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黃仁勳加州理工畢業致詞:輝達每年被市場踢掉一次

天下雜誌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06月17日09:42 • 張詠晴
黃仁勳加州理工畢業致詞:輝達每年被市場踢掉一次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14日出席加州理工畢業典禮,來到理工人的主場,致詞內容技術含量大大提高。

他用輝達崛起的故事,說明輝達如何透過策略思考與分析,勇於押注。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他也不吝嗇分享輝達一路上遭遇的諸多挫折──比方說,輝達為何必須退出行動裝置市場,以及輝達如何遭競爭者夾殺,不得不學會把挫折當契機。以下為黃仁勳在畢業典禮上的致詞摘要:

你們應該更興奮一點,你們是從加州理工學院畢業耶,這可是物理學家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和對半導體業影響深遠電腦科學家卡弗·米德(Carver Mead)待過的學校。

今天不僅是你們光榮和開心的日子,也是父母、家人數不清的犧牲,讓你們達到這個里程碑。讓我們抓住這一刻為他們鼓掌,展現你們有多愛他們。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你不會想忘記謝謝他們,因為你不知道你還要住在家裡多久。(笑)

作為驕傲的家長,我很開心孩子沒有搬出去,每天見到他們是美好的事。但他們現在搬走了,讓我好難過。

你們能走到這裡,證明了你們的性格、決心,願意為了夢想做出的犧牲。你們應該感到自豪。做出犧牲,忍受痛苦和磨難,這些都是人生所需特質。

你們和我有一個共通點。首先,輝達兩位晶片科學家都出身加州理工。而我今天來發表演講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輝達在找人。我要告訴你們輝達是一間很好的公司,我是個好老闆,大家都愛我。來輝達上班吧。

我們也都對科學和工程充滿熱情,雖然年齡可能差了40年,但我們都處於生涯的顛峰。對於關注輝達和關注我的人來說,你們大概懂我的意思。以你們的情況來說,更多巔峰在後頭。而我希望我還沒到頂。(笑聲)

我一直很努力,要有更多機會登峰造極。

去年我很榮幸在台灣大學發表畢業演講,分享了幾個關於輝達的旅程故事,以及一些也許對畢業生有價值的創業教訓。我必須承認,我不喜歡給建議,尤其是給別人的孩子建議。所以,今天我的建議會隱藏在一些我喜歡的故事和一些我享受過的人生經歷中。

我想我是當今世上在任時間最長的科技CEO,在31年的時間裡,我成功避免了破產、沒有倦勤、沒被解雇。因此,我有幸享受了從無到有創建輝達的許多人生經歷。

在80年代,我是第一代 VLSI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系統)工程師之一,學會了設計晶片,它使我們這一代人能夠設計超大型晶片,最終設計了 CPU。

我在你們這個年紀的時候,IT 產業還很小,賣軟體賺錢的概念還像是天方夜譚。

Dennard縮放比例定律(Dennard scaling)、電晶體縮放(Transistor Scaling)的限制,讓CPU 性能的成長慢了下來。當計算需求繼續指數成長時,CPU 性能成長減慢了。計算需求和計算能力之間的指數成長差距若未獲得解決,計算能源消耗和成本上升最終會限制每個行業。我們現在就能非常清楚看到算力通貨膨脹的跡象。

經過二十年的進步,我們發展了 NVIDIA 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統一計算架構)。它在我們見證計算通貨膨脹的時候,恰好出現了。通過將耗時的演算法轉移到專門進行並行處理的 GPU 上,我們經常實現10倍、100倍,有時甚至1000倍的加速,節省了時間、成本和能源。

無論加速計算在時間、成本或節能方面帶來了多大的提升,肯定會在其他地方引發新的發展。我們只是不知道它是什麼,直到我們認識了深度學習。

2012年,加拿大科學家克里澤夫斯基(Alex Krizhevsky) 和辛頓(Jeff Hinton) 設計了一個新的架構─深度學習架構AlexNet,在ImageNet 比賽中震驚了電腦視覺社群,這是深度學習的大爆炸,標誌著 AI 革命的開始。我們其後做出的決策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公司,這是值得注意的。

當時我們是一家規模相對小的公司,建構大型 GPU 集群可能花費數億美元,我們該如何在不構建這些大型 GPU 集群的情況下探索深度學習的極限?沒有人知道深度學習能擴展到多遠,如果我們不構建它,我們永遠不會知道。

這是一個「投入之後,會換來結果嗎」的問題。但我們的邏輯是,如果我們不建造它,就不會有結果。

我們堅定基於第一原理信念和分析,最終我們相信這將非常有效,當我們公司相信某件事時,就會全力以赴。我們深入研究深度學習,並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有系統地重新發明計算領域的每一個層面。從 GPU 本身開始,發明了現代 GPU,它與我們最初發明的 GPU 完全不同。

我們繼續發明互連系統、系統、網路,當然還有軟體。我們投資了數十億,把數十億投進未知領域。數千名工程師在十年內致力於深度學習的研究和發展,對於技術能把我們帶到多遠一知半解。我們設計並建造了超級電腦,以開發 GPU。2016年,我們發明了我們的第一台超級電腦DGX-1,並將第一台超級電腦送到舊金山致力人工智慧的無名小卒新創,公司名稱叫OpenAI。

在2022年,十年後的 AlexNet,以及計算能力成長了一百萬倍。想像一下,如果你的筆記型電腦的作業能力成長了一百萬倍。一百萬倍之後,OpenAI 推出了 ChatGPT,AI 走向主流。

在這十年裡,輝達從一家你們可能知道的顯卡公司,製造 GPU,到現在成為一家 AI 公司,製造大規模資料中心等級的超級電腦。我們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公司。我們徹底改變了運算。

軟體及其能做的事情已經完全改變。甚至我們的產業也在發生變化,變革創造了一個從未見過的新行業。在我們眼前,一個行業正在變革。AI 的輸入和輸出是符號。所有的工程師,你們知道我在說什麼。

一連串的挫折,輝達找沒有客戶的市場

AI 的下一波浪潮是機器人技術。AI 除了語言模型外,還將擁有物理世界模型。我們與數百家公司合作,製造機器人、機器人車輛、搬運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甚至整個巨大的機器人倉庫。但與我們在 AI 工廠中的經驗不同,AI 工廠的策略是透過推理和有意的行動形成的,而我們的機器人技術之旅則是一系列挫折的結果。

如你所知,輝達發明了 GPU,這是在我們發明 AI 工廠之前。我們開始將 GPU 與主機板晶片結合起來。我們推出了一款集成顯卡晶片,當時用於超微(AMD) 的 CPU。我們的晶片業務迅速取得了成功,幾乎一夜間從零成長到十億美元。但後來,AMD 希望控制 PC 中所有技術,而我們希望保持獨立,所以他們收購了繪圖晶片大廠ATI,不再需要我們。

我們轉而找上英特爾。這可能不是一個好主意,但我們轉向了英特爾(全場笑),並且協商了一項連接到英特爾 CPU 的許可。蘋果對我們正在建構的東西感到興奮,並要求我們與他們合作開發一台新電腦,這就是第一代 MacBook Air。英特爾看到這一切後,不再希望我們這樣做,所以他們終止了我們的合約。

嗯,我們再一次轉向。這次我們去獲得了安謀( ARM) 的授權,建構了一個低功耗的系統單晶片(SoC)。一個行動 SoC,那是世界上第一個本質上算是一台電腦系統的SoC,它非常棒。Google看到興奮不已,要求我們與他們合作開發一個新設備,這個設備成為了 Android行動設備。

好了,這下高通決定他們不希望我們這樣做。他們不希望讓我們連接到他們的數據機,而沒有連接到數據機很難製造行動設備。沒有其他 LTE 數據機公司,所以我們不得不退出行動設備市場。

基本上,這每年都會發生一次。我們會建構某些東西,取得巨大成功,讓客戶興奮,一年後就被踢出市場。

沒有更多市場可以找了,於是我們決定打造一個確定沒有客戶要的東西。(全場笑聲) 因為至少有一件事可以確定,如果沒有客戶,就沒有競爭對手,也沒有人在乎你。

所以我們選擇了一個沒有客戶的市場,一個零商機市場,那就是機器人技術。我們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機器人電腦,處理一種當時沒有人理解的演算法,稱為深度學習。這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十年後,我對我們所建立的一切感到非常滿意。我們有機會創造下一波 AI。更重要的是,我們培養深具靈活性和韌性的文化。

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我們振作起來,奔向下一個機會。每次我們都獲得新技能,鍛鍊和增強了性格,企業的性格。如今,有任何挫折出現,都被我們看成機會的曙光。

世界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正如物理學家理查·費曼所說,世界可能是不公平的,並且狂發給你一些爛牌。

快速地把它甩在腦後吧(swiftly Shake It Off)。快速地把它甩在腦後吧。(借用泰勒絲的梗,但觀眾的笑聲來得很慢)拜託,這個梗很好笑好不好?我自己都笑了。

2024年畢業生們,我幾乎無法想像有誰比你們更準備好了。你們全身心投入、努力、從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學校之一獲得了世界級的教育。當你們進入下一階段時,希望我的經驗能在未來的路上幫上忙。你們可能會找到你們的 GPU,你們可能會找到你們的 CUDA,你們可能會找到你們的生成式 AI,找到你們的輝達。

希望你們能把挫折看作契機。痛苦和磨難將增強你們的品格、韌性和靈活性,它們是終極的超能力。在所有我最珍視的能力中,智慧並不排在首位。我的超能力是忍受痛苦和磨難。我能夠長時間專注於某件事。我能與挫折共處並看到機遇就在轉角處。希望這些超能力也是你們的。

我希望你們找到精湛技能。有沒有在第一天就下定決心並不重要,就算沒有很快決定也不要緊。但願你們找到一種願意終身致力追求完美的技藝,不斷提高技能。最後,為人生安排優先順序。生活中有很多事在發生,懂得輕重緩急,你們會有足夠的時間做重要的事情。

恭喜2024畢業生。上吧!

【延伸閱讀】

謙卑、堅持、有所捨 黃仁勳台大畢典致詞:跑起來,別用走的

黃仁勳:希望自己年輕時早點明白的事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00期《島嶼韌性》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