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法務工作結合生成式 AI ,如何生成準確率高達 80% 至 90% 的初稿,實現人力與時間成本大幅降低?本集《全新一週》邀請律果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同時也有律師身份的陳啟桐,分享在法律業務上,應用生成式 AI 加速合約流程與內容管理的實際經驗。
陳啟桐表示,律果科技致力運用科技賦能法律事務的數位轉型,主要營業項目的一環就是合約流程管理,「在電子簽名前,這個合約可能需要公司內部審批、外部律師的協作,簽名之後合約需要歸檔,以應未來的檢索需求,還有一些履行事項需要追蹤、提醒,這段完整過程我們稱為合約生命週期管理 (Contract Lifecycle Management),意即從合約出生到死亡都可以管理的一整套流程。」 律果科技的另一項核心業務是合約內容管理,並透過生成式 AI 輔助合約審閱、翻譯、摘要、重擬,「過去大家可能是以人工方式管理合約,內容方面另外尋求律師的協助,現在這兩個工作可以一站式結合,以科技協助整個合約流程與內容。」
以生成式 AI 草擬的合約初稿,準確度達 80%、90%
運用生成式 AI 處理合約所產生的具體效益有多高?陳啟桐舉例,以一份合約而言,如果完全交給一位律師草擬合約,可能需要花費兩個半小時,但如果客戶先提供一個框架,讓生成式 AI 擬初稿再由人力最終確認,可以降低至五分之一的時間,在半個小時就可以處理完成,「我們有一個方案,就是讓生成式 AI 幫你生成一份合約,再加上律師 30 分鐘一對一的諮詢。你提供期待的合約名稱與條件,生成式 AI 就會產生一份初稿,我們會再加上律師跟你一對一確認合約的完整性,以及是否符合台灣法律規範。所以最終合約還是由律師負責,只是合約從無到有之前,會先由生成式 AI 產生一個 80%、90% 準確度可以使用的初稿。」
陳啟桐指出,律果科技起初提供生成式 AI 合約服務,內部律師就已經草擬 380 篇常見且符合台灣法律規定的合約,「假如客戶需要的合約內容落在這 380 篇裡面,合約生成的速度和正確率就會提高許多,律師後續確認的時間也可以降低很多,因為這個合約本來就在我們的框架裡面。隨著我們服務越來越多,合約資料庫從 300 多篇擴張到 400、500、600 篇,也許我們一年之後有一兩千份合約,那麼使用者預期得到的合約,落在我們資料庫的機率可能非常高,人為介入的時間當然又可以降得更低,整體成本會一直往下減少。」
在法律領域更容易引起生成式 AI 幻覺
當談到生成式 AI 應用在法律,是否會出現幻覺問題?陳啟桐認為,在法律領域其實更容易引起生成式 AI 幻覺。因為法律擁有很強的在地性,全世界民法第一條的內容不盡相同,甚至兩個國家之間的法律可能會有衝突,「而且大語言模型通常都是由美國、英國、歐洲發展,所以他們在訓練模型的過程,繁體中文的法律語料非常少,導致詢問生成式 AI 一個台灣法律問題,結果它從美國法的角度給出答案,就會比較容易出現幻覺問題。但我們可以透過生成式 AI 的技術克服,例如 RAG(檢索增強生成)技術,或者我們直接拿一個成熟的生成式 AI,它的開源模型可以直接用來 Pre-Trained(預訓練)台灣繁體法律語料,讓生成式 AI 產出回應的過程中,就已經了解台灣繁體法律知識。」
陳啟桐強調,律果科技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建立生成式 AI 的法律垂直應用,並減少生成式 AI 幻覺,實現可信任的使用機制,「我們生成式 AI 的方案除了提供個人、中小企業使用,也跟好幾家大型公司進行概念驗證,透過這些公司非常繁雜大量的合約和內容,以生成式 AI 協助翻譯、摘要、審閱,而在這個方案裡面,生成式 AI 還是需要人力進行最終確認,類似一種人機協作的模式。」
想聽律果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陳啟桐進一步探討協助法官撰寫判決的 AI 助理真的可行嗎?是否可以協助整理法條、量刑標準與判決理由?如何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台灣 AI 主權模型的重要性?立即收聽本集《全新一週》。
(責任編輯:曾品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