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男孩」是對戴明德的另一個稱呼,也是他眾多繪畫中的其中一個系列。出身於嘉義縣東石鄉網寮村的戴明德,大海與漁民終年無休的辛勞是他成長過程每日的眼前之景。因著海水的浪花,拍打出戴明德質樸又浪漫的內心。他的繪畫,陽剛的黑色粗邊與陰柔的細線在畫布上相互輝映,保留運筆過程中偶發性的顫抖,筆觸在晃動與趨緩的狀態之間,卻帶出一種真摯的調性。戴明德的創作不為別的,只為了自己而畫。
「海邊的海洋是我的傳統,接著從陸地發展到城市是我的當代,複合不同材質是我對傳統與當代結合的方式,同時也是我的創作脈絡。」戴明德如是說。
繼今年九月在大院子的個展,戴明德(1960-)十一月份在隱身於東區巷弄的「奇想會Whimsy Works Gallery」迎來另一檔新展「潮艸.生活逸事」。面對不同展演空間,戴明德隨之思考的是,如何與前來觀展的觀眾產生共鳴?特別是在過去大多展出藝術家多聚焦在國內外新銳藝術家的「奇想會」,據說此次戴明德的展覽,是他們自成立以來首次展出超過35歲的藝術家。
藝術家戴明德。圖 / 奇想會提供。
「潮艸.生活逸事」戴明德個展展場一景。圖 / 奇想會提供。
「潮艸.生活逸事」戴明德個展展場一景。圖 / 奇想會提供。
「潮艸.生活逸事」戴明德個展展場一景。圖 / 奇想會提供。
走進展覽空間,沒有一般畫廊的嚴肅感,而是不經意地顯露該場域本身的質地mdash清水模的地板、未被隱藏修飾的管線,帶有點灰白色的牆面,對戴明德來說褪去白盒子的標籤,反而更加凸顯了生活的痕跡。正如此次以「潮艸‧生活逸事」為展覽命題,是戴明德與該空間邂逅之後得出的靈感,從草圖至小品畫作乃至大型油畫,以不同的向度揭開戴明德的日子。展場中一面植物系列的小品畫作,以壓克力筆觸為植物勾邊,斑斕的色彩點綴,抑是為了此地所繪之創作。戴明德將城市的故事、都市的面貌與生活上微觀之體驗,純粹貼近生活脈絡的簡化於日常的創作描寫,一一收納進展場。
熟悉感
戴明德接受採訪時提到,在年輕人平時出沒的東區,進來看展的觀眾並未發現是出自於花甲之年的藝術家之手,「這應該也代表我作品給人一種年輕活潑的感覺吧?」戴明德笑著說。自2010年開始,戴明德計畫完成上千本草圖,從計畫發起至今共13年時間,他已經完成一千三百餘本,平均每3.65天就要畫完一本上百頁的畫冊或書籍。
戴明德的草圖通常會以一些知名藝術家的畫冊為基底,透過顏料、畫筆、其他紙材的拼貼等方式疊加於畫冊原圖之上,他將這樣的方法視作「嫁接」,嫁接著過去的文化與歷史,透過他的再描繪更迭於舊的事物之上,圖像之間的碰撞迸發出嶄新的面容。因此在戴明德的部分作品中可以看見有著熟悉的圖像,像是委拉斯貴茲(Diego Rodriacuteguez de Silva y Velaacutezquez)的〈瑪格麗特公主〉、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的人物造型、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等著作。本次展覽除了呈現他數本畫冊,另外可以看到有一些描繪在展覽宣傳單上的草圖,把原先紙張上的資訊與色彩當作他描繪草圖的基底,彼此之間出自不同時空、材質、創作者,卻仍然達到很好的融合與平衡。
「潮艸.生活逸事」戴明德個展展場一景。圖 / 奇想會提供。
戴明德作品細部。圖 / 奇想會提供。
此次個展難得展出數本草圖之作,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再次向此地區的觀者產生共鳴。對他來說,草圖的描繪是集所有生活上靈感與微觀之展現,是一種直覺地、偶發地描繪。或許因著這樣微距的觀察,在快筆的運作下,保留未經修飾且稚氣的線條,像一種跨越言語之外的呢喃,時而低語,又時而高昂,對於觀者而言,紙張與隨筆的平凡卸下「正式」的外殼,正好串聯了人們都曾經有過的視覺經驗。或許也因為如此,不論作品擺放在何種場域,都會讓人感覺到挺熟悉的。
又或者是塗鴉。正如美國藝術家塞middot湯伯利(Cy Twombly,1928-2011)屏棄繪畫的寫實技巧,證成寫實藝術在機械繪圖時代所面臨的危機,轉以使用更為潦草不羈的運筆,模擬兒童繪畫的筆觸,重新思考與回望繪畫最初的身影;在戴明德的作品裡,則經常以粗曠的黑色線條描邊,有著原生藝術的韻味、不修邊幅的塗抹,以及未過度預設的細筆小圖在畫面上肆意生長,透過這樣的方式達成帶有童趣意味的「塗鴉感」。
而這些在戴明德作品中經常可見的黑色性筆墨,對於圖像描繪的思考帶出了一種直率,同時也觸動了觀者兒時繪畫肆意扭動的手感。我們可以看見作品裡帶有一些硬邊的線條,卻又爽朗地保留顏料肆意滲透與相互綿延交疊的殘影,那是藝術家將卡點西德貼於畫布上方,切割掉能夠上色的空間,並且特別選用平凡與基礎性的媒介,增加作品親貼近人心的厚度。戴明德說,這樣的作法是數位時代之下的逆向思考,當我們面對新興媒材的衝擊時,僅有回到最純樸的線條才不會讓人忘了畫畫的樂子。
戴明德展出的草圖。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戴明德展出的草圖內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戴明德展出的草圖。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戴明德展出的草圖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戴明德展出的草圖輯內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草圖與靈光
另外可以關注到,在一本近百頁的草圖,每一頁都蓋上了戴明德個人的印章。落款,代表作品的完成以及藝術家的重視,戴明德將這些草圖視作為珍寶,他們是藝術家創作時猛然而生的靈感,每三秒一筆,每五秒一畫,這樣的堅持像是無法輕易地放過每一刻腦海可能出現的靈光(aura),每一個筆觸的動態與路徑都是如此珍貴。戴明德直言,草圖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大型作品之前的準備,而是靈感的集散地,透過每日的紀錄能夠梳理自己的心緒。「即使我現在畫了上千本,如果有人想要跟我買上千本的其中一頁,我還是捨不得割愛。」戴明德說。
理解完戴明德的草圖作品,再看到他大型畫布的創作,似乎更加能夠理解他是為何而畫。我們仍然能夠看見帶有塗鴉感的筆觸、刻意溢出的暈邊,以及似乎曾在藝術史中看過的繪畫元素等,皆可解釋為藝術家從草圖上遞延而來的靈感。
過去戴明德曾發展過數個不同系列,像是《斷片魅影》、《2019自畫像系列》、《三千漫遊圖》、《類史詩系列》、《海邊風景》、《海邊男孩系列》等,藝術家從生活中不同面向分支出繪畫系列,然創作主體仍不變,持續地圍繞在自我與草圖上的連結。戴明德笑稱自己的繪畫像是一種蒙太奇手法,剪下藝術史的縮影,在草圖上萌芽;萌芽之後轉移到畫布上再與生活對接。正如本檔展覽首次展出他2022年開始的陶瓷創作,一系列的公主像是從委拉斯貴茲作品得來的靈感。
戴明德展出的陶瓷作品。圖 / 奇想會提供。
「潮艸.生活逸事」戴明德個展展場一景。圖 / 奇想會提供。
「潮艸.生活逸事」戴明德個展展場一景。圖 / 奇想會提供。
經常有人將戴明德的創作狀態形容成「製圖」,特別是他在大量手繪草稿的情況下,以及大型畫布作品將卡點西德作為輔助,反覆切割圖形、對位與上色,期待由外力介入造成的侷限感,再刻意滲透出一點毛邊,來回撕起與張黏的動作;又或是壓克力顏料沾水之後在畫布上細筆的描繪。那些像是碎筆的小圖從藝術家的手勢降臨,好似蜘蛛網在吐納之間不斷擴延,將畫面佔據了空白的位置。或許正如戴明德所言,機械複製的時代,人們對於那頻繁出現的事物早已無法喚起內心漣漪,藝術神聖的獨特性也因此被消弭。似乎唯有從上萬張草圖揀選出來的靈感,才能夠再現那可貴的靈光。
展覽資訊
「潮艸middot生活逸事」-戴明德個展
展覽時間:2023.11.11-2023.11.26
展覽地點:奇想會(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21巷7號)
營業時間:13:00至20:00(週二公休)
門票:入場費為低消飲品一杯
「潮艸middot生活逸事」戴明德個展主視覺。圖 / 奇想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