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公校轉實驗成主流、補習班化藏隱憂

親子天下
更新於 09月04日08:32 • 發布於 09月04日08:32 • 潘乃欣
公校轉實驗成主流、補習班化藏隱憂

「實驗教育三法」通過至今屆滿十年,實驗學校數量逐年增加。《親子天下》多年來向各縣市教育局處取得資料,獨家彙整全台實驗教育單位一覽表,發現全台實驗教育單位數量從2018年的177家,成長到今(2024)年八月達296家。

細看22縣市實驗教育統計,台北市等直轄市,和非六都的實驗教育樣態略有不同;而實驗學校的擴增,雖給予家長更豐富的教育選擇權,卻也潛藏隱憂。根據實驗教育近十年來的變化,可以看出以下三個發展趨勢: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趨勢一:「非學校」實驗教育集中六都,小團體走向大機構

實驗學校包括多種辦學類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依照辦學者身分、經費來源,分為公辦公營、公辦民營及私立學校;非學校型態則按人數規模來分,若收三到三十名學生,屬「團體自學」,再多則須登記為「機構自學」,國中小可達250人,高中最多125人。

比較近六年統計數字,機構自學增幅近83%,團體自學不增反降,減幅15%。又,全台超過八成的機構自學、團體自學都在六都,兩者的消長情形,基本上都發生在直轄市。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從小團體走向大機構時代,背後一大原因是,吸引家長的自學團體規模擴大,轉型自學機構。全台最大自學機構「無界塾實驗教育機構」就是一例,成立時是自學團,後因學生變多,申請轉為機構,至今三到十二年級共有240名學生。

無界塾所在的台北市,不但是機構自學數量最多,也是實驗教育單位數量最多的縣市,家數從六年前的35家,增加到目前61家。

台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分析,實驗學校賦予學習更多特色、更多可能,吸引都會家長。它們標榜的「彈性教學」,讓爸媽覺得「別的地方做不到的,這裡可以」,把孩子送往實驗學校,希望獲得更多。

多數家長明白,實驗教育能帶來的更多收穫,不一定是學業成績,而是創意、學習動機、品格等非認知能力。因此,實驗學校吸引家長,也意味教養典範的轉移,當代家長不再只關注下一代的學業成就,更會希望孩子就讀的學校,能兼顧他們身心靈發展。

走出台北,其他直轄市也在十年間,發展出不同的實驗教育圖景。例如,台中市擁有最多的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台南市則是濁水溪以南縣市中,有最多主打「雙語」的實驗教育單位。

趨勢二:偏鄉小校拼轉型,公辦公營躍居實驗教育最大宗

近年偏鄉實驗學校數也激增,原因不全是家長對特色教育的青睞,當中包含原住民族實驗學校,以及學生數低於五十人小校的轉型需求。

《原住民族教育法》2019年修正通過後,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便支持位處原住民部落的公立國中、國小,轉型成公辦實驗學校,花更多時間教部落的習俗、語言,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根,助攻原民文化傳承。

以「原住民族」為辦學特色的實驗學校就此崛起,現在全台已有四十六所原住民族實驗學校,比多數人更常聽聞、採行蒙特梭利或華德福理念的學校還多,讓實驗教育版圖,從國際邁向在地。

台東縣是原住民實驗學校數最多的縣市,也是實驗學校數占比最高的縣市,每十所學校,就有一所是實驗學校。苗栗縣同樣在多校轉型原民實驗學校,及以客語為教學骨幹的學校加持下,六年內實驗教育單位數增加78%,增幅居各縣市之冠(扣除僅一校的縣市),可謂速度最快的成長股。

而學生數過少、瀕臨廢除的公立小校,也積極力拚轉型實驗學校,以此獲取更有特色的課程和招生力道。

全台最大的公辦實驗學校聯盟KIST,由誠致教育基金會發起,深入偏鄉協助學校轉型。113學年起KIST學校增為十二所,再創新高,分布於花蓮、雲林、嘉義縣等地。當中多校轉型後,從瀕臨退場到招生爆滿,存廢命運就此改寫。

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吳明柱透露,這幾年因少子化等因素,試圖加入KIST、轉型實驗學校的小校變多了。但他坦言轉型並不容易,「人」是過程中成敗的關鍵。首先是父母,校內若有家長不認同學校轉型實驗學校,得經歷複雜的溝通,甚至親師雙方拉扯,才能達成共識。老師更是要角,他們勢必要重新學習,若本身的教學理念、策略,與KIST強調的理念相距甚遠,很難真正轉骨。

即便困難重重,但此類由公校轉型的實驗學校,已躍居主流。2022年,全台由一般公立學校轉型的公辦公營實驗學校,數量開始超越機構自學、團體自學等其他辦學類型。這不只顛覆實驗教育由民間興學起家的傳統,也是少子化,及更多家長重視學校特色下,愈來愈多公校思考的發展方向。

趨勢三:新興理念崛起,部分實驗學校「補習班化」

什麼樣的辦學特色和理念,可以稱作「實驗教育」?這是實驗教育上路多年後,慢慢浮上檯面的問題。

觀察近三年實驗學校新設校數,以華德福、蒙特梭利等特定教育理念為軸心,教學邏輯、方法自成體系的實驗學校成長趨緩,取而代之的,是「雙語教育」、「國際教育」等打中廣大家長族群痛點的實驗學校。

據統計,以雙語或英語教育為課程特色的實驗教育單位,在2019年前每年至多兩個,現在已超過20個,當中有教育理念扎實,符合「實驗教育三法」精神的學校,卻也有些被認為「像是美語補習班」,聚焦培養學生特定技能,而未顧及整體成長。

台北市昶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機構創辦人張淑玲觀察,許多補習班、遊學代辦業者,因無法成立學校,便轉向實驗教育這條路。他們的課程,通常直接複製美國公校課綱,背離實驗教育著重全人發展、鼓勵創新的初衷。

臺灣實驗教育聯盟法政部執行長魏坤賓感嘆,過去十年,只有部分實驗學校明白何謂「特定教育理念」,以及某些採行個人實驗教育、安排孩子在家自學的家庭,真正認清教育的本質是在教育「人」,也就是如何成為一個人、如何長成他自己。

看著近年增生的實驗教育單位,魏坤賓直言,不少人打著實驗牌,實踐功利導向的目標,幾乎漠視「教育」兩個字。張淑玲進一步呼籲,「實驗教育三法」施行至此,政府應規劃總體檢,並從現在開始,重視實驗教育的質變,而非帳面上的學校數增減。

華德福教育,源自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博士的辦學理念,全球首間學校成立於德國。華德福主張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教育的目的,是要助人尋找並開發自己的使命。學校應該要滋養人性,而不僅是培養人力。所有的課程與教學方法,要滿足孩子不同階段的潛能發展需求,而非學科要求。

為使學生身心靈完整發展,大量藝術、手作課程是辦學特色。鼓勵孩子親近自然,重視每年、每季、每週、每天的生活節奏。全台目前約30個以華德福為主要理念的實驗教育單位,許多都從幼兒園到高中,完整度高於其他理念學校。

蒙特梭利教學法強調不分科,希望給孩子跨領域的知識,並且引導孩子從生活中學習。混齡學習也是蒙特梭利學校的特色,學生依不同主題課程分組上課、討論,彼此互動學習。

蒙特梭利的教學法強調主動探索,教室提供許多實際、具體、可動手操作的教具,幫助孩子從具象進入抽象學習。在蒙特梭利學校,孩子們可以自主選擇教具,坐在木地板上操作,不斷重複自我修正。到了中學階段,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課表。全台國民教育階段,現有約30個以蒙特梭利為主要理念的實驗教育單位。

「實驗教育三法」通過至今,全台已有46所原住民族實驗學校,是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中最大一支。它跳脫原有的漢人課程框架,讓原民孩子學習原住民文化、語言、技藝。有些學校投入經費,聘請部落長輩擔任文化老師,帶學生參與生活中的慶典等傳統。

有些學校更自編教材,將民族文化融進學科課本、建構課程,結合文化學習和基本學力,讓孩子在貼近生活的學習內容中活出自己,對自己的文化更有自信。

民主學校的教育哲學奠基於對孩子的信任,相信「人生而好奇」,讓孩子當學習的主人。他們認為傳統教育模式,是抹殺孩子好奇心和學習動機的主因。台灣實驗教育的第一波體制外學校,成立理念就是「民主」,從尊重學生、反思權威的角度起步辦學。

民主學校重要信念是:師生能一起設計課程,學生能自己決定修什麼課,不學習或放空也是一種選擇。老師則扮演陪伴探索的角色,和學生平等對話、討論。以民主教育為理念的實驗學校如:新北市森林小學、種籽親子實小,及苗栗縣全人中學。

KTST聯盟現有12所學校,主打SEL(社交情緒學習)等特色。圖為花蓮縣三民國小。黃建賓攝

加入親子天下LINE好友,睡前看好文

延伸閱讀:

進不了實驗教育?7個心法 在家就能實驗教育

數位專輯|實驗教育10年解讀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
  • 天佑
    寶貝,穿個好衣服。也好入眠。情緒會更好! 點擊開啟shopee.tw/ka2zdco_o9 進來看看。
    09月06日09:39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