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藝術解謎】 淺談但丁《神曲》在西方藝術史之中的啟發與詮釋。

非池中藝術網
更新於 2021年06月18日08:33 • 發布於 2021年06月15日16:00 • 林侑澂

若將一部文學作品被藝術家詮釋的次數,做為一個討論的切入點(或進行排名)。那麼詩人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所撰寫的《神曲》(義:Divina Commedia / 英:Divine Comedy),將是最首先被提出來的代表者之一。它所架構的認知體系,至今依然深深影響著西方世界。尤其在歐洲,源自《神曲》的藝術創作更是不計其數。那麼,當翻開歷史時,我們會見到甚麼樣的脈絡呢?

【神曲背景】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波堤切利,《Portrait of Dante》,Tempera,1495,54.7 x 47.5 cm。圖/取自wikipedia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神曲》是一部以詩歌體裁所撰寫的遊記,但丁從《地獄篇Inferno》《煉獄篇Purgatorio》《天堂篇Paradiso》三大部份描述在天主教體系中,種種非物質世界的景象。對於西方的宗教觀、生死觀以及人文創作,都進行了第一人稱的敘述。

但丁在《神曲》中所描寫的漏斗狀地獄結構。圖/取自wikipedia

遠在700年前,在但丁的《神曲》架構中,地獄是一個以耶路撒冷為中心、向下延伸的漏斗狀世界。從地獄之門進入,依照入口和八種不同的罪孽區隔為九層,分別向犯了不同罪孽者施加懲罰。地獄的底部連結著山峰狀的煉獄,共包含了淨界山、地上樂園,以及七層洗滌罪孽的階層。而位於天空之上的天堂,則是細分為九重天,是為善者、智者、虔誠者等等高潔靈魂的居所,也同時是天使和上帝所在之處。

「施以懲罰罪孽的地獄」、「司責洗滌罪孽的煉獄」和「超脫者的天堂」,大抵上就是但丁在《神曲》中,所敘述的是死後世界觀。

【學者觀點】

但丁在《神曲》中所描寫的地獄(中)、煉獄(右下)和天堂(右上)。圖/取自wikipedia

中古世紀的歐洲藝術,仍是以服務宗教為主要目的。即便在文藝復興之後,宗教神話等等的意象依舊深刻影響著創作者們。而神曲即為了這些創作提供了參考文本。 文化史學者巴里切利Jean-Pierre Barricelli(1912-1993)就曾在1996年發表的 《但丁研究Dante Studies》中指出:「不同媒材的藝術家們都對於《神曲》展現了豐富的回應,這當中的熱情甚至連《聖經》都無法比擬。」

多雷為《神曲》中地獄篇所做的木板畫。圖/取自wikipedia

而維吉尼亞大學的義大利文學教授派克Deborah Parker(1970-)也表示:「但丁富有想像力的分類以及生動的描述,啟發了後世無數藝術家們的創造力。」並且舉例說明:「而且許多的藝術家們在文本上基礎上加入了微妙的變化,使得作品更引人注目。例如多雷Gustave Doreacute(1832-1883)和波堤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都做出了具有自主風格的表現。而多雷甚至在他著名的《神曲》插畫中,增加了更多的女性人物。由此可見藝術家們不僅僅是再現,也對《神曲》做出了屬於自身的詮釋。」

波堤切利描繪《神曲》中,但丁與阿特麗斯相遇的場景。圖/取自wikipedia

Parker也談及到了現代主義詩人艾略特T.S. Eliot(1888-1965)對於《神曲》的形容,他認為但丁在其中體現了詩歌的典型功能之一,即「藉由描寫清晰的視覺,將想法實現出來。」藉由透徹的細節書寫,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視覺轉換。而《神曲》在最初的手稿及出版品中,均有豐富的插圖(版畫印刷)。這在識字不普及的當時,大大地加強了普遍大眾的興趣。

波堤切利作品《地獄圖》,系列作品共計92件,但多數已經遺落。圖/取自wikipedia

*註:藝術家多雷的作品使用了水彩、水墨、水粉、油畫、版畫等等媒材詮釋《神曲》。其插畫作品具有清晰的輪廓、明確的動態以及相當吸引目光的深淺色調。也在相當有遠見的商業目光下,於19世紀時廣受國際歡迎。

*註:藝術家波堤切利是在可追溯的歷史中,是第一位替《神曲》描繪世界觀的專職藝術家。作品以鋼筆和墨水為主的作品,顯示出了他對於這部作品的深刻理解。雖然說這份92件的系列原作曾經失傳,但在19世紀後期被重新確認一部分。@P

【15世紀】

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教堂(祭壇後方牆面)所做的壁畫《最終的審判》。圖/取自wikipedia

自《神曲》問世後,諸多的藝術家們都熱衷於擷取其中片段作為創作題材。尤其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神曲》這樣一部以凡人視角所撰寫的遊記,很自然地成為了銜接人文主義與宗教信仰、相當受歡迎的文本。

雖然並沒有明確的文字記錄,但是從波希Hieronymus Bosch(1450-1516)對於地獄的描繪中,可以看見明確取自《神曲》的意象。而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1564)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最終的審判》,更是可以看見諸多源自於《神曲》的世界觀。而喬托Giotto di Bondone(1267-1337)和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1483-1520)等等大師,也都曾將但丁的形象置於作品之中。

【17-18世紀】

祖卡里對於《神曲》煉獄篇中的描繪。圖/取自wikipedia

在17世紀時,歐洲的藝術重心隨著商業重心向北移動。但做為當時藝術重鎮和荷蘭及鄰國,大多信仰更為入世、嚴厲的新教。這一段時期,歐洲對於《神曲》的相關創作可謂是最少的階段。

而到了18世紀,矯飾主義藝術家祖卡里Federico Zuccari(?-1609)再次有系統地為《神曲》做了系列插畫。有趣的是,祖卡里為不同的篇章採用了不同的作畫方式。例如在描繪煉獄中的地域火焰時,分別運用了偏紅和偏黑的兩種棕色墨水。這種材料的選擇,就相當適合用來描繪火焰帶有的光線感。在此時期,藝術家札塔Antonio Zatta(1757-1797)也組織了團隊。以洛可可風格,為《神曲》創作了共106幅精緻的銅版畫。也可說是最詳盡將《神曲》視覺化的一系列藝術作品。

【19世紀】

福塞利對於《神曲》中,但丁和維吉爾走在冰面上的形象描繪。圖/取自Art and Object

在19世紀,浪漫主義等等的藝術潮流陸續興起,藝術界對於中世紀文化再度著迷。歐洲藝術家們對於《神曲》的喜愛及詮釋意願也再度來到了高峰。在這時期,藝術家福塞利Henry Fuseli(1741-1825)為《神曲》創作了一系列六幅水洗畫及油畫。而早逝的布萊克William Blake(1757-1827)為《神曲》的三大篇章,創作了102幅鉛筆素描及水彩畫(其中有一部未尚未完成)。Blake在創作過程中加入了許多自身的哲學觀點,使得作品不僅僅是文字的圖像化,而是具有主體性的意志展現。

德拉克洛瓦在作品《但丁的渡舟》中,描繪了但丁和維吉爾乘船穿過地獄湖的情景。圖/取自wikipedia

不久之後,重要的藝術家安格爾Jean Ingres(1780-1867)和德拉克洛瓦Eugegravene Delacroix(1798-1863)也都曾以《神曲》為題。安格爾在群像畫《荷馬的禮讚》中,就曾將但丁與諸多哲人並列。另一件作品《保羅和弗朗西斯卡》,則是描述在地獄篇第五章中,兩位有私情的角色故事。而德拉克洛瓦更是直接以《但丁的渡舟》,將地獄篇第八章,但丁乘坐小船度過冥河的情節完整的再現了出來。

【20世紀】

貝羅斯對《神曲》天堂篇的十六張所做的描繪。圖/取自Art and Object

近代的20世紀,藝術家弗朗茨middot馮middot貝羅斯Franz von Bayros(1886-1924)在如火如荼的新藝術運動中,將《神曲》的情節與自身著名的情色風格結合,形成了出乎意料的圖像詮釋風格。在這過程中較值得關注的是,貝羅斯所選用的《神曲》篇章,往往識別的藝術家們較不偏好的內容。

達利系列作品中關於《神曲》地獄篇第七章的描繪。圖/取自wikipedia

在1950年,義大利政府委託了藝術家達利Salvador Dali(1904-1989),為但丁誕辰700周年作畫。接到委託的達利將《神曲》的三大篇章,分別以不同的風格呈現。地獄篇是超現實而夢幻的,煉獄篇結合了現實主義與表現主義,而天堂篇則是以最傳統愉悅、近乎宗教式的審美觀呈現。@P

勞森伯格對於《神曲》地獄篇的三十四章的描繪。圖/取自MoMA

在1958-1960年間,藝術家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以地獄篇為題目創作。運用了化學溶劑將雜誌上的圖像轉印在紙上。並且結合自己的水彩畫,形成了在當時相當新穎的畫面。系列作品將《神曲》置於現當代的語境中,甚至挪用了美國總統甘迺迪等等的名人形象。很明確地表達出對於現代文明的反感。在1960年代,藝術家古圖索Renato Guttuso(1911-1987)也發表了50幅關於《神曲》的繪畫。作品結合了馬克思主義與當時的流行文化(漫畫),以諷刺、機智、憤怒的調性訴說著自己對於社會的不滿。

【今日但丁】

波希的作品《天堂》中可以看見通道、彼方的概念。圖/取自wikipedia

即使來到了當代,藝術家們對於《神曲》依舊懷抱著相當高的接受度。有一部分的學者們則是認為,但丁在天堂篇當中的文字描述,已經可以編撰為「抽象的定義」之一了。文學評論家派卓奇Giorgio Petrocchi(1921-1989)曾經在他的開創性著作中表示:「但丁在天堂篇的描寫,進入了抽象藝術的層次,它是無形的、非物質卻會發光的,具有色彩感的。」

札塔對於《神曲》全文的第三十四章的版畫描繪。圖/取自wikipedia

紐約大學的義大利文學教授兼義大利研究主席柯尼西Alison Cornish(1963-)分享的它對但丁的看法:「西方世界的主要國家中,當代的普遍文化、價值精神與世界觀,可能未曾與但丁在中世紀寫下的假設觀念有太大的不同。他仍然是一位足以指導我們的詩人。不過我們認為他的宗教觀與政治觀已經被取代、留在他所寫的地獄中。而這個地獄是一個昏暗,但不會太讓人反感的地方。」

安格爾描繪地獄篇第五章的作品《保羅和弗朗西斯卡》。圖/取自wikipedia

柯尼西也補充到:「對於非義大利語系的閱讀者而言,《神曲》並非是一部必須閱讀的文學。但它卻像現在的電子遊戲一樣,描述了一個完整的宇宙和世界觀。在它其中的各個篇章都是理性的,具有明確的規則與界限,就像任何一本好的書籍一樣。它之所以到了今日依舊能夠吸引讀者、並讓人反覆閱讀,是因為它的內容觸動了關於我們所有人的真理。」

福塞利描繪地獄篇第五章的作品《保羅和弗朗西斯卡》。圖/取自Art and Object

作為一個宗教觀、世界觀、宇宙觀的描述者,但丁的《神曲》深遠地影響了西方世界。也在西方的藝術史之中,扮演了重要文本的角色。放眼訊息流通便捷的今日,甚至在東方世界也有許多的電影、漫畫、小說等等的人文作品,可以看見它的影響。

七個世紀過去了,很有可能在未來將有更多的創作者從中獲得靈感,再詮釋出不一樣的藝術品。無論對於《神曲》是否熟悉,更好更豐富的藝術作品總是值得期待的。時值但丁逝世第700年,許多文化機構也進行了相關的紀念活動。其中收藏相關作品最多的烏菲茲美術館,也直接以《重見天日To rebehold the stars》為題策展。若是有興趣的讀者們,也不妨從下方連結進入虛擬展廳、在線體驗《神曲》豐富的故事情節與世界觀。

烏菲茲美術館The Uffizi Galleries《重見天日To rebehold the stars》畫作線上展gtgtgt連結

資料來源:Art amp Object/ 烏菲茲美術館The Uffizi Galleries

加入【非池中藝術網】LINE@,藝文展覽訊息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