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治療癌症期間,常覺得自己好累,不管休息多久都沒辦法恢復精神?根據調查,全台癌症病患中,超過9成病患都因為「癌因性疲憊」而感到不適。癌疲憊和一般的疲倦有何不同?如何透過藥物和非藥物方式改善?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副院長饒坤銘與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蕭惠樺為《50+》讀者詳細說明。
明明癌症治療都已經結束了,每天還是覺得筋疲力盡,怎麼睡都覺得好累?你可能已經出現了「癌因性疲憊」。
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曾針對全台癌症病人進行癌因性疲憊症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高達92%的台灣癌症病患深受癌因性疲憊所苦。而癌因性疲憊也是最困擾癌症病患的症狀,甚至超越睡眠困難、疼痛、食慾不振和憂鬱等。
但病患常認為,罹癌以後,進行了一連串治療,身體自然會覺得累,因此很少主動向醫護求助。不過,如果對癌因性疲憊置之不理,很可能會影響癌症療程,進而影響療效和存活率,後果嚴重。
怎麼睡都覺得累?可能已出現癌因性疲憊症狀
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副院長、《癌因性疲憊症臨床治療指引》第二版主編饒坤銘解釋,癌因性疲憊大概會發生在以下兩種階段:
1. 積極治療期
有些病人剛得知罹癌時,心理壓力非常大,影響了睡眠品質。另一方面,手術和治療過程中,病人的生理狀況也會受到影響。比方說,化療會造成白血球下降或貧血,免疫治療可能會造成內分泌失調、腎上腺功能、甲狀腺功能不足等,這些都會導致病人感到疲倦。
雖然貧血可以透過輸血改善,內分泌失調可以補充賀爾蒙,但仍然有很多病人經過治療以後,還是有嚴重的疲倦感。
2. 治療結束後的追蹤期
當治療結束,進入追蹤期、修復期時,有些病人還是會出現疲憊情況。
饒坤銘表示,癌因性疲憊和一般疲憊最大的差異在於:病人常常覺得自己不管怎麼休息都覺得疲倦。「有時候我們工作很累,睡一覺可能就恢復了,但是病人常覺得怎麼睡都睡不夠,沒有任何動力。」這種與身體狀況不成比例的疲憊,往往是癌因性疲憊的症狀。
癌因性疲憊放著不處理 可能會影響後續治療
根據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的流行病學調查,在台灣癌症病人中,癌因性疲憊的盛行率超越疼痛、噁心嘔吐等症狀。有83%病人曾經改善疲憊,卻只有1/4病人曾主動向臨床醫護人員提到疲憊情形。
有些人認為,生病時本來就會容易感覺累。但饒坤銘指出,如果不積極面對癌因性疲憊,不僅有可能阻礙癌症治療,還會衍生心理和家庭問題。
「病人會覺得自己很累,只想躺在家裡休息,因此治療很容易中斷。另外,病人的自我認知也會變差。」當人不能行動、不能工作,在社會和家庭裡失去功能時,很容易會否定自我價值,甚至認為自己拖累了家屬。
因此,在癌症治療過程中,除了疼痛、呼吸狀況,疲倦已成為醫師例行性確認的項目之一。「我們會先確認病人的疲憊狀況,評估以後,針對可以改善的部分調整。假如還是沒辦法解決,再借助其他藥物治療。」
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蕭惠樺表示,當患者察覺自己有疲倦困擾時,可以透過「疲倦量表」描述自己處於哪一個階段,協助醫師評估和處理。當疲憊分數屬於低於4分的輕度疲憊,可以透過運動、營養等非藥物處置改善;若達4分以上的中重度疲憊,則建議在既有的非藥物處置上,再加入藥物治療,包括類固醇、精神刺激藥物、中草藥和黃耆多醣注射劑等。
運動能舒緩癌因性疲憊 對心理健康也有幫助
運動好處多,特別是在癌症治療過程中,對於癌症病人的身心修復都有不少幫助。
饒坤銘表示,散步、瑜珈、正念、針灸等非藥物治療方式都能協助病患舒緩疲憊。其中,適當的運動可以幫助病患提升體力,並且達到心理層面的正向回饋。最輕度的運動,包括散步、瑜珈;身體狀況次佳者,可考慮中、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再進階則有慢跑、重量訓練等,都值得癌症病人嘗試。(相關閱讀:壓力大、身心緊繃,如何放鬆?每天換個方式呼吸5分鐘,改變腦波、改善慢性疼痛)
若以台灣女性最好發的癌症乳癌為例,在不同狀況和治療階段,也有相應的運動建議:
1. 乳癌病患在手術之後,盡量避免以手術側作負重動作,可以使用沒動手術的那一側運動。
2. 若裝了人工血管,上肢兩側都不方便作負重動作,可以作基本的核心、有氧運動,多活動下肢。
3. 化療過程中,由於白血球下降、抵抗力較差,要避免太用力或容易受傷的動作。可透過有氧運動訓練心肺耐力,或以等張運動訓練肌力。但如果已經出現貧血狀況,有氧運動時要特別小心,務必量力而為。
4. 若是較晚期病患,由於平時需要許多治療,體力狀況較差,但還是可以在體力允許範圍內,適度活動身體。美國便有研究指出,晚期病人若能規律運動、甚至找教練協助,不但整體治療效果更好,存活時間也會更久。
「我一直跟病人強調,當你的治療已經完成了,就不要再把自己當病人,因為你已經好了,應該要回歸正常工作、正常活動。」饒坤銘表示,許多癌症病友認為,罹癌後就應該多休息,但其實越躺會越沒力氣。多動,才有助於找回活力。
若覺得自己異常疲憊 勇敢主動向醫護表達
當癌症病友發生異常疲憊的狀況,該怎麼辦?兩位醫師給出建議:
1. 病人要勇敢面對和表達
蕭惠樺提醒,不舒服時,一定要主動告知醫生,醫師才能協助思考解決方法。
「病人不需要獨自承受癌症治療帶來的不適。」饒坤銘說,台灣醫療體系對於癌症照護已有越來越豐富的認知,醫師、護理師、個管師、營養師、復健師、精神科醫師等都能協助病人改善治療過程中的不適症狀。控制症狀,才能好好完成療程,提高存活率也提升生活品質。
「很多病人認為,自己罹癌就一定會掉頭髮、血壓下降等。雖然這些狀況難以避免,但並不代表沒有處理的方式。並不是因為你生了病,就一定要受苦,還當成一種訓練。」(相關閱讀:為什麼不要對病人說「癌症是禮物」?心理師葉北辰:創傷可以帶來成長,但強灌心靈雞湯是沒用的)
2. 家屬協助觀察和反映
除了病人勇敢面對,家屬的角色也很重要。
「有時候病人發生狀況卻不敢講,假如家屬觀察到了,我們也希望家屬能主動提出來。」饒坤銘表示。
家屬可以留意病人的能量水平、活動興趣、飲食狀況等變化,向醫護人員提供訊息。綜合病人和家屬的反饋,將有助於醫護團隊更全面地評估癌因性疲憊情況,提供更適切的支持和治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