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公布的11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報告,乳癌與食道癌是唯二死亡率上升的癌別,其中又以乳癌死亡率的年增率4.6%較高。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表示,相較於歐美先進國家,台灣乳癌死亡率偏高、難以下降,即使近年乳癌醫療技術進步、新藥蓬勃發展,台灣乳癌死亡率仍持續上升,關鍵原因之一在於:發生率增加太快,近26年來,每年新增乳癌患者人數增加3.5倍。
曾令民副院長補充,美國乳癌死亡率自1975至2019年共降低58%,優異的表現可歸功於「篩檢」、「早期治療」與「晚期治療」三支箭。賴清德總統提出「健康台灣」願景,希望在2030年前降低1/3的癌症死亡率,而要降低癌症的死亡率,需從發生率與死亡率相對高的癌症著手,乳癌絕對是其中之一。我國在現階段也將篩檢列為乳癌的主要防治策略,期待藉由強化早期篩檢、持續治療、規律回診追蹤的衛教,加速實現2030年癌症死亡率下降1/3的「健康台灣」目標。
乳癌定期篩檢很重要!
當前由國健署提供的乳癌篩檢規定:補助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以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篩檢費用,請帶健保卡,至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檢查。
然而,禾馨民權婦幼診所乳醫中心副院長洪碩徽指出,「隨著國人飲食西化程度日益提高,環境荷爾蒙對健康造成的影響愈來愈大,加上沉重的生活壓力,讓年輕人的乳癌發生率確實有增加的趨勢」。也就是說,乳癌不是年紀大才會發生的癌症,因此,未必要等到符合政府補助篩檢資格的年紀,才開始檢查,建議30歲左右即可開始安排定期追蹤檢查,以超音波為第一線檢查方式。
9成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病友會擔心復發.卻不知長期復發風險
為瞭解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病友對復發風險的認知,台灣癌症基金會於2024年7月24日至8月12日,針對全國第一至第三期的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病友進行線上問卷調查。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問卷結果發現,約9成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病友會擔心復發,特別是確診5年內,將近4成癌友表示「非常擔心」,但5年後態度就變得鬆懈,非常擔心復發比例降為2成4。另外,調查結果發現逾5成病友不知道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術後20年內,仍有1至5成的復發風險,顯示關心不足,且接近1成癌友低估長期復發風險,進而輕忽按時服藥與回診的必要性,讓自己暴露復發風險隱憂之中。
蔡麗娟執行長補充,癌友未按時服藥的前5大原因,結果以忘記、擔心副作用最常見,分居前兩名。其他原因還包括:「因為按時追蹤,不需吃藥長達5年」、「身體還有其他疾病,擔心吃藥太多」、「覺得荷爾蒙陽性不嚴重,不用吃藥長達5年」等。
因此,如何增進病友對於復發風險的正確認識,進而管控風險並降低風險,以及注意追蹤與規律服藥,成為未來衛教的一大重要課題。
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的癌症,女性朋友實在有必要對乳癌議題多一點關心!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特別將目前國內對於治療乳癌的狀況整理成10個QA,讓大家更容易了解乳癌是可以治療的,只要能做到早期篩檢,醫護團隊可針對個人狀況制定出適合的治療方案,並遠離復發風險,讓人生的每個日子依舊有燦爛陽光相伴!
Q1.哪一型的乳癌人口最多?確診又以哪一期最多?
根據癌細胞受體對不同激素表現,乳癌能區分成4種亞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郭玟伶表示,每年新增乳癌患者約1萬5千人,其中近6至7成屬於荷爾蒙陽性乳癌,可說是「眾中之眾」;9成確診時為早期。
Q2.荷爾蒙陽性乳癌的復發風險為何?
郭玟伶主任指出,在過去,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被視為「溫和的癌症」,復發風險低,然而,隨著醫學進步,愈來愈多研究發現,相較於HER2或三陰性乳癌等荷爾蒙陰性乳癌,復發主要集中發生在術後3至5年,而荷爾蒙陽性乳癌術後5年內復發風險雖較低,卻會持續20年存在復發可能,往往容易被輕忽。
根據國外最新大型研究,原本被視為最溫和的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第三期癌友在術後20年內每2人就有1人復發轉移;第二期癌病每3人有1人會面臨復發轉移。20年的長程復發風險,打破傳統認為術後5年治療就算治癒的迷思,呼籲乳癌病友要提高警覺,謹慎以待。
因乳癌細胞會經由血液或淋巴結循環轉移侵犯身體其他器官,淋巴結有無轉移是判斷癌細胞擴散與否的重要指標。以往認為乳癌未發生淋巴轉移,代表惡性較低、較安全,但研究顯示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即使淋巴無轉移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每10人就有1人在治療3年內復發,每5人就有1人在治療20年內復發。
Q3.如何能遠離荷爾蒙陽性乳癌復發風險?
由於荷爾蒙陽性與陰性的乳癌復發風險特性不同,抗癌策略也應與時俱進。郭玟伶主任表示,對抗早期荷爾蒙陰性乳癌就像短跑,術後積極奮戰5年就能減少復發;而預防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復發就像跑馬拉松,建議癌友堅持20年定期追蹤,隨時關注醫療進展,遵從醫囑持續治療,並且維持健康的生活形態與飲食習慣,遠離復發風險。
(台灣癌症基金會與醫師呼籲早期荷爾蒙乳癌病友重視長期復發的風險問題。圖片提供╱台灣癌症基金會)
Q4.乳癌病友最害怕的三陰性乳癌又是怎樣的狀況?
三陰性乳癌是指雌激素(ER)、黃體素(PR)和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 (HER2) 等三種受體表現陰性,約占所有乳癌的12~15%。治療上,可用的藥物選擇少,以化學治療為主,加上癌細胞的分化常呈現高惡性度、較為兇猛,如果發現得晚,轉移復發風險較其他類型的乳癌為高,一旦轉移或復發,可用的藥物治療選擇又比其他類型少,過去成為乳癌病友最害怕的乳癌類型。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陳芳銘指出,相較於其他類型乳癌,三陰性乳癌的復發率較高,整體復發率高達50%,且大多集中在發病的前幾年,以早期三陰性乳癌為例,五年內復發風險逼近3成。
值得關注的是,三陰性乳癌確診年齡多在44~54歲,這年紀可說是社會的中堅份子,在家庭更是身負育兒扶老的重責大任,罹癌易對經濟與心理造成重大衝擊。
研究顯示,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面臨龐大的壓力來源,包括:門診就醫、藥物治療與醫療器材等直接醫療支出;因治療而請假、因疾病造成短期或長期工作能力喪失的生產力降低;而且年輕病友特別在意癌症造成身體外觀、生活形態與人際關係的影響,而失業會加重幾乎所有層面的心理壓力。
Q5.當前治療早期三陰性乳癌的趨勢為何?
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侯明鋒理事長表示,相較於歐美乳癌死亡率呈下降趨勢,台灣乳癌死亡率卻不降反升,突破困境的關鍵除了早期篩檢與確診後,精進「早治」更是降低乳癌復發風險、死亡率的重要關鍵之一!
陳芳銘副院長表示,研究顯示,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若在手術前,接受免疫藥物搭配化療,可提高病理完全緩解率,有機會讓腫瘤縮小至病理檢驗時沒有偵測到的癌細胞,減少手術切除的範圍;手術後,接續免疫藥物輔助治療約半年,有助消滅手術後仍殘存的癌細胞,提升無事件存活期幫助追求更長的存活時間,因此,被國際治療指引列為建議治療選擇之一。
剛結束的2024 ESMO歐洲腫瘤學學會大會中發表的最新研究也顯示,相較於傳統化療,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接受完整術前術後免疫藥物輔助治療,5年疾病惡化與腫瘤復發風險降低近4成、整體死亡率下降約3成5,結果令醫界非常振奮,且進一步的次族群分析發現,亞洲族群更具治療潛力,3年復發轉移風險降低超過6成。
三陰性乳癌向來被癌友視為避之惟恐不及的乳癌「大魔王」,但醫師們強調,近年來,三陰性乳癌治療已有明顯進步,再加上國內許多醫院都有專業的乳癌治療團隊,病友不要誤信坊間的錯誤資訊、自己嚇自己,相信專業,就近尋求協助,諮詢使用各項治療包括免疫治療的可能性,只要積極配合醫囑,都有機會追求更好的治療效果,迎向更精彩的人生。
(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與民意代表,共同呼籲各界多關懷年輕的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圖片提供╱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
Q6.治療三陰性乳癌的免疫藥物有健保給付嗎?
在各種乳癌類型中,早期荷爾蒙陽性與HER2陽性型皆有多種藥物納入給付,唯有早期三陰性乳癌,健保僅給付化療藥物,癌友預後效果如果不盡理想,便可能形成早期乳癌中的治療缺口。
實際上,近年研究發現術前術後完整的化療併用免疫藥物輔助治療,對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的效果顯著,有助提升治療反應率,降低復發風險,期待政府可以加速給付,彌補缺口,讓每位早期乳癌病友都有不只一種藥物的治療選擇。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表示,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萬5千名乳癌病友,約8成確診時為早期乳癌,許多年輕的乳癌癌友正處於衝刺事業、結婚和養兒育女的人生階段,罹癌對個人健康、家庭生活和工作都是一大打擊。
早期三陰性乳癌除了化療,目前好不容易有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可用,完整的術前術後輔助治療也被國際治療指引推薦,但至今仍未納入健保給付,對於年輕病友來說,一年上百萬的藥費是非常沉重的經濟負擔,很多人因此放棄自費治療,面對病情的治療選擇因此相較侷限。
期待政府加速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將更多藥物納入健保給付,幫助年輕乳癌病友,及早接受可能更適合的治療選項,在治療後仍可重返職場及重拾人生。
Q7.2024年8月1日啟動ADC早期HER2術後輔助治療給付,具有何種意義?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由110年癌症登記報告觀察,乳癌首次治療為手術者達86%,遠高於其他常見癌症,如:肺癌40%、胃癌60%、腸癌75%,顯示手術切除看得見的腫瘤固然重要,但決定長遠預後與死亡率的關鍵,仍在於如何處理看不到的術後殘留癌細胞。
「愈有機會壓制腫瘤的藥物應前線使用,最新治療趨勢更積極推進到早期就開始使用,有機會根本性預防復發、降低死亡率!」陳守棟理事長進一步解釋,對於高風險早期乳癌患者,建議應優先採用HER2標靶藥物搭配化療的術前輔助治療,能有效縮小腫瘤、提升手術成功率,並可觀察腫瘤對治療的反應。甚至可達到病理完全緩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pCR),即手術取出的腫瘤檢體找不到癌細胞的存在。
陳守棟理事長提醒,「許多患者仍有迷思認為只要手術把腫瘤拿掉就沒事,但癌細胞可怕之處就在於它會透過淋巴和血管轉移,手術能切除實體腫瘤,但卻無法將游離的癌細胞趕盡殺絕,若放任癌細胞增生,一旦復發就立刻變成最棘手、也是所有病友最恐懼的四期!因此,無論是否達到pCR,術後輔助治療都至關重要。
我國健保署自2024年8月1日啟動「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s,以下簡稱ADC藥物)於早期HER2乳癌之給付,除代表我國於早期HER2乳癌治療已跟上國際治療指引趨勢外,同時亦呼應衛生福利部國家癌症防治計畫的長期目標──降低癌症死亡率。
(健保署自8月1日起已啟動術後輔助ADC於早期HER2高風險乳癌給付。圖片提供╱台灣乳房醫學會)
Q8.早期HER2乳癌如何降低復發風險?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教授表示,「要達成早期乳癌的治癒目標,關鍵就在於如何確切掌控復發風險,選對治療阻止癌細胞復發轉移!判斷復發風險的關鍵有三,包括腫瘤基因表現、疾病進展以及是否達成術後病理完全緩解。」
針對判斷復發風險的三個關鍵,他進一步說明,第一,透過基因檢測確認腫瘤是否具促進癌細胞快速生長之特性,如乳癌最廣為所知的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為陽性時,就代表癌細胞較易快速分裂、增加轉移與產生抗藥性機會。第二,當疾病已進展到一定程度時,也表示未來復發風險會提升,以HER2陽性來說,若發生腋下淋巴結轉移,或雖未轉移但腫瘤大於2公分時,就會被判定為高風險。第三,術後未能達成pCR,則復發風險會比有達成者高出2倍。
未能達成pCR又被稱為non-pCR,黃俊升教授進一步指出,既然取出檢體能驗出癌細胞,就顯示患者體內仍有癌細胞殘存,也代表術前治療使用的藥物不夠有效,無法完全殲滅癌細胞,甚至可能已經產生抗藥性。「早期HER2乳癌術後確認為non-pCR的時間點,可說就是決定是否復發的關鍵決勝點!面對術前治療已經落後的上半場,下半場的術後輔助治療就要採取更積極的治療策略,精準提升疾病控制率,才可能殺個癌細胞措手不及,成功逆轉勝!」黃俊升教授形容。
Q9.ADC藥物為何能提高早期HER2乳癌的存活率?
要翻轉早期HER2乳癌患者的命運,ADC藥物扮演關鍵的角色!曾令民副院長表示,乳癌HER2標靶藥物可說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的標靶藥物,其出現改寫了原本惡性度極高的HER2族群預後,讓HER2族群反而成為治療武器最多的「幸運」病患。
隨著醫療進步,HER2標靶誕生了更突破性的升級版本,也就是將HER2單株抗體與高毒性的小分子化療接合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曾令民副院長解釋,ADC藥物是劃時代的抗癌藥物發明,這次通過給付的就是首個被研發出來的ADC,其藥物設計是鎖定過度表現的HER2作為標靶,接合的化療則是比普通化療毒性高上百倍的小分子化療如同威力巨大的炸藥。原本毒性如此高的化療無法直接使用,但靠著HER2單株抗體的導引,精準找到癌細胞,就如同配備有精密導航系統的高殺傷力導彈一般,能讓癌細胞將ADC藥物整個吞下去,在腫瘤內部直接爆炸,達成精準毒殺的同時,副作用也能降低,因此,提高大敗癌細胞、逆轉賽局的機會。」
根據國際大型臨床試驗數據顯示,針對早期高風險HER2乳癌non-pCR族群,於術後改採ADC藥物完成14個療程的輔助治療者,有望降低復發風險或死亡風險。
曾令民教授進一步表示,「ADC藥物有機會將復發風險降低近一半,對早期HER2乳癌病友來說意義重大,因為病友在早期治療結束後,面對長期的每次回診追蹤,最害怕的就是聽到『復發』二字,能將復發機率降低,就能緩解病友的壓力;甚至還有機會降低死亡風險,也因此國際權威癌症治療NCCN指引已將ADC藥物列為早期高風險HER2乳癌non-pCR族群,於術後輔助治療時的優先推薦選擇。」
Q10. ADC藥物給付的申請條件為何?
陳守棟理事長表示,ADC藥物過往早期使用需自費,整個療程藥費可能破百萬元,患者面臨經濟重擔,現在終於傳來好消息!
我國健保署自8月1日起已啟動健保給付,申請條件包括「HER2過度表現」、『符合早期高風險之任一條件」、「曾接受術前輔助治療」、「術後仍有殘留病灶」等,符合條件的病友都有機會在醫師的協助下,最多可申請14個術後輔助療程的ADC給付,大大減輕患者負擔。
陳守棟理事長也提醒,接受ADC藥物治療前,仍須接受醫師評估,ADC藥物的副作用雖較一般化療緩和,但治療中仍有可能產生如血小板減少症、貧血、噁心嘔吐、疲倦發燒等副作用,若有任何不適出現,應立即與醫師反應,讓醫師能適時評估與調整用藥。
乳癌病友協會呼籲各界應重視乳癌.勇於篩檢以掌握健康主導權
乳癌病友協會長期關注乳癌病友權益,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今年度以「粉紅灰犀牛來襲」為主題,呼籲社會各界應該重視乳癌這個顯而易見卻被忽視的巨大危機。
透過協會委託執行的病友及一般女性雙軌調查,提出「乳癌防治衛教資源整合及共享」、「乳癌篩檢補助年齡下修至40歲」、「提供病友心理支持資源」、「年輕病友生育保存」、「乳癌篩檢差額負擔自由選」以及「早期乳癌用藥納保」六大呼籲。更於六月舉辦座談會,邀請產官學界共商對策,提供政府更多乳癌防治的建議。值得一提的是,「乳篩補助年齡下修至40歲」已獲初步成果,若預算通過,明年起公費乳篩年齡將擴大至40歲至74歲女性。
10月是國際乳癌月,乳癌病友協會每年都會舉辦的「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活動也將邁入第21年。今年移師國父紀念館舉行,活動主題訂為「定期乳篩,健康愛i閃耀」。除了傳統的排字活動外,今年度更提供乳房X光攝影車進行現場乳篩活動,協會將致贈豐厚好禮,鼓勵女性朋友勇於篩檢,掌握健康主導權。此外,更邀請重量級神秘嘉賓參與盛會。歡迎民眾踴躍參與,共同關心乳癌防治議題。歡迎民眾在10月20日(週日)下午,來國父紀念館看表演、享健康!
另外,在佐登妮絲集團慷慨解囊下,協會首度舉辦展覽活動,以「她們的美麗重生」為主題,展出25位病友姐妹的抗癌故事。黃淑芳理事長表示,透過這次展出,除了讓民眾了解乳癌防治的重要,也想讓大家看到乳癌姐妹堅強的意志,鼓舞其他病友或是處在低潮的人。「她們的美麗重生相片故事展」展出期間至10月30日止,歡迎民眾蒞臨嘉義佐登妮絲城堡參觀。
延伸閱讀
.乳癌不是年紀大才會發生,建議30歲起即可定期檢查乳房
.【哺乳心樂園】肉芽腫性乳腺炎的發病機轉複雜,中醫治療效果佳,從解決沒有出口的情緒與壓力著手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