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一定有過這樣的就診經驗;抽血櫃檯等老半天還是沒輪到自己,好不容易抽血,又遲遲等不到醫檢報告,於是看一個病,卻花了大半天的時間。現在靠著「全自動智能檢驗室」,解決這向老問題。
報到、抽號碼,期待螢幕上,下一秒號碼,就是自己。
抽血櫃檯外,民眾乾等,不禁大嘆,看個病怎麼這麼難?其實這些老問題,在桃園長庚醫院,通通成為過去式。
每一天,1500支檢體,在這條全自動的「高速公路」上來來去去。
檢體列隊前進、遇上岔路還能轉彎,更有上下車道分流,有如迷你的交通系統。桃園長庚引進這套智能檢驗系統,檢驗工作變輕鬆了。
林口長庚檢驗醫學科主任 林璧月:「因為我們這個自動化的前處理機,它可以幫我們去辨識檢體上面的Barcode。」
以往,在醫院抽血,採血管由人工貼條碼、上架搬運,如今這些步驟通通免去。智能系統與門診連線、由機器貼碼,這個動作等於為檢體安裝上「定位系統」。前台抽好的熱血,桌子有道開口,不用猶豫,大大方方往裡送。
記者 王以謙:「當您在醫院抽完血之後,所有的檢體都要送到檢驗室,這過程得靠人力來運送,現在桃園長庚引進了一套智能系統,所有的檢體可以看到都走輸送帶,減節省不少人力跟時間。」
隱藏的輸送帶,把採血管一支支,往天花板傳遞,這是直通檢驗室的祕密通道。另一頭,檢驗室的天花板裡,探出一條彎彎曲曲長管,就是出口。
當採血管一溜而下,被機械手臂夾起,檢驗才要展開。第一步,把血液送進離心機進行前處理,這個動作,以往都靠人工完成。
桃園長庚檢驗醫學部組長 張志光:「(以前)就完全要人力、人力去操作這件、做這個動作,那因為分批離心的話,包括出來,你還要、還要上架,把它(採血管)插到架子上,拔蓋的動作,這些都要很大、很大、很多的人力在那邊做。」
一般來說,依據病況,會決定檢體要進行生化分析還是免疫分析。採血管的條碼,會告訴系統,檢體該去哪個機台,絕對不會半路搞失蹤。
桃園長庚檢驗醫學部組長 張志光:「這邊如果是沒有做免疫的項目,它在前面,分析的時候,也會直接到後端的檢體去做。」
兩項檢驗各配有兩個機台,綠色的採血管(CG打圈),代表急件,系統會主動辨識,送往檢體最少的機台,避開排隊,加速報告出爐。
桃園長庚檢驗醫學部組長 張志光:「去自動判斷,兩台機台的負載量,那急件的檢體,會選擇少的、負載量比較少的優先上機。」
林口長庚檢驗醫學科主任 張璧月:「剛剛講到健診的時效,以前要四五個小時(出報告),現在大概只要一兩個小時,data就可以出來了。」
如今看來,整個檢驗室有如「檢體工廠」,幾乎剔除一切人力。放眼望去,偌大的檢驗室,同時間只需要三個人上班,不只醫院省成本,患者也能少挨一針。」
林口長庚檢驗醫學科主任 張璧月:「以前為了要搶時效,譬如說他(患者)今天要做兩個檢驗,這個檢驗是分別在A台和B台做,我們可能這個病人就要抽2管(血),可是因為現在我把所有的機台都整合在一個軌道上面去了,所以以前要抽2管(血),現在只要抽一管(血)就好。」
完成檢驗程序,檢體會被封存,送進冰箱擺個7天,共可存放1萬6千支,時間一到,就會自動送進垃圾桶。
自動化前,桃園長庚檢驗室人手不足,院內能自行處理的檢體只有三成,七成得送往林口長庚,打包運送過程,難免弄丟檢體、搞錯病患,有了這套系統,八成的檢體都能自行處理,系統上線超過一年,已經創下「零意外」的紀錄。
林口長庚檢驗醫學科主任 張璧月:「以前都是用人來做嘛,因為人來去插架,人去上機,有時候不小心這個、有時候抽完血,可能還不小心滾到、滾到其他的地方去沒有注意。」
根據桃園長庚統計,以前患者抽號碼牌到開始抽血,平均需要3.5分鐘,引進智能系統後,現在平均2.37分鐘搞定。
林口長庚檢驗醫學科主任 張璧月:「我們檢驗科,還有個閾值,叫做10分鐘之內能夠抽到血的比例有多少,那我們自己訂了一個很嚴格的標準,就是10分鐘之內,每個病人抽到血的比例要95%以上,那現在我們可以高達97%。」
當智能走進醫院,醫療人員終於能好好喘口氣,但最多的好處還是回歸到病患身上。
採訪撰稿 王以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