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名導演大衛.林區(David Lynch)於2025年1月16日下午逝世,享年78歲,由家人在其官方Facebook宣布死訊。消息一出,全球影業、藝文界與時尚圈無不表示惋惜,齊聲悼念這位以超現實主義作品聞名全球影壇的電影巨匠。
自1967年投身影像製作那一刻起,近半世紀以來,大衛林區的作品影響著無數影像創作者,知名電影線上資料庫AllMovie稱其為「現代美國影業的博學通才」;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也稱他是「當代最重要的導演」。他的電影絕對稱不上主流商業大作,但其詭譎、怪異又前衛的強烈迷幻色彩,仍不斷給予後世啟發與刺激,深具藝術性。
如今回顧其一生,很少有導演的創作生涯能如大衛林區,具有如此跌宕起伏的戲劇性,他曾走過低谷——改編知名科幻小說《沙丘》系列的《沙丘魔堡》(Dune,1984)票方與評價皆雙雙失利;也曾攀上影視市場高峰——電視劇《雙峰》(Twin Peaks)至今仍被公認是美國最偉大的電視連續劇,但他始終無懼旁人眼光,只專注於具有強烈主觀意識與個人風格的電影創作,更在坎城影展、威尼斯影展等最高殿堂佔有一席之地。
透過以下回顧與小故事,一同來緬懷這位深具傳奇色彩的電影大師。
1.藝術研究生低成本拍片
在踏足電影圈以前,大衛林區從事雕版印刷業,21歲時,他在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Pennsylvania Academy of the Fine Arts)進行藝術研究,某次校展製作期間意外跨足短片製作,原本希望以動畫形式完成藝術創作的大衛林區,在理解到動畫高昂的製作成本後,決定一切自己來。
他以最便宜的16毫米攝影鏡頭進行拍攝,僅以$200美元的成本完成《六個蒼白的人影》(Six Men Getting Sick,1967),做出一支講述六個「人頭」患病、嘔吐的實驗影像。
拍片拍上癮的大衛林區,又在隔年製作出一部真人混合動畫的四分鐘短片《字母》(The Alphabet,1968),由他的第一任妻子主演,並錄下女兒的哭聲當作聲音特效。大衛林區把一個「學習字母背誦過程」拍得詭異又恐怖,使之被剛成立的美國電影學會(American Film Institute)注意到,從而獲得補助,之後再交出短片《我種出我外婆》(The Grandmother,1970),諸多影評形容該片是真正的「怪胎」(creepy)。
至此,大衛林區算是真正涉足電影圈,其詭異又深具實驗性質的敘事方式,也奠定他往後的招牌風格。
2.Cult片王者
但真正讓大衛林區進入觀眾視野的作品,絕對是被稱作邪典經典的《橡皮頭》(Eraserhead,1977)。沒看過的人請先看看以下預告:
正如預告呈現:色調沉重的黑白畫面、略帶詭異氣味的工業配樂、幾乎為零的低限度台詞⋯⋯大衛林區從卡夫卡(Franz Kafka)與果戈里(Nikolai Gogol-Yanovski)兩位文豪的小說作品中獲得靈感,創作出一部關於新科爸爸與畸形兒的詭異故事。
《橡皮頭》完成後便不被片商看好,上映首周甚至只吸引二十餘人買票,直到進入二輪午夜場次後,反倒吸引一批Cult片狂熱者,聲勢之大甚至讓一間洛杉磯小戲院與片商合作,連續在午夜場放映一整年,其聲勢也觸及全美午夜戲院,成為與《洛基恐怖秀》(英語: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1975)等經典Cult片齊名的另類神作。
就連大名鼎鼎的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也是《橡皮頭》的粉。
3.婉拒星戰執導,畫畫漫畫、拍拍照還比較有趣
在《橡皮頭》取得另類成功後,大衛林區隨即進行以18世紀英國「象人」約瑟夫.梅里克(Joseph Merrick)為主題的改編作品,講述其身受「神經纖維瘤症候群」畸形所苦的人生悲劇,本片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並在該年奧斯卡獲得八項提名。
因為《橡皮頭》圈粉的喬治魯卡斯也在這段期間找上大衛林區,希望能請他來執導《星際大戰》系列,這位「星戰之父」認為,擅長創造超現實元素的大衛林區絕對是科幻電影的不二人選。
但大衛林區婉拒了,甚至告訴喬治盧卡斯:「只有你能把你腦海中的想法落實。」
這時期最令大衛林區感興趣的絕對不是光劍,而是漫畫,他在1983-1992年間著手漫畫《The Angriest Dog in the World》的創作,並在多本報章雜誌進行連載,期間大量進行攝影活動,在英格蘭北部捕捉許多關於工業景觀的影像創作。
多年以後,大衛林區在一場訪談中透露,他壓根不想拍這部太空科幻電影,即便他後來也在星戰熱潮下,被影業要求硬拍了《沙丘魔堡》。
4.橫掃坎城影展與美劇市場,藝術與商業成就皆名利雙收
1990年,大衛林區迎來其生涯最名利雙收的時刻,《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1990)獲得第43屆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這部由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與蘿拉.鄧恩(Laura Dern)主演的黑色幽默電影,與導演之前的作品有著類似的宿命,都是在首映期間不被看好,後期聲勢才如倒吃甘蔗般上漲。
同年,大衛林區也進行他生涯最重要的電視劇作品《雙峰》製作——一部以小鎮兇案為題材的電視連續劇,為當年收視率最高的劇集之一,並於第48屆金球獎拿下多項重點大獎。
其實在80年代末期,大衛林區就已跨足商業電視作品,他在1989年為法國電視台執導《The Cowboy and the Frenchman》,從中認識知名電視製片暨小說家馬克.弗羅斯特(Mark Frost),一拍即合的兩人試圖製作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的傳記影集。但後來根據大衛林區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這個攸關好萊塢女神的故事劇本竟逐漸變成喜劇,甚至變成後來充滿懸疑、推理與超現實元素的《雙峰》。
時任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也是《雙峰》戲迷,當年她寧願錯過生日派對上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的精彩演出,選擇獨自偷偷回到寢室電視前準時收看;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同樣對該劇的讚譽不絕,甚至毛遂自薦執導第二季第一集,但後來大衛林區還是決定親自執導。
即便如此具有歷史地位,《雙峰》卻在第二季時因收視率大幅下降而宣告終止,電影版前傳《雙峰:與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1992)在美國票房也不佳。之後要一直到2017年,主創團隊與原班人馬才以《雙峰:回歸篇》(Twin Peaks: The Return)留下第三季結尾。
5.BBC評選21世紀最偉大電影
對《雙峰》感到後繼無力的大衛林區,於2001年回到長片製作,交出他的另一部生涯代表作《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
本片讓大衛林區再度前進坎城影展、拿下「最佳導演獎」,也被法國雜誌《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評選為2001年度十大影片;BBC也曾評論該片為「21世紀最偉大電影第一名」。主演娜歐蜜.華茲(Naomi Watts)曾多次表示,接演這部片令她重獲新生,在片中展現精湛演技的她,在當時擺脫了演藝生涯低潮,從而締造全新高峰。
該片採非線性敘事,並同樣承襲導演一貫的超現實主義作風,看似峰迴路轉又充滿晦澀的劇情套路,使本片成了全球影迷長期熱議、討論的另類經典,許多關於現實與夢境的分野和線索,其討論度絲毫不輸後來的《全面啟動》(Inception,2010)。
現在網路上充斥著關於本片真實意涵的討論,但是導演本人卻從未對此發表過任何解釋,只有在英美兩地發行的DVD插頁中附上10則曖昧不明的線索,此舉只是讓更多觀眾深陷五里霧中。
6.電影通才還會寫歌、玩電子樂
流行音樂元素一直大衛林區作品的重要元素,電影《藍絲絨》(Blue Velvet,1986)即是致敬Bobby Vinton經典名曲〈Blue Velvet〉;《我心狂野》也以「貓王」Elvis Presley的〈Love Me Tender〉為引貫穿全片。但少有人知道,大衛林區其實也是個音樂創作者。
正如他對電影影像的實驗精神,這位導演在音樂創作上也以實驗性的電子音樂為主題,這首由他創作、演唱的〈Good Day Today〉充滿強烈的電子合成器色彩,冰冷又帶點俏皮的電子機械感,倒是有幾分Daft Punk的感覺。
7.品味的象徵,時尚設計師的靈感繆思&聯名寵兒
前面提到大衛林區啟發後世無數創作者,諸多時尚設計師也紛紛將他視為人生導師與靈感繆思。川久保玲曾在Comme des Garçons 2016年春夏伸展台上使用《藍絲絨》的電影配樂,並在服裝概念上致敬該片;擅長融合音樂與電影次文化概念的時尚鬼才Raf Simons也多次公開讚揚他對大衛林區的崇拜,2019年秋冬男裝也以大量導演作品的影像劇照與服裝進行結合。
在聽聞導演逝世的噩耗後,向來在社群上低調、鮮少發文的Raf Simons特別發文紀念這位出色的電影創作者,並以「My hero」尊稱。
事實上,大衛林區本人也經常進行時尚跨界項目,時任Kenzo創意總監Carol Lim與Humberto Leon就曾邀請導演本人設計2014秋冬男裝大秀的場景與音樂,該季同樣出現大量向導演作品致敬的轉譯與應用。
同樣熱愛音樂與電影次文化的高橋盾(Jun Takahashi)也展現他對導演的崇拜,Undercover去年才堆出以大衛林區《雙峰》為主題的秋冬系列,同樣在其標誌性的設計上導入劇集相關影像與主演肖像。
8.已將近20年沒有推出電影新作
就在去(2024)年一則採訪,大衛林區透露因為自己的肺氣腫越來越嚴重,從8歲起便開始抽菸的他終於在2022年決定戒菸,然而逐漸惡化的身體已使他難以負荷電影拍攝工作。
他的最後一部電影長片《內陸帝國》(Inland Empire,2006)已是19年前之事,該片總時長近三小時,也延續《穆荷蘭大道》的破碎、非線性實驗手法。
撇除2017年影集《雙峰:回歸篇》外,大衛林區也已將近20年沒有推出新作了,期間不斷有報導指出,他仍在著手新的劇本撰寫。
9.什麼是Lynchian?
做為一名風格如此強烈的電影導演,大衛林區在全球擁有諸多死忠影迷與研究者,關於他的作品風格,甚至延伸出「林區主義」(Lynchian)這樣詞彙使用。
來看看以下這則《雙峰:與火同行》的片段——演出者是傳奇音樂人大衛.鮑伊(David Bowie)——非常標準的林區主義風格:
影評人David Foster Wallace曾形容,所謂的林區主義是一種極其特殊的諷刺感——恐怖永遠隱藏在平凡事物裡。
某種程度而言,林區主義可以用來泛指一切類似大衛林區電影美學的元素,例如:黑暗又詭異、充滿不詳,不安感的聲音設計與場景規劃、分身所造成的恐懼感、理想主義的玷污、隱藏在純真事物底下的恐怖⋯⋯等,都稱得上是林區主義的可能要素。
憑藉著對視覺、聲音與畫面主題的偏執品味,大衛林區得以建構出標誌性的電影世界,也為後世留下許多難以替代、獨一無二的作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