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文仔魚
Pick Me Girl 一詞在歐美正大幅地被討論,通常是指那些透過行為、文字貶低其他女性以顯露出「我跟那些女生不一樣」的態度,並藉此展現出自己是「更適合被男性選擇的另一半」,就像彷彿在對著男性喊著:「選我,選我!」,而這對正大聲疾呼「Girls help girls!」的歐美社交圈著實令人震驚的存在,Pick Me Girl 的行為彷彿大力打了她們一巴掌。
(同場加映:《她們》談女性的生存難題:要成為自己,又要不被男人所懼)
圖片|Photo by Dominika Gregušová on Pexels
Pick Me Girl 的現象來自女性的「厭女」──「雌競」展現
許多人錯將「厭女」理解為「純粹的討厭女人」,但厭女實質上是推崇父權文化的性別標準,要求男人、女人應如何自我表現,並厭棄傳統意義上的女性「陰柔」氣質,更連結為「女人」、「像女人的人」的低價值。
同時,亦有很多人誤會女人不可能「厭女」,但其實女性的厭女可能來自更加複雜的成因。
有的人對傳統道德深信不疑,進而認為所有女人應該長成特定的模樣,進而批判「不受婦道」的女人;有些來自「我也是這樣過來的,憑什麼你過得更自由、更好?」的忌妒心,進而內化成對女性的苛刻;亦有人感受到社會上性別刻板印象的壓力與期待,更產生了自我厭惡和對其他同性的厭惡。
也有部分人或自覺、或不自覺地將爭取男性認同當作目標,更甚至希望藉此獲得「好女人」徽章,而「雌競」正是延伸自這個心態,他們或許認為女性就應該與其他女性競爭男性關注,或是對於可能奪取「來自男人的注意力」的同性產生敵意,就像是看見所謂有威脅性的女人時,會下意識認定對方正在賣弄的厭惡心理。
在這個看似更加平等但實則仍有許多進步空間的現代社會裡,仍有許多人在持續為性別平權付出努力,「Pick Me Girl」或許是基於個人經歷、社會壓力等多重因素,而非僅僅是惡意或蒙昧無知,卻走回了父權老路,要求女性就應該如何表現,藉此討好男性、貶低同性,阻礙了女性解放的道途。
(猜你想看:「我被性侵後,他們卻檢討我的行為」《厭女的資格》:抹煞是一種壓迫,是拒絕去看見)
圖片|Photo by Nicolas Postiglioni on Pexels
那些潛藏在網路上說著「我更好呀!」的女孩們
這樣的現象在台灣的社群上也不難發現,例如前陣子在社群軟體 Threads 上,有一名女網友大力批評著,他的貼文大致如下:
「若沒有要和對方上床,就不該接受男人的請客。」
並諷刺接受他人請客的女性為「公主病」,潛台詞即是譴責希望男性請客又不願與對方上床者為「次等的糟糕女人」,而「像我這種」懂得 AA、懂得拒絕沒興趣男性的請客才是「好女人」。
抑或是轉發女性小心翼翼又可愛的進食影片,憤稱「這是綠茶吧?現實中哪有女生這樣吃飯,真的有男生喜歡這樣的嗎?我都是一大口直接塞」,以獲得部分男性留言認同「大口吃飯才可愛啊!」、「那樣真的很假」,不難想像即使原 Po 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於所謂矯揉造作女性的「厭女」,但她正實實在在地透過貶低對方,以顯示自己的行為更加真實、不做作,希望表達出自身是個更值得男性喜歡的對象。
Pick Me Girl 的問題並不是因為在於價值觀的選擇,其想要獲得喜愛的心意也沒有錯,但他們正用力揣著所有女人的後腿,讓人無法好好前行,多年來的女性運動希望一步步解放性別枷鎖,正透過任何努力告訴所有人「無論你是什麼樣子都很好!」
而我相信大口大口、不在意形象的享受美食真的很棒,但小心翼翼展現出優雅可愛的飲食樣貌也完全沒有問題,真正的自由,是要能讓女人以自身希望的形象、行為、語言去展現自我,無論是溫柔、任性、強勢、可愛、帥氣、性感等外貌氣質的展現都很好;真正的自由,應是想要成為家庭主婦、職場菁英、斜槓的數位游牧都沒有優劣之分。
圖片|Photo by Yuri Manei on Pexels
比起告訴他們「我很好」,更應該真的相信「我滿讚的!」
即使我並不認為有些人能很快就理解「雌競」讓人忍不住直皺眉頭的原因,亦不認同透過此行為獲得男性認同會是通往真正幸福與自由的道路,但我期望在其他女性用力掙扎著避開父權標準的批判時,Pick Me Girl 能不要將前輩們開疆闢土的道路當成選美舞台,擋在中央大聲嚷嚷著:「看呀!我和他們不一樣!」
或許看到「不合胃口」的行為會忍不住倒吸一口氣,但在批評與維護你的價值觀前,可以練習深呼吸、告訴自己:「Hey! It’s okay. We just act differently!」女人可以不要為難女人的。
但我也想要和你們說:「希望從今天起,你可以理解真正的自由是不用透過貶低別的女性,也能相信自己真的很好;不需要透過父權標準的核可,你也知道『我』值得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