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從「2023台灣燈會在台北-光展區」看東區承載著多元文化的共享與共榮

非池中藝術網
更新於 2023年02月13日09:08 • 發布於 2023年02月07日16:00 • 張家馨

睽違23年,「台灣燈會」重返台北

台灣燈會活動自1990年始,於每年元宵節前夕展開,至今維持了33年歷史。原展示地區定調於台北市,但自2001年起移師全台各縣市舉行,本次「2023台灣燈會在台北」以「光源台北」為主題,意旨台灣燈會起源於台北,睽違23年後地重返最初的發源地-台北,是疫後首場國際大型活動,於2月5日至2月19日正式開展,為期14天。展區自捷運忠孝復興站、忠孝敦化站、國父紀念館站、市政府站延伸至台北101站,串連東區商圈、信義商圈,整合地方商圈產業,加入松山文創園區、國父紀念館、台北101等城市重點場域,劃設四大展區(光、源、未來,及中央展區)及台北十二行政燈區展出燈飾作品。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其中「光展區」以東區商圈為主要場域,規劃「主題藝術燈飾作品」、「藝術入店」及「燈會特約店家優惠」等項目,以不同形式與面貌將燈光與藝術作品穿梭在東區巷弄。藉由燈飾的意象重新點亮東區,在新的一年綻放出溫暖和煦的光芒。其中最受到矚目的主題藝術燈飾,策展團隊邀請5組藝術家包含Lua Rivera、范承宗、蔡筱淇與吉川公野、陳怡潔及吳騏設置共同參與,作品分別坐落於瑠公公園、敦仁公園、延吉公園,捷運國父紀念館站2號出口及SOGO忠孝館。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光展區主題燈飾,藝術家Lua Rivera於瑠公公園展出作品-〈榮容〉。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主題燈飾,藝術家Lua Rivera於瑠公公園展出作品-〈榮容〉。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企業贊助燈飾」,藝術家吳騏位於「SOGO百貨忠孝館」一樓大門前展出作品-〈Hi Hide〉。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企業贊助燈飾」,藝術家吳騏位於「SOGO百貨忠孝館」一樓大門前展出作品-〈Hi Hide〉。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藝術家陳姿尹位於「Flux Reacuteel Hair Boutique」作品-〈Light up and down〉。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走路草農藝團-陳漢聲位於「好米亞」餐廳的作品-〈宇宙物產計畫-台灣蔬果〉。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走路草農藝團-陳漢聲位於「好米亞」餐廳的作品-〈宇宙物產計畫-台灣蔬果〉(局部)。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藝術家張育嘉位於「ODD ONE OUT」展出作品-〈美獸AIR〉。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藝術家王振瑋位於「homeyrsquos Cafeacute」amp「騷豆花敦南旗艦店」展出作品-〈滔滔〉。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藝術家仰角35度位於「再睡5分鐘 台北大安店」作品-〈恐龍們的東區冒險〉。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傳統燈會與當代藝術的融合

元宵燈會在華人世界已流傳逾千百年歷史,最早的燈飾由工匠製作出來,但是在現今社會中,傳統燈會將藉由跨界的合作而得以延續透過承襲傳統的燈會精神,同時與當代藝術結合,創造出屬於當今世代的產物,並且在能夠匯聚人流與人民意識的集會展演中,重新復甦代表台北流行文化與商業中心的東區商圈。

東區位於台北重要的交通樞紐上,擁有便捷的大眾交通運輸規劃,其店家多以流行與潮流元素、餐酒文化及夜經濟隱藏在巷弄為特色,因而成為年輕族群的聚集地;除了作為時尚流行的指標外,更蘊藏著眾多國內外企業機構於此地設點。商辦與休閒兩者之間的結合,使東區成為台北經濟發展重鎮。但在近幾年來,東區卻面臨台北多個商圈的崛起,像是南西心中山商圈、信義商圈、西門町等,分散了東區既有的客群,同時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使該區的人潮與消費力深受影響。

但是在此次燈會中,當代藝術家驚奇無限的創意將妝點台北東區街道,四處皆能看見創作者於城市中蘊藏的巧思,尤其是「安安」、「初光之曜」、「榮容」、「仁愛帆城」,分別以台北的自然環境、文化娛樂、平權共容,以及建築構造,作為創作光展區主題燈飾的發想。

光展區主題燈飾,藝術家陳怡潔位於「捷運國父紀念館站2號出口」展出作品-〈安安〉。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主題燈飾,藝術家陳怡潔位於捷運國父紀念館站2號出口展出作品-〈安安〉。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而在延吉公園,來自蔡筱淇與吉川公野共同創作的「初光之曜」。藝術家設計了六個不同尺寸的圖案,有著向外放射的星芒、向內綣曲的螺旋紋,以及由多個三角形組構而成的不規則造型,並以公園內的樹木為載體,其圖形將如藤蔓般滋生與擴延,藉著高彩度的色調在蓊蓊鬱鬱的樹木中,增添一道當代前衛的光芒;作品到了夜晚將配合燈光效果,創造出多樣的色彩變化。白天如花叢般生機盎然,夜晚則如星星熠熠生輝,象徵東區永不褪色的活力,帶著大眾樂享的都會光采。本件作品是使用潛水橡膠作為媒材,未來可回收重製為防火建材,以傳遞永續再利用之精神。

另一件光展區主題燈飾作品位於忠孝復興捷運站與頂好商圈交界的瑠公公園,為東區人潮的集中地之一,由墨西哥藝術家路瓦.里維拉(Lua Rivera)的「榮容」,在熙來攘往的街道上,成為大家暫留腳步,停下來觀賞休憩的亮點作品之一。藝術家重拾彩色的廢棄布,以大型的編織裝置組構成一張張形狀不一、且造形及色彩多變的椅子,回應台北多重文化共生交織的特性,包含作為亞洲推動同志遊行的第一座城市,抑或是在移工、勞工及原住民等人權議題的共榮與包容。

光展區主題燈飾,藝術家蔡筱淇與吉川公野位於延吉公園展出作品-〈初光之曜〉,其作品安裝過程。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主題燈飾,藝術家蔡筱淇與吉川公野位於延吉公園展出作品-〈初光之曜〉。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主題燈飾,藝術家蔡筱淇與吉川公野位於延吉公園展出作品-〈初光之曜〉。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P

最後為范承宗創作的「仁愛帆城」,該作品佇立於敦仁公園,是台北大安分局敦南派出所的前身,派出所搬遷後成為大安精華地區稠密巷弄間難得可貴的綠色呼吸空間。而該創作延續城市、住宅與自然景物共生的精神,以木結構揚起數面錯落的船帆,並隨著時間變化擺盪出漸深、漸淺的燈光效果;作品構成的物件單一且清晰,呼應坐落於鬧區的公園,替居民帶來一片得以喘息的空地;木頭結構被數學化的組成方式,象徵東區巷弄水平垂直的輪廓,融匯人文的優雅精神。

光展區主題燈飾,藝術家范承宗位於敦仁公園展出作品〈仁愛帆城〉。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主題燈飾,藝術家范承宗位於敦仁公園展出作品〈仁愛帆城〉。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在大型藝術活動的結構下,如藝術祭的方式擴充展會

有別於過往燈節的規劃,此次在光展區也同步推動「藝術入店」計劃,由國內外藝術家共同操刀,包含歐洲、美洲、馬來西亞、日本等7位國際藝術家、36位國內優秀藝術家,及2位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學生藝術家,以藝術祭的概念擴充此次燈會,共計設置43件「藝術入店」作品,將東區打造為一個開放式的藝術展場,民眾可藉著地圖的指標一一探詢這些店家,使漫遊在東區巷弄的民眾能夠近距離參與藝術,並從中觀察每一位藝術家是如何思考藝術、商店與公共性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亦希望藉著藝術家獨具創意的作品,能夠引領民眾走進巷弄,恢復過往東區商圈的榮景。而這些店家類型包含書店、餐廳、運動用品店、服飾店、髮廊、糖果店、選品店等,充分展現東區商圈具多元以及包容不同文化的特性。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藝術家吳美琪於「O!Balloon」展出作品-〈萬象mdashmdash 致 O!Balloon Universe 4 O!Balloon〉。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燈會來到東區,希望邀集民眾走進東區,看見東區獨具特色的巷弄文化;其二則希望重振這裡的經濟與風氣。」

大安區光武里里長,同時也是台北市東區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韓修和接受採訪時提到,東區商圈近期因疫情遭到極大衝擊,在得知今年燈會將重回台北的第一時間,便向台北市政府爭取東區商圈納入展區的機會;獲得臺北市商業處全力支持後,除了募集商圈店家響應藝術入店活動,更推動307間本市店家進行行銷集章活動,讓民眾進來消費能夠享有優惠。藝術家作品的進駐使商店有了新風貌,吸引民眾前往參觀,同時帶動起亮眼的消費力。

光武里韓修和里長。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舉例來說,成若涵在位於華視旁「美好日子咖啡」創作的「一杯咖啡_美好日子裡的20個動心時刻」,藉著紙雕圖騰的形式組構東區的巷弄故事,並佈局20個拿著美好咖啡的公主王子們於各個著名景點,像是101大樓、頂好名店城、國父紀念館、華視等,帶領觀眾閱覽這數十年來東區的歷史發展。

走進銷售多款底片相機的「Lomography台北大使館」,可以看見網路上瀏覽圖片失效時出現的風景圖樣,不斷地重複出現於牆面上。實際上,那是藝術家李明學配合此次藝術入店計劃的作品「放鬆風景II」。藝術家先是手繪繪製此圖示,再將其製成數位檔案並輸出成壁紙規格,環繞牆面張貼;再以Lomo相機拍攝手繪的原作,以相紙裱框呈現。透過創作的行為與過程,嘗試探討現今影像製造快速便捷的時代,繪畫、底片攝影與影像輸出三者之間的微妙關係。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藝術家成若涵位於「美好日子咖啡館」展出作品-〈一杯咖啡_美好日子裡的20個動心時刻〉。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藝術家成若涵位於「美好日子咖啡館」展出作品-〈一杯咖啡_美好日子裡的20個動心時刻〉。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藝術家成若涵位於「美好日子咖啡館」展出作品-〈一杯咖啡_美好日子裡的20個動心時刻〉(局部)。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藝術家李明學位於「Lomography 台北大使館」展出作品-〈放鬆風景 II〉。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藝術家李明學位於「Lomography 台北大使館」展出作品-〈放鬆風景 II〉。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藝術家李明學位於「Lomography 台北大使館」展出作品-〈放鬆風景 II〉。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而在「boven雜誌圖書館」門口展示的光動力裝置作品,是加拿大藝術家利安middot摩根(Liam Morgan)的「Ngan Wat: Taipei」。延續藝術家過往發展的「生長」系列主題,以台北的夜間色彩以及人工照明技術為發想,將作品依附在店家露臺的樹上,懸掛動態的燈光裝置,於夜晚時分將360度旋轉,彷若一輪明月隱匿在巷弄城市中。

手工糖果專賣店「Papabubble」的櫥窗與店內則是佈滿著顏寧志創作的「Color is my sugar」。藝術家以店家特色為靈感,藉著糖果的意象出發,重新繪製出如圖騰或印花式的圖像,高飽和的暖色調帶出糖果與生活之間微酸、微甜的味道,透過視覺的感官體驗接連至人們的生活經驗,喚起觀者視覺上與味覺上的感知世界。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藝術家Liam Morgan位於「boven 雜誌圖書館」展出作品-〈Ngan Wat: Taipei〉。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藝術家Liam Morgan位於「boven 雜誌圖書館」展出作品-〈Ngan Wat: Taipei〉。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顏寧志位於「Papabubble」展出作品〈Color is my sugar〉。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顏寧志位於「Papabubble」展出作品〈Color is my sugar〉。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上述獨特的藝術入店作品,皆是由藝術家經過一次次與店家討論空間屬性、瞭解商店販賣的產品,以及店家負責人的品味,花費數個月時間討論作品呈現形式與材質。因此當民眾進入東區巷弄不單單用身體體驗台北獨特的巷弄文化,同時更藉藝術品與空間關係、空間屬性與商品類型有更細膩的對話關係;然這一份對話關係將提供民眾消費體驗以外的新可能,更多的是提供有關東區歷史、人文特質或店家背後的故事等。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藝術家大塚麻子位於「Round Round」展出作品-〈光柵首都〉。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藝術家Jun Ong位於「Rapha Taipei Clubhousemiddot台北」展出作品-〈捕夢者〉。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藝術家楊瀚橋位於「miho」展出作品-〈咪鹿鹿 milulu〉。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藝術家李蕢至位於「COFFEE LAW 敦南概念店」展出作品-〈舟/米〉。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藝術家夏仙位於「甜蜜蜜手作烘焙」作品-〈兔登2023〉。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藝術家Anthony Luensman位於「FAIRY」作品-〈檳榔男孩〉。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FAIRY戶外空間還有張伯豪特別設計的檳榔攤裝置可以欣賞,藝術家使用螢光顏料手繪搭配彩色燈管,在台北的夜裡散發老派浪漫。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藝術家李漢強位於「地窖日常」作品-〈李漢強的勞力士〉。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光展區「藝術入店」計劃中,藝術家李漢強位於「地窖日常」作品-〈李漢強的勞力士〉。圖 / 臺北市商業處提供。

「此次燈會不僅是讓觀眾在巷弄裡遊樂而已,更多的是具有知識性與表演性的特質。」

胡氏藝術執行長胡朝聖表示,東區雖以餐酒文化及特色店家林立聞名,實際上台灣畫廊產業最早亦在此地發跡,多間現當代藝術畫廊成立至今已有數十年歷史。因此胡氏藝術找到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簡稱畫廊協會)共同響應此次燈會活動,邀請東區在地共六間畫廊,包含1839當代藝廊、日升月鴻畫廊、赤粒藝術、阿波羅畫廊、南畫廊、帝門藝術中心,在燈會期間展出國內外重要藝術家,像是顏水龍、陳德旺、德國藝術家Michael Nischke與新媒體藝術張博志等多位藝術家的作品,藉著此次活動,為東區畫廊與藝文空間創造更多能見度,同時使民眾有更多接觸藝術的管道。

「這麼大的藝術計劃,台灣藝術圈不能缺席。」胡朝聖執行長進一步補充,畫廊協會從旁提供了本地畫廊大量資訊整合的協力,特別是在此次大型的藝術活動專案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希望參與民眾能夠放慢平時的腳程,享受在燈會與藝術帶來多重感官的饗宴中。

胡氏藝術執行長-胡朝聖。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台北城的共享與共榮

在這數十年來,台北市承辦了多項大型、公共、集會式的藝術活動,將原本篳路藍縷的景況,帶至現今藝術於城市角落遍地開花。

台北東區商店類型的豐富性,有著台灣特色小吃、進口美食與服飾、設計師獨立品牌等,與百貨公司中的連鎖品牌做出差異,並形成當地具特色的巷弄文化,在這20多年來的積累,成為台北市的經濟重鎮,不論是文化、藝術或餐飲產業,各個皆是拼湊成該地區形象的一塊重要拼圖。它乘載著台北市的經濟脈絡,亦乘載著各個時代的成長記憶,不僅如此,更是包容多種文化的發聲。而此次「2023台灣燈會」,延續東區多年來自成的巷弄文化,容納著來自各國創作者,涵蓋各種形式與意涵的創作,以藝術家的視角觀看東區與臺北城的特色,邀請民眾走進巷弄,體驗這個具個人鮮明特色的城市。

更多「2023台灣燈會在台北」最新消息,請持續鎖定「2023台灣燈會在台北|光源台北」官方網站(tw-light.taipei/)。

加入【非池中藝術網】LINE@,藝文展覽訊息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