍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
以下我將聚焦第二個層面,探討日本的醫療制度與外國人在當地就醫的挑戰,試圖解開可能影響這場悲劇背後的因素。
認識日本的「醫療分級制度」
日本的醫療制度與台灣不同,病患無法自由選擇到大醫院看診,而是需要透過一般診所或中型醫院的主治醫師開立介紹信,才能前往大型醫院就醫。這樣的制度旨在防止輕症患者直接前往大醫院,以確保醫療資源能優先分配給重症患者。
該制度旨在確保醫療資源優先分配給重症患者。圖/取自内閣府大臣官房政府広報室官方網站
為了進一步強化醫療分工,日本於 2015 年 5 月通過《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法》,規定若無轉診單就直接前往大型醫院就診,須支付額外費用。這項法規鼓勵患者先至診所或中型醫院診治,以維持醫療體系的有效運作。
然而,過於嚴格的醫療分級制度,亦可能導致病患延誤就醫。這是因為小診所受限於檢測設備等因素,病患可能無法及時獲得最佳的醫療處置。
我在日本「一波三折」的就醫親身經驗
以我的親身經驗為例,過去曾因腳底腫脹前往當地小診所就醫。
除了服藥外,醫師也為我拍攝 X 光片,但經過將近 3 週的療程,症狀依然未見好轉。更令人困惑的是,醫師在未進行抽血檢驗的情況下,便斷定我可能罹患痛風。我向醫師說明自己屬於痛風低風險族群,但他仍然要求我服用痛風藥物。
由於治療效果不佳,我開始考慮前往大醫院就診,這才了解到日本醫療分級制度的嚴格限制。最後,我改至一間中型醫院,醫師詳細詢問病史後,立即為我安排抽血檢查,並要求我留院等候結果,以確認是否真如前醫師所判斷是罹患痛風。所幸,檢驗數據顯示並非痛風,而是其他疾病;在接受適當治療後,約一週內即順利康復。
經歷這次事件後,我在日本就醫時會更加謹慎,事先查詢醫療機構的設備與診療範圍,盡可能選擇設備較完善的診所,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療延誤。
何謂「介紹信」?病患可以參與決策嗎?
許多讀者可能會好奇,介紹信究竟是什麼?是否只有主治醫師與大醫院的醫師熟識,才能開立介紹信?答案是否定的。
介紹信的正式名稱為「診療情報提供書」,是醫師開立給其他醫療機構的文件,記載患者的基本資訊、病症、治療與用藥情況。簡而言之,類似於台灣的「轉診單」。
在台灣,由於大城市醫療資源相對充足,許多病患在疾病初期便選擇直接前往大型醫院,而非先到診所或中型醫院。因此,轉診單較常出現在偏鄉地區,當地方醫院無法提供適當治療時,才會協助病患轉診至大型醫院。
此外,在日本,開立介紹信並非完全由醫師決定,病患也有權與醫師討論希望轉診的醫院。當然,部分診所或中型醫院的醫師可能與大型醫院的醫師有合作關係,或了解哪家醫院較適合病患,因此能夠提供更精準的建議,幫助病患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外國人在日就醫,可能因哪些原因而「延誤治療」?
過去我曾採訪過在日執業的台灣醫師徐立恆,了解在日外國人的就醫環境,以及目前面臨的問題。徐立恆醫師表示:「日本擁有高品質的醫療體系,但對於外國人而言,在日本就醫可能會面臨諸多挑戰。語言障礙、醫療費用、就診流程的不熟悉,以及文化差異,都可能影響就醫體驗,甚至導致治療延誤。」以下我將進一步說明。
一、語言障礙
許多醫療機構未配備會英語或其他語言的醫護人員,翻譯服務也較有限,可能導致診斷和治療建議無法準確傳達。因此,為了避免醫療溝通上的糾紛,部分醫療機構聽到是外籍病患甚至會直接拒絕診療。
二、醫療費用與保險制度
日本如同台灣有所謂的「國民健康保險」或「社會保險」,但短期居留者通常無法加入。未持有日本健康保險的患者須全額自費,手術或住院費用可能達數十萬日圓。而許多國際醫療保險未必涵蓋日本的所有醫療費用,導致患者必須自行支付高額費用。
三、文化差異與醫療期望不同
日本醫療習慣上傾向開立低劑量藥物,並較少使用強效止痛藥,這與部分國家的做法不同,因此也可能影響患者對治療的接受度。以感冒或流感為例,日本診所鮮少藉「施打針劑」來緩解病患症狀;而在台灣,使用針劑的比例則相對較高。
四、偏鄉地區醫療資源匱乏
日本雖然擁有高品質的醫療環境,但與台灣類似,偏鄉地區仍面臨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例如,偏遠地區常因特定專科醫師短缺,導致病患在面臨某些疾病時無法立即獲得專業治療,而須由其他科別的醫師代為診療。
換言之,撇開大 S 本身的慢性病因素,單就「外國人」在日本就醫的情況而言,確實存在一定難度。
在日本生活 10 年的我已深刻體會到,儘管日本醫療品質優良,但除了前述為了更有效分配醫療資源而設立的介紹信(轉診)制度,可能導致延誤治療外,整體就醫環境對外國人來說也並不友善。我亦曾聽聞日本醫師提及,部分偏鄉地區因醫療資源匱乏,導致外國人延誤治療,最終不幸喪命的案例。
旅日前須知
許多旅日國人喜歡在日本藥妝店購買成藥,但熟悉日本藥品的台灣人都知道,日本藥品上的標示通常僅有日文,並無英文(台灣西藥通常寫英語)。因此雖然是老生常談,還是建議旅日觀光客自行準備常備藥,尤其在秋冬流感期間,額外攜帶克流感等藥物。
另一件需要注意的事情是,日本藥妝店的制度與台灣不同,部分藥品須由藥劑師販售,但有些藥妝店未必配有常駐藥劑師,或僅在特定時段才有藥劑師值班。因此,對特定藥品過敏的旅客,最好事先查詢對應的日本藥品名稱,以備不時之需。如此一來,若旅途中需緊急購藥,在沒有藥劑師且無法以英文溝通的情況下,也能更精準地選購適合的成藥。
許多旅日國人喜歡在日本藥妝店購買成藥。圖/張卉青 Olivia 提供
近年來,隨著海外旅客與外籍勞工增加,日本政府也開始更關注外國人在日就醫的困難。
針對海外觀光客,觀光廳建立「旅日緊急醫療求助網站」,方便旅客即時搜尋可提供外語服務的醫療機構。此外,民間機構「訪日外國人醫療支援機構」開發的應用程式 Japan Hospital Guide,可讓旅客根據所在地搜尋願意接診外國人的醫療機構,試圖解決因為語言不通造成的就醫問題,在此也分享給各位讀者朋友!
【延伸閱讀】
●大 S 的驟逝,讓我反思「財自早退」(FIRE)是否等於幸福人生?
●加拿大旅遊就醫不可不知:突然生病沒關係,還可以直接和藥劑師拿這 13 種處方籤?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小岩 自己抵抗力沒有維持到,就算你身處在美國世界第一的醫療,你也不一定能活下來,邏輯觀念要正確,媒體不要過度渲染
02月07日08:27
Victor 這就是石崇良極力推行的爛分級制度,小診所一堆庸醫,大都是支持民進黨的,這根本就是妥妥的圖利
02月07日05:03
阿榛師🍜🍜🍜🍜 她本身心臟就有問題的人,心肺功能弱的人,受到細菌攻擊時就很容易危險,我二表姐人很胖,胖上半身,在50歲時,也是感冒過世!..唉
02月07日23:42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