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釜山召開的「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今天(2日)凌晨告終,談判未果,將另議時間延會討論。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塑膠公約談判已進入深水區,希望明年能有顯著成果,而台灣的減塑行動不會因此推遲,並將在明年訂出至2035年新的減塑目標,透過源頭減量、循環經濟,解決塑膠汙染問題。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2日凌晨落幕,近200個國家代表、經歷為期1週的討論,各方仍未能就爭議條文達成共識,全球首部塑膠公約難產,但最終提出的「主席文本」取得更大的共識,將做為後續延長談判的基礎。
即時線上掌握談判最新進度的環境部長彭啓明2日上午舉行記者會表示,塑膠公約如同氣候談判,涉及不同利害族群,目前已進入深水區,此次公約清楚凸顯塑膠對於全球環境與人體健康的危害,產油國非常在意減塑會影響其產業發展,因此不斷阻撓談判進展,但減塑是國際趨勢,希望明年能有顯著的談判結果。
彭啓明指出,台灣於2018年訂定2030年禁用塑膠袋、免洗餐具、一次性飲料杯、塑膠吸管等四大塑膠品項,此次國際塑膠公約談判訂的項目更多,環境部減塑、限塑的立場不因國際談判推遲,將在現有基礎上,明年上半年與各界研議出新的減塑措施與目標。他說:『(原音)那因為他這次公約訂了非常多項,所以未來我們也會看著他們的方式,我相信他可能列了很多項,而且他的時間點列在203x年,就是2030年不知道哪一年,這樣的話也會讓很多的產業會感受到國際上很大的壓力,所以我們也會一起來觀察這個時間點,那未來在明年的時候,我們也會找公民團體一起來定義出台灣減塑的時間點會是如何,或是我們定義出不一樣的一個里程碑。』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表示,檢視此次談判情形,對應我國現行政策,包括避免不必要消費與促進再使用、改善塑膠產品可回收性、強化塑膠回收及再生、鼓勵使用再生材料及替代材料替代原生塑膠、減少塑膠垃圾對環境的影響與破壞,環境部也將依據此次公約談判情形接軌國際,檢討並更新未來的減塑目標措施,也將透過塑膠聯盟與產業合作制定因應方案,協助塑膠產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