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副刊/謝年

桃園電子報
更新於 01月01日07:24 • 發布於 01月01日07:24 • 副刊編輯

這是京都四条建於1879年的老町屋,在悠悠的時空變遷裡,沉澱暗合的木色,空氣裡迴盪著米澱粉、榖牙與酒麴愛戀的氣味,梁柱窗櫺的細胞間偶爾會俏皮地吐出吟釀發酵的氣泡。它滲透於京都的四季,櫻花飄飛的時候,看罷祇園祭巡遊之後、楓葉紅滿天的秋色,初雪浸淫於氤氳溫泉之際,總要以陶杯盛酒畫上圓滿的句點。

木桌上珍珠米白的陶瓶,陶瓶錯落的小白花,和大地褐色燭台。圖:陳嘉英提供

2024年這沉寂的清酒釀酒廠,被咖啡、茶點與香氛實驗室以另一種時尚的薰染取代,低調的陰翳燈光,若有若無地在角落間徘徊,如水墨畫,哀淡可歌,而情深一片。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一卷攤開的紙本,折疊處如山巒起伏,看似可有可無的筆跡實則以無可取代的詩雅,在入口處靜靜地含笑。來這的人在月色下排了許久的隊伍,只為調配屬於自己靈魂的精油,記憶此時此刻的京都美學;或外帶咖啡、茶與純素糕點,在店前讀老屋透出的光暈,想念這樣「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的情懷。

那晚,我參與了如此的景致,卻獨為長木桌上珍珠米白的陶瓶,陶瓶錯落的小白花,和大地褐色燭台所構成的畫幅著迷,彷彿與自己相遇。
後來,才明白「身心一如」正是這一年的心情。

順應生命本能,佇立感受那興來時的勝事,「身心一如」是這一年的心情。圖:陳嘉英提供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日子不再被責任、工作標記,漫溢出來更多空白的日子,沒有頻頻回首往昔,反芻過去的傷感惆悵,亦無獨味桑榆晚景,臨流自鑑的孤寂冷清,也無須活在當下,及時行樂的惕勵鞭策,有的僅是一如既往或從心所欲獨來獨往,順應生命本能,佇立感受那興來時的勝事,在生活裡泛起恍惚的微醺;或如踡曲的貓,隨忽高忽低的變奏徘徊,沈默面對生命的喧囂,和眼眸流過的剪影式片段。
***
這一年唯一惴惴不安的時候,是陪伴在如驚弓之鳥的母親身側,九十三歲高齡的數字逼得你必須承認無常近在咫尺,僥倖是不可能的天賜。隨時突發的暈眩、失覺,就在你看得見摸得著卻無能為力的距離。

心臟停止的時候,我們完全無知,母親也無覺那失去意識的短暫。幽冥在白日,在暗處,在時間,無法逃避也無力逃脫。

踏進去的每一天,都是交叉點,也是新的時間點。無常是常,如幻如夢的變化裡竟出現從天而降的光,引進黑暗盡頭的重生。

原來,重複的日常就是不尋常,平心靜氣的安好就是歲月的禮物,這份幸運無法解說也不知緣起,唯有莊敬虔誠地感恩仁心仁術的醫生,焚香膜拜皇天后土之庇佑。

從醫院返家,貓在入門處已觀望多日,像是守護這樣的尋常,珍貴的平安。圖:陳嘉英提供

這一年,有兩本新書上市,年頭的《超高效能思辨課:多元理解經典文學,練就「讀寫論說」的素養力》、年中的《誰說文言文很沒趣?:用文史放大鏡看高中必讀的15篇經典》都是自己非常喜歡,也深受大家寵愛的有情書。前者探究中外經典小說,與當下的議題對話;後者思索古文裡的精髓,與彼時的時代文化對讀。

一直記得,許久以前《流浪者之歌》裡的少年悉達多和成年悉達多以及老年悉達多:「一切都是現在,一切都只有本質和現在。」提筆的當下心心念念著年輕學子是否會因此陶醉其中,是否明白千百年前書寫的情懷將會是他的未來,此時在經典河流裡的倒影,將觸發大徹大悟的超越。

年中出版的《誰說文言文很沒趣?》是自己非常喜歡也深受大家寵愛的有情書。圖:陳嘉英提供

這一年,四月去了菲律賓,五月在葡萄牙十八天,十一月再訪京都,它們以繼往開來的人文激盪展開歷史,以傳統景觀柔雅的風情渲染剖析從容厚實的基底,讓這一年的故事有種翩躚躚以裔裔的浪漫。

這些斑斕如蝶翼的書籤,夾在諸多平淡的時空之間,像壓平的花瓣,靜靜地躺在屬於它們的時間裡,與其他走往各縣市學校的飽滿忘情、進入不同課堂的吉光片羽、鑽到高三學測備戰行列的小軌道,共同編纂2024年的實錄。

這一年,師大閱讀課上的學生成為台北市正式老師、完成實習、進入研究所,如常春藤攀爬出美麗的風景。景美的學生在一心追求的大學、科系讀書,在國內外眾行業之間兢兢業業緩慢的潺潺,矗立嶄露頭角的榮光。

這一年,家人各自懷抱前景,在單純的域土上步步築夢,把夢孵成現實。

這一年,哈魯窩眠的時間更長了,鼾聲裡的夢甜甜蜜蜜。

謝謝這一年每段相遇和想念,別離與目送,平安與喜樂。

祝福大家喜蛇臨門,好事入家廳;蛇行天下,芳德傳四境。

作者:陳嘉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閱讀教學課程講師、景美女中語文資優班教師及召集人、曾獲台北市特殊優良教師與台灣省師鐸獎。

著作:《課堂外的風景》(與陳智弘合著)、《凝視古典美學:高中古文鑑賞篇》、《寫作力》、《打造閱讀的鷹架:教你如何閱讀》、《閱讀力:三招教你破解閱讀密碼,強化競爭力》、《從世界名著經典出發,提升你的人文閱讀素養》、《第一本教你寫好學測國寫的作文書──議題導向的閱讀與寫作》、《誰說文言文很沒趣:用文史放大鏡看高中必讀的15篇經典》等。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