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是國內10大癌症發生率第2名,目前轉移性大腸癌已有很多的標靶藥物,醫師手上有相當多武器可用,即使第一線藥物戰敗,還有第二線、三線藥物,可以繼續轟炸頑強的癌細胞。
過去轉移性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有2成,如今隨著藥物的突破與進展,平均存活期從過去的半年增加到40幾個月,醫師表示,只要病人不舉白旗投降,繼續奮勇殺敵,有治癒的機會。
大腸直腸癌症狀左右大不同
嘉義長庚醫院副院長、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文詩解釋,大腸呈現一個ㄇ字型,從右到左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直腸癌的預後較差。大腸直腸癌有7成發生在左側的降結陽、乙狀結腸至直腸,3成是在右側的升結腸至橫結腸。左側大腸癌症狀常以出血、黑便為表現;右側大腸癌則是出現貧血、疲倦等症狀。大腸癌可分為4期:
第1期:是指侵犯黏膜下層及肌肉層,五年存活率達九成。
第2期:已入侵腸壁,5年存活率為7至7。
第3期:淋巴結轉移,5年存活率是6成。
第4期:有遠端淋巴結或是肝、肺轉移,5年存活率為2成。
保肛手術難度高 術前輔助治療爭機會
黃文詩指出,大腸直腸癌治療最好是動手術將腫瘤切除,但是直腸癌的手術比大腸癌來得困難。因為直腸有15公分,從肛門口往上的7公分稱為下端直腸,7至12公分的位置稱為中位直腸,再往上的12到15公分是上端直腸。當腫瘤長在中、下端直腸,為了將腫瘤切除乾淨,還要多切一段正常組織,留下安全距離,同時又要保留肛門,對醫師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為了盡量保留肛門,目前新式輔助治療是在手術前先做化療及放治療,將腫瘤縮小再開刀,術後再做輔助治療。根據統計,做術前輔助治療約8成病人的腫瘤有縮小反應,甚至有2至3成直腸癌完全消失,如此就可以增加保留肛門手術的機會。
RAS基因突變與否決定用藥策略
至於轉移性大腸癌,仍以手術切除腫瘤為目標,如果可以開刀的病人,5年存活率最好可達40%。若是無法手術的病人可以選擇標靶、化療,或免疫治療,讓腫瘤縮小,若是因此可以動手術,可以增加1到3年的存活期。
目前治療轉移性大腸癌的標靶藥物有兩大類,一類是攻擊特定癌細胞的抗EGFR標靶藥物,一類是攻擊供給養份給癌細胞的新生血管組織的標靶藥物。大腸癌的病人中約有RAS基因突變約佔4至5成,未突變的野生型有5成5至6成,RAS基因是否突變會影響藥物的選擇,因此治療前要先做基因檢測。
黃文詩指出,RAS基因突變的第一線治療是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合併化療,若是沒有反應做第二線治療時,可以轉換不同的化療藥物,或是換另一種的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合併化療,雖然此種標靶藥物的反應不如第一線標靶藥物,還是多了一線生機。要是治療無效不用喪志,還有第三、第四線的標靶藥物可以治療。
若RAS未突變 首選EGFR標靶藥物
RAS基因未突變的病人,兩類的標靶藥物都可以使用,第一線可以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合併化療,效果不佳進入第二線治療,可以再換另一種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合併化療。若是反應不佳還有第三線的抗EGFR標靶合併化療、第四線的口服標靶或是化療藥物等。
RAS基因沒有突變第一線治療還可以接受抗EGFR標靶藥物治療,這是目前最好的治療藥物,尤其是左側結腸的效果更好,但是效果不好進入第二線治療,接下來打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要自費,第四線則是口服標靶或化療藥物治療。
黃文詩說,現在轉移性大腸癌已有很多藥物可用,即使第一線治療失敗還有第二至四線的藥物可治療,病人千萬不要輕言放棄治療。
文/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編輯/邱玉珍、圖/巫俊郡
參考資料:https://knowledge.pse.is/6a9kpb、https://knowledge.pse.is/colorectal_cancer
延伸閱讀:
蔡岳宏 我在106年天公生後,正月十一日回市場擺攤賣豬肉,因為是早市凌晨三點就到,四點想要上廁所,卻只有一點點,到了八點前又跑三趟廁所,也是不多且有血絲,傍晚老婆下班,晚餐後才說早上的事,老婆只問我會覺得痛嗎?我回說不會,老婆要我回醫院安排檢查,檢查結果是有兩顆線瘤息肉,接近括約肌這一顆以是零期偏向一期將會癌化,算是原位癌,同年四月到高雄長庚切除,今年五月二十號也做糞便潛血檢查,一週後收到了檢查報告是:陰性
會分享自己的病史,也不過是讓更多人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疾病、癌症其實並不可怕,就怕患者的忽視拖延及輕信偏方而延誤病情,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10月05日08:52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