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洗肝.洗腎原理雖類似 洗肝僅扮階段性角色

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更新於 2018年11月21日00:47 • 發布於 2018年11月20日16:00 •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洗肝跟洗腎原理類似,不是洗器官而是洗血,但洗肝只能扮演階段性的角色,用來爭取肝臟自行再生或肝臟移植的時間,無法像洗腎一樣長期洗下去。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治醫師陳怡婷、臺灣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中央研究院合聘研究員李宣書、嘉義長庚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許維修,在接受《好心肝》會刊諮詢時表示,洗肝很容易跟洗腎聯想在一起,雖然在醫療上的原理和做法有些相似,但兩者還是有很大不同。血中腎毒素不會與較大分子的白蛋白(albumin)結合,容易由洗腎機的透析膜過濾掉。而肝衰竭的血中毒素大都與白蛋白結合,無法由洗腎的透析膜過濾出去,所以需要另尋方法。
腎臟衰竭的病人可以透過定期洗腎保住生命,回復一般生活;但肝衰竭的病人卻無法長期依賴洗肝存活,最終還是要依賴自己的肝臟恢復正常功能,或是換肝,才能挽救生命。
這是因為腎臟和肝臟在構造和功能上有根本的不同。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化學工廠,肩負排泄、解毒、合成、轉化及儲存等多項功能,而洗肝治療只能暫時替代肝臟的解毒功能而已,在短期間內降低病人血中的肝毒素,但是無法幫助解決其他肝臟功能喪失的問題,因此無法像洗腎那樣,長期單靠洗肝來維持生命。如果病人的肝臟沒能快速再生,或是藉由換肝回復肝臟功能,持續洗肝下去,最終仍無法維持生命。
洗肝機的正式醫學名稱叫做「人工肝臟支持系統,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洗肝的方式大略分為使用細胞和不使用細胞兩類。前一類使用細胞的方式雖然發展已久,但仍不能證明臨床治療效果。後一類不使用細胞的方式,目前有2種在臨床使用中,分述如下:
1.血漿置換術(Plasma Exchange)
洗肝目前最常使用的是傳統的血漿置換術,做法是在患者股靜脈放置雙腔導管,將病人的血液引流到體外,經由血漿分離器(plasma separator)分離出血球及血漿。分離出來的血球由另外系統加入新鮮正常的血漿,然後輸回體內;而由血漿分離器分出來的病人血漿則將丟棄銷毀。一次血漿交換時間約需兩小時,可在醫院洗腎室或加護病房進行,自費約需兩萬元上下。
血漿交換術是一種全身血漿的交換,簡單地說就是把全身的血液引流到體外,用新鮮正常的血漿置換掉病人的血漿,於是病人血漿中附著於白蛋白的肝毒素也大部分被清除掉了。血漿交換術也可用於家族性高膽固醇患者、部份自體免疫疾病,如發炎性神經性疾病、快速進行性腎絲球腎炎、紅斑性狼瘡合併腦部病變、多發性骨髓瘤引起的高血液濃稠、多發性硬化症、重症肌無力等病症,上述有些疾病是可健保給付進行血漿交換。做法上會針對不同對象略有不同,一般一次血漿置換療程需置換1倍至1.5倍病人全身血漿容積,但針對肝昏迷患者,血漿容積需要更多,而且洗的時間、次數需要更密集。
血漿交換術的缺點是需大量輸入他人血漿,因此有潛在感染或對他人血液過敏等疑慮。
2.分子吸附再循環系統(Molecular Adsorbents Recirculating System, MARS)
此系統含有四支透析管,主要的透析管用特殊的隔離膜分開由幫浦帶進來的病人血液和另一邊過來的含有白蛋白的透析液,白蛋白分子無法穿過此隔離膜。此種隔離膜能夠讓病人血液裡面附著於白蛋白的肝毒素移轉到透析液裡面的白蛋白,於是除掉肝毒素的血液又回到病人血管,形成一個血液迴路。而另一邊透析液帶著附著肝毒素的白蛋白再經過三個透析管讓白蛋白脫離掉肝毒素,然後又來到主要透析管來移轉病人血液裡面附著於白蛋白的肝毒素,所以這邊的迴路讓白蛋白分子可以重新循環使用,不需要再外加。此治療方式費用非常昂貴,一次約需20萬元。
洗肝目前都無健保給付,所以費用也是一大負擔。歐洲大規模的臨床試驗發現,大容積(8到10公升)的血漿置換連續3天,可以讓急性肝衰竭的存活率從47.8%增加為58.7%,至於分子吸附再循環系統則無法提升存活率,但是兩者都可以延長生存時間,以增加機會過渡到換肝。無論如何,平時就要關心肝臟健康,定期追蹤檢查,才能避免肝衰竭,走上洗肝、換肝之路。
全文請見 https://pse.is/C6G6T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