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確診黑色素癌第4期》陳文茜抗癌心聲:我只有感恩、感動...這一生沒有遺憾

信傳媒
更新於 11小時前 • 發布於 11小時前 • 陳稚華
66歲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日前確診黑色素癌第4期。(圖片來源/文茜的世界周報臉書)

66歲資深媒體人陳文茜,2019年確診肺腺癌後,2023年再遇白血症,日前檢查發現肺腺癌復發,就連肝臟、骨盆腔也長腫瘤。12日深夜,陳文茜發文表示,切片結果出爐,原來不是肺腺癌,而是更惡的黑色素癌,且已是第4期。

她感謝收到台大癌醫中心基層員工的一封信,並寫道「那是一張皺皺的紙,上面親筆寫著工整的字,沒有華麗的詞藻,紙上盡是真誠的情。寫信給我的是台大癌醫中心,將病人送往手術室的醫療基層員工。自從知道我的癌症來勢洶洶,尤其切片之後,發現不是原來多數醫生判斷的肺腺癌,而是更惡的黑色素癌,一下子擴散至多個器官,跳到第4期,我未曾沮喪,始終冷靜……」

「直到這封信,簡單的文字,來自一個簡單純潔的心,我終於流下了眼淚;不是為我即將面臨比肺腺癌更惡的黑色素惡性腫瘤迅速擴散的生命現實。而是收到此信後,回顧我的這趟人生,我的心,被滿滿的愛包圍。一個非親非故的人,對我如此誠摯的祝福,我只有感恩,感動。這一生,我沒有遺憾。」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黑色素癌是源自皮膚或身體其他部位黑色素細胞的惡性腫瘤,由於高度的惡性形態,雖然盛行率低,但一直是皮膚癌中較為致命的惡性腫瘤。在美國,光是在2018年內就新增了約9萬個黑色素瘤的確診案例,皮膚癌也已成為台灣第9大癌症,根據衛福部2019年癌症登記年報顯示,全台新增4,442位皮膚癌患者,且有逐年攀升的趨勢。

究竟民眾要如何遠離黑色素癌?治療及預防方法又有哪些呢?

黑色素癌易轉移、惡性度高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台北榮總皮膚科主治醫師李政源先解釋,黑色素癌絕大多數起源於皮膚,也有少數的病人來源是黏膜、眼睛的葡萄膜、或來源不明等,可能侵犯任何人,發生的原因不明,但好發侵犯於淺色人種,與陽光紫外線曝曬有高度的相關。「近年來盛行率約10萬分之1,台灣每年約有200多個新診斷個案。雖然比起歐美(約10萬分之10)、紐西蘭(約10萬分之40),亞洲國家黑色素癌的盛行率偏低,但往往發現時往往期別更為嚴重。」

他指出,黑色素癌患者男女比約為1.2:1,平均年齡約為70歲左右,「黑色素癌雖只佔國人皮膚癌的7%左右,但因極易轉移、惡性度高,且對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的反應都有限,因此造成的死亡率很高。」雖然有學者將黑色素瘤的上升趨勢歸因於民眾自我檢驗的提升,但李政源認為要如何確切早期診斷治療仍是處理黑色素瘤的一大課題。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黃毓惠也指出,紫外線照射可能增加皮膚癌的風險,其中,黑色素癌是第3常見的皮膚癌,卻是死亡率最高的皮膚癌。

黃毓惠表示,黑色素癌的發生率近年來有顯著提高,目前是成長速度第2快的癌症,在美國它佔所有皮膚癌發生率的3-5%,但是卻占皮膚癌死亡患者65%;108年衛福部癌症年報資料顯示,在4,442位皮膚癌症患者中有288位是黑色素癌(6.5%),該年度死於黑色素癌的患者數為151人(52%),仍不可掉以輕心。

身上的痣符合「5特徵」任一點,就要當心黑色素癌的可能

李政源強調,早期的黑色素癌診斷對於疾病的預後有極大的幫助。根據美國流行病學的統計資料,陽光曝曬、年紀、與白種人是最為顯著的風險因子,而常見黑色素癌的危險因子包含男性、高齡、黑色素癌家族史、非典型或多量(大於100顆)的黑色素痣、偏白的膚色、淺色膚色、過去曾曬傷到起水泡之病史、有室內日曬機器的使用者、或有皮膚癌病史者等。

他表示,大多數的風險因子,都僅造成小程度的罹癌風險上升。「然而,若是家族或是後天造成的基因突變,往往會造成罹癌風險大幅上升。」用來判斷病灶為黑色素瘤與否的方法,則包含ABCDE法則與「醜小鴨法則」(Ugly duckling sign)。ABCDE法代表:

A (asymmetry):不對稱性,黑色素癌大多看起來不對稱。

B (border):邊緣,黑色素癌大多邊界不平滑、不規則。

C (color):顏色,黑色素癌大多顏色不均勻。

D (diameter):大小,直徑超過0.6公分的黑色素腫瘤要特別注意。

E (Evolving):變化性,黑色素癌變化快速,可能在數週至數個月內造成顏色改變、大小增加、凸起、甚至潰瘍、流血、疼痛等

李政源表示,所謂「醜小鴨法則」,指的是在身上很多痣的人,如果出現某一顆外觀、顏色、質地特別不同的痣,也值得特別注意。符合以上任一法則的的痣,就需要當心有黑色素癌的可能。

醫鼓勵末期患者不要放棄希望

至於要如何預防和治療?

黃毓惠強調,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黑色素癌最好的處置方式,「癌變的過程可由數月到數年的時間不等,因此只要多注意,仍有充裕的時間可在腫瘤發展到垂直侵犯期以前進行切除。」

台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陳長齡表示,惡性黑色素癌的基本療法為早期診斷和手術切除,必要時包括放射治療、化學療法和免疫療法等。因此提醒國人多多關心自己身上黑痣的變化,若有異常,及早就醫,同時注意防曬,應可降低罹患皮膚癌的機會。

收到來自台大癌醫中心基層員工的一封信,陳文茜心存感謝。(圖片來源/文茜的世界周報臉書)

此外,李政源表示,隨著黑色素癌在癌症分子生物學的相關研究發展,目前對於轉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療有突破性的發展,如新型免疫治療藥物與標靶治療藥物等,也大大改善這些患者的存活與預後,並鼓勵較為末期的患者,也不要輕易放棄希望。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