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所有媽媽送給寶寶的第一個禮物,就是孩子脫離母體後可以順利呼吸、平安誕生!不過在面對生產可能發生的不預期變數,將可能導致新生兒脫離母體後因「不會呼吸」而造成腦部受損或延遲發展等影響其一生的後遺症。
許小姐在第二胎生產時,碰上素有產婦殺手的「羊水栓塞」,生產時突然呼吸急促,皮膚出現大理石斑紋,生命徵象不穩定,腹中胎兒窘迫。因為一切發生的又急又快,婦產科醫師緊急連絡新生兒科醫師、麻醉師,當產科醫師順利剖腹取出胎兒後,立即由新生兒科醫師接手給寶寶正壓呼吸,之後分別將母子送至產科與新兒科加護病房,那一刻「生與死原來是最近的距離」,讓她至今回想仍然餘悸猶存。
與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共同推動「HBB 運動」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表示,111 年度嬰兒出生數創歷史新低,僅有 13 萬 8,936 人,近 10 年來下滑近 10 萬人,少子化現象所帶來的家庭、社會與經濟問題,已成為台灣當前的國安危機,也因此每個孩子的平安誕生都是至關重要的事。
近年來醫學會效法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推動「Helping Babies Breathe(HBB)運動」,希望強化產兒醫護訓練及積極建構安全生產院所,並呼籲孕媽咪選擇具有新生兒急救專業能力的院所生產。
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張瑞幸表示,生產對媽媽與寶寶都是很重要的關卡,近 9 成的新生兒可以在臍帶剪斷脫離母體的那一刻起開始順利呼吸,但仍有 5 至 10% 的新生兒在出生時不會呼吸或呼吸不足,尤其是早產兒發生的機會更大,醫護人員需要迅速做出正確評估、立即協助建立順暢的呼吸,且關鍵時間是在「出生後的 1 分鐘內」,正可謂「一分鐘護一生」,黃金 60 秒的處置能力將決定孩子的一生。
安全生產環境納入產前準備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表示,在「每個孩子都是寶,每個都要好,一個不能少」的前提下,如何讓孕媽咪安全生產是刻不容緩的事。彭純芝強調,新生兒窒息性缺氧可能造成的腦傷從回溯分析資料中發現,周產期窒息與早產是新生兒死亡的 2 大主因,且約有 5 成的新生兒死亡是發生在出生後 24 小時內,國際繼 2010 年推動 Helping Babies Breathe(HBB)運動後,至今已拯救上千位周產期窒息嬰兒, 讓「黃金一分鐘決定孩子一世人」。
為提升新生兒出生時的緊急救護能力,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跟隨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建議,自 1996 年起即持續推動「新生兒高級救命術 NRP」課程,以提升專業人員的緊急處置能力,但這項專業能力認證,目前並非強制要求每位參與生產的產科醫師或護理師均須具備。
因此,新生兒科醫學會呼籲孕媽咪的產前準備,別忘了要對居家附近具新生兒緊急處置能力的院所多所瞭解,高危險妊娠者更建議優先選擇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療院所生產,才能即時面對生產可能發生的變數,確保寶寶在出生時便能收到媽媽給他的第一個禮物──順暢的呼吸。
文/賴以玲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