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專訪|迷你電腦還有戲嗎?華碩接手英特爾NUC一周年,如何衝出15%營收成長?

數位時代
更新於 10月31日08:38 • 發布於 10月31日08:35

英特爾(Intel)於去年宣告停止投資迷你電腦NUC,由生態系夥伴華碩(ASUS)完全接手,成立NUC事業部,負責設計、製造到銷售到產品維護一條龍服務,同時將80-100名英特爾NUC相關部門員工納入麾下。

如今,華碩接下NUC已滿一年,成功將全球數千名用戶過度至華碩,同時推出由華碩主導設計的新一代NUC產品,包含NUC 14 Pro AI、ROG NUC與NUC 14 Performance,2024預期將帶動營收成長15%。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在滿一周年之際,華碩物聯網事業部暨NUC事業部總經理趙國維接受《數位時代》專訪,分享NUC接手至今的歷程。

NUC是什麼?華碩為什麼接手?

NUC是「新一代運算單元」 ( Next Unit of Computing ) 的縮寫,巴掌大小的機殼中是接近桌機等級的運算力,滿足用戶對體積小、效能高的需求。同時,NUC還保留擴充的彈性,用戶可以自行依照需求加裝硬碟容量,或者外接顯卡提升效能表現。過去英特爾NUC發展10年,是許多遊戲玩家口中的「神機」。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當英特爾宣布退場,曾有外媒評價,隨著PC越來越強大,「NUC存在的意義已經不像10年前一樣強烈」,但華碩在3個月就火速決定接手,對於NUC未來的發展潛能相當樂觀。 趙國維指出,NUC定位介於筆電和桌機之間,正好可以往雙邊吸收「需求沒被滿足」的用戶,能兼顧體積和高階性能的裝置。對華碩而言,也能吸納更多客群,包含商用、IOT(物聯網)、工業控制、電競等多元領域。

以最多客戶的零售產業為例,可以把POS機連接NUC,或者大型連鎖餐飲業者的點餐機都把NUC嵌在機台中,製造業工廠的邊緣運算、醫院的機台,也是需求非常大的產業,因為體積小、性能強大,能夠非常穩定地支應每日營運的使用需求。

接手一年,華碩已經推出自家主導開發的3款新產品。其中,也包含AI NUC,在華碩NUC銷量中已經有20%佔比,預期在AI PC商機帶動下能在明年達到50%佔比。

在相對疲軟、多年成長都僅個位數的整體PC市場相比,NUC成長性相當好, 華碩NUC在2024預期帶動營收成長15%,明年期待在產品線擴大之下,再向上成長25%。

Asus的NUC產品陣容。

納入英特爾百名員工,組成「混血軍團」

要進行如此龐大的事業體轉移,華碩壓力也不小,趙國維分享,華碩和英特爾雙方從2023年6月開始討論可能性,9月真正接手,只花了短短3個月時間,要解決雙方組織整合、客戶承接、拉出產品發展計劃,每一項都是大工程。

會如此「心急」的原因,就是擔心對原有商用客戶帶來衝擊,「和消費性市場不同,商用或工控的客戶都是很討厭變化的,希望一次導入就簽約3-5年,都穩穩地用下去最好。」趙國維說,因此華碩接手全球數千名用戶後,後馬上拉出未來產品線發展計畫,溝通未來合作方式,並承諾持續保障服務品質。

趙國維指出,因為華碩和英特爾長達30年的深度合作,對大多數客戶來說是「熟面孔」,減少信任問題,加上華碩橫跨全球的服務團隊,在客戶承接上並不是最困難的任務。反而是內部組織整合,相對困難。

華碩物聯網事業部暨NUC事業部總經理趙國維

目前NUC事業部的團隊,包含PM、研發團隊、後期維修服務等人員就有接近150人,其中台灣、美國人員各半,華碩和英特爾的人員也是各半,儼然成為一支「混血軍團」。

趙國維指出,雙方的在產品、技術、溝通上的「語言」都不相同,分工定義也不一定,短時間內要把組織整合、彼此了解相當不容易,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火花,也讓這個團隊的力量更加茁壯。

趙國維認為,華碩在製造研發的DNA,也成為和蘋果、DELL等對手競爭的優勢。例如,華碩加強AIOT、工控領域經營,就和蘋果鎖定影音創作者等客群做出差異化,有效細分市場,持續推出創新的產品。

延伸閱讀:實測|該入手 Apple Watch Series 10 嗎?螢幕、材質大革新⋯軟體功能表現如何?

責任編輯:李先泰

延伸閱讀

「不願與財報扯上關係!」安永閃辭會計師職務,美超微股價重挫逾30%,怎麼回事?
聯發科天璣9400銷售旺,貢獻營收年成長「從50%上修至70%」!上半年配股利29元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