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優格、優酪乳藏抗藥性風險?食藥署啟動大調查,還可以放心吃嗎?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9月30日04:07 • 發布於 09月30日04:07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鄧桂芬 圖/photoAC
優格、優酪乳藏抗藥性風險?食藥署啟動大調查,還可以放心吃嗎?

優格、優酪乳等乳酸菌產品,一般被認為有益腸道,但其中所含的「腸球菌」,竟可能有抗藥性,恐衝擊抵抗力低的族群。食藥署展開大調查,乳酸菌產品還能放心吃嗎?

2025年開始,衛福部疾管署、食藥署和農業部共同執行5年期「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其中食藥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要調查市售食品的「沙門氏桿菌等特定食媒病原,及市售乳酸菌產品中腸球菌等潛在抗藥菌種的抗藥特性」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這讓不少民眾感到疑惑:什麼是沙門氏桿菌?什麼是腸球菌?如果我們平常食用的優格、優酪乳、乳酸飲料或益生菌等飲品或食品中含「腸球菌」,可能出現什麼樣的風險呢?

「腸球菌」會伺機而動,從好菌變致病菌

首先關注與乳酸菌產品有關的「腸球菌(Enterococcus)」,它是一種與人類腸道共存而且常在的細菌。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腸道細菌對人體而言,可分為好菌、壞菌、及伺機菌。「伺機菌平時不好不壞,但會伺機變好變壞,而腸球菌近年來就被歸類為伺機菌,」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解釋道。

換句話說,只要身體免疫功能正常,腸道菌叢維持平衡狀態,我們就能把健康的腸球菌視為一種好菌、益生菌。但當它因為某些菌支得到了「抗藥性基因」,就會升格為致病菌。

台大化學系副教授徐丞志補充,「抗藥性基因」是會跨物種傳遞的,你不會清楚腸球菌的抗藥性基因從何而來,但在不斷累積之下,就會從好菌變成致病菌。

吃到了帶抗藥性基因的腸球菌,會怎麼樣?邱政洵強調,吃到帶有的抗藥性基因的腸球菌,「機會是很低的,」而且當你的免疫力正常,吃下肚是會慢慢被排掉的,基本上不會作怪。

但是,對抵抗力弱的老人家,當生病或開刀時遭到感染,就可能發生泌尿道感染或敗血症等問題,甚至有可能使體內原有的健康腸球菌轉為致病菌。

市售產品可能潛藏抗藥菌?食藥署:需時間調查

由於以往的研究認為,腸球菌可視作好菌,對人沒傷害性,且可能有助於腸胃消化,加上容易培養且價格低廉,因此普遍用於市售的乳酸菌產品,例如優格、優酪乳、乳酸飲料、益生菌等產品,都可能添加腸球菌。

不過,在專家發現,腸球菌的主要菌支: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最容易帶有抗藥性基因,不但具有抗萬古黴素(vancomycin)的抗藥性,也和醫院的院內感染相關。聯合國及世界衛生組織皆認為,不應再把腸球菌當作益生菌供人食用。食藥署也接軌國際管理規範,公告2018年7月1日起,糞腸球菌及屎腸球不得再供為食品原料使用。

只是,從公告內容中可知,目前食藥署禁用的腸球菌,只有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2種,但腸球菌還有其他10多種菌株。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接受《康健》採訪時也證實,市售的乳酸菌製品裡面可能含有其他種菌株的腸球菌。

其他種菌株的腸球菌、或是其他原先公認的益生菌,也可能帶有「抗藥性基因」嗎?王德原回答地很保留,他說,就是因為不清楚,所以需要進行調查和分析,尚待更多研究來確認,這也是這次國家級抗藥性計畫的目的。

邱政洵認為,台灣在益生菌的管理政策上應想好配套措施、訂定標準,例如若真的發現有帶抗藥性基因的腸球菌時,應該如何要求業者改善產品,或者是下架停售,以保障消費者,同時減少抗藥菌的擴散。

徐丞志也說,源頭管控確實重要,但如果要求食品業者徹頭徹尾檢測產品內的菌種是否帶有抗藥性基因片段,「這成本很高」,要有明確規範才不會造成業者反彈。

民眾在乳酸菌產品的消費上,可以怎麼選擇?徐丞志認為民眾不必恐慌,同時建議民眾盡量購買有聲譽的業者產品,因為這些業者會為了維持聲譽、避免觸法,通常都會嚴格控管品質。

沙門氏菌抗藥性激增,需長期監測

至於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和腸球菌不同的是,它不是人類腸道內的常在菌,而是一種常見的、外來的致病菌。

邱政洵指出,當食物出現沙門氏菌,就代表食物遭到污染,吃進肚子內容易造成腹痛、腹瀉、發燒、腸胃炎等。「也許成年人拉個肚子就沒事,不一定會引發腸胃炎,但這對免疫力較低的癌症病人或是小嬰兒來說比較嚴重,最嚴重可能引發敗血症。」

麻煩的是,沙門氏桿菌對抗生素產生的抗藥性相當強悍。邱政洵舉例,沙門氏桿菌針對奎諾酮抗生素產生的抗藥性達80~90%以上,針對第3代頭孢菌素抗生素產生的抗藥性也節節上升、快達10%,是必須被長期監測的致病菌。

「當癌症病人或小嬰兒感染沙門氏桿菌而且出現敗血症,但抗生素用藥的效果卻不好,治療上就會變得很棘手,」邱政洵無奈地說道。

沙門氏菌夏天來襲,可透過加熱簡單防範

每年夏天仍會出現不少遭沙門氏桿菌感染的病例,食藥署網頁公告的防治食品中毒專區中提到,畜肉、禽肉、鮮蛋、乳品、魚肉煉製品等動物性食品最常受污染。邱政洵更直指:「豬肉遭污染最多。」

邱政洵說,豬隻屠宰場現在多是冷凍運輸,送到攤販再剁肉販售,「可惜傳統市場的環境衛生不夠好,經常是又熱、又常見很多蒼蠅在飛,很難不被細菌污染。」

民眾能如何自保?邱政洵表示,還好沙門氏桿菌不耐熱,加熱70℃就能被完全殺滅。換言之,料理食物只要把食物充分加熱、煮熟立即食用,還有料理前後注意衛生、把雙手洗乾淨,就不必過於擔心把沙門氏桿菌吃下肚。

「曾有家長在剁肉後,沒有洗手就跑去泡奶給小嬰兒喝,小寶寶就受到感染了,這些狀況都應該避免,」邱政洵提醒道。

延伸閱讀:

沙門氏菌感染症狀解析,掌握治療、預防8招和殺菌溫度

平均每3天新增1人!漸凍症患者比你想的還要多 藥物、照護都是巨大考驗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