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時尚

什麼是蓋婭假說?5大星球各自意涵?北美館《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看展前先搞懂這些!

GQ
更新於 2021年01月13日15:54 • 發布於 2021年01月12日13:22 • Amber Chan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壟罩下,2020年世界各地都相當不平靜。即便我們已經揮別過去展望新開始,但眼看世界各地的人事物發展,似乎還有很多值得省思的問題存在。持續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日益惡化的生態危機,人類文明發展之下,到底是將人類帶向更美好的未來,亦或是毀滅的開端?而人類又該何去何從?

《2020台北雙年展》將主題命名為「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選擇在這個疫情時代下,用藝術家的視角,帶領我們探索更深一層的哲學思辨。策展人將北美館化身成「星象廳」,並化分成用五大星球,透過各個星球的主題,來審視關於人類文明、社會政治、自然變遷、未來科學、哲學精神等議題。在人類信仰與價值觀日益分歧的現代,你我不再屬於同一個星球。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人類分歧日漸擴大:我們越來越沒有共識!

《2020台北雙年展》由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法國獨立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呈獻來自 27 個國家共 57 位參與者及團隊的藝術創作,並特別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林怡華(Eva Lin)策劃公眾計畫。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拉圖和圭納指出:「人們對如何讓世界保持宜居的分歧日益擴大,這不僅因為彼此政治意見相左,更關鍵的原因在於,我們對地球現況的認知似乎毫無共識。甚至有些人直到今天還認為世界是平的!人們彷彿各自立足於不同特性及負載力的星球上,造成個人在感受、行動,以及預測未來時的歧異。」

這回 GQ 替各位整理了觀展前的五大星球分別代表的意義,並精選幾個展覽亮點,在看展前先有個概念,才不會有看沒有懂!

1. 「全球化星球」:全球化之後,我們更幸福嗎?

現代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脈絡看來,全球化曾經是一個夢想。我們企圖把整個地球現代化,全人類共同活在一個名為全球化的世界裡,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然而事情並沒有朝著這個烏托邦理想邁進。全球化的進展似乎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順利。氣候變遷、階級或社會不平等,讓現代化的夢想被打醒。什麼叫「共同世界」?這場夢只提供了非常狹隘的意義。因此在這個星球裡,藝術家試圖對此提出問題:是什麼樣的動力,曾經推動著全球化?全球化之後,又會出現什麼?

宇宙生成器(AP),2017

《宇宙生成器 (AP)》影片一開始,是美國邊境附近的墨西哥城鎮中的一間中國餐館。接著幾經轉折,我們來到中國的義烏市場。在那裡,販售的是人造花與塑膠玩具,而這些中國製造廉價品,銷往世界各地。「但是人與某些產品,要通過美墨邊境,可就面臨重重限制了!」策展人提醒我們,這條全球化之路如同一條長長的黑洞,至於要從世界的一端到另一端,並非所有人事物都有捷徑。

宇宙生成器(AP),2017

全球化星球裡還有另一個令人驚豔的作品《預兆》。藝術家將有毒的化學物質倒入水族箱裡,創造出這個五彩繽紛的洞室。接著他把這些化學物質在水中緩緩凝固的過程,投影在180度的全景銀幕上。透過這個沉浸式體驗,我們在觀察景象的同時,也像是被其所包圍一般。

「所謂的汙染,就是在特定範圍裡以過高濃度出現的一種純粹產物,像是實驗生成物,例如99%純硫酸銅。」藝術家將此意象視為一種「超適地化(hyper-localization)」,而全球化便是由此發生。

預兆,2020

2.「維安星球」:川普的宣傳大業如何操縱民粹?

在維安星球上,都是對全球化的理想感到失望並且覺得被背叛的人。他們更傾向去討一塊地、一道邊界或是一座避風港,讓自己可以受到保護,而這就是「民粹主義」的論調。當今世界中,民粹主義已經逐漸蔓延到越來越多國家,包括在川普治理下的美國。

在維安星球上,我們一起做另一場白日夢:獨立生活,忽視所有你所依賴的人類與非人類。

史蒂夫班農:宣傳大業的梳理與回顧,2018-2019

維安星球的出現,要感謝像史蒂夫班農這樣的人。他是川普的前首席策略長,過去曾執導多部為另類右派政治宣傳定調的紀錄片。班農的紀錄片裡所描繪的未來,是一幅深陷經濟危機、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世俗享樂主義泥沼的恐怖景象。唯有強人執政,才有可能建築起一道堡壘,以捍衛家庭價值觀、基督教信仰、軍事力量以及美國的經濟。

藝術家並非用批判的角度來抨擊那些民粹主義領導人,而是精準的解析這類的宣傳手段,如何吸收信眾。並且希望透過理解,讓大眾做好反制的準備。

我的敵人的敵人是我的朋友,2020

一個國家的大眾傳播影響力,最能反映其軟實力是否強大,尤其是電影產業,其中包括類型,顯著的指標就是科幻片。而台灣電影目前從未涉及到科幻片的題材,因此這個來自洪子建的作品,正是企圖拍出台灣首部科幻片的概念藝術分鏡圖。

影片內容描述在台灣發生的第一次軍事衝突,中、美、日、台和其他國家的勢力都牽扯其中。這個拍攝計畫目前還在前置作業階段,故事軸線與情節也尚未定案,再加上只展出部分情節,因此觀者可以靠自己的想像力,去勾勒出更完整的敘事。用七零八碎的資訊和經驗,拼湊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而這不就是我們的日常嗎?

3.「脫逃星球」:富者恆富,即使人類殖民了火星

脫逃星球的概念是在說,某一群極為富有的人想離開地球,轉而去殖民火星。或者,由於到達火星的時間超乎預期,因此他們也可能要投資某些「超人類計畫」,或找一塊不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地方,在那裏蓋一座堡壘。這個概念在當代的影視作品中,已經很常被拿來當題材,像是近期 Netflix 出品的影集《遠漂》;小珍妮佛主演的電影《星際過客》,還有諾蘭的經典科幻電影《星際效應》。然而移居計畫耗資費時,這些方案都無法跟被遺棄的數十億人類共享。

《腐敗的空氣──第六幕》,2019,複合媒材裝置

荷蘭藝術家 Femke Herregraven 以作品《腐敗的空氣──第六幕》,邀請我們進入一個地下碉堡,假想在發生災難時可供躲避的「避難屋」。透過巨災債券、人類死亡率和生態滅絕的統計數據,藝術家提供了可視化數據、地景浮雕、聲音和影像,為末代人類的未來提出預言與想像。

4.「實地星球」:我們沒有 6 個地球可以消耗

當全球化星球的現代化計畫走入死局,那我們能去哪裡?按照現在的生活方式,人類文明持續繁榮,我們必須消耗掉六顆地球的資源,那麼生活在單一行星的範圍之內,我們該怎麼做?

但如果要著陸地球,就必須學著用不同的視角看地球:把人類鎖定在「臨界區」內,慢慢「接近地球」。把地球視為柳丁,「臨界區」就是柳丁皮,上面的水、土壤、植物、岩石、氣候與動物,都會在這片薄層中相互作用。人類必須在這個脆弱的空間裡,重新定義生命的發展。

《scape.unseen_model-T》,2020,裝置。

科學家因為不可能研究整個臨界區,因此會設立幾處觀測站,此裝置以台灣中部太魯閣峽谷為例。在那裡,因地震、山崩、侵蝕、風化等地理動力活躍,設置地質觀測站非常適合。藝術家張永達轉化他的田野調查經驗,以裝置作品探索地球臨界區,觀察岩石、空氣和動植物相互作用,創造生命條件的地球表層,創造出一個「微觀地景」的工廠。

這個裝置有趣的地方是,它分布在兩個樓層,意旨「臨界區」不只在我們的頭上,也在我們的腳下。走廊陳設的作品,展示了數據資料以及各種偵測儀器,可以捕捉到地面上的每個運動,包括我們的腳步移動,到美術館上空飛機經過引起的震動。

牡蠣間,2020

超抽地下水造成海岸沉陷,是全球性的開發主義所產生的惡果。自1990年代開始,台灣西南岸一帶,以每年十公分的速度下陷,密集發展的水產養殖業,已經造成了這個區域地層下陷,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轉型。

藝術家用他的作品,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視角。他以台灣西南岸的牡蠣養殖業為靈感,因為生長在近海的牡蠣,不需要仰賴抽取淡水,而牡蠣屬於濾食性生物,牠們在吐納的同時也可以改善海洋生態,更別說牡蠣殼也是珍貴的石灰資源。藝術家使用具有百年歷史的三合土技術,無須水泥,混合牡蠣殼、糯米與麥芽糖的黏著劑,完成這個藝術裝置,用意在於讓大家重新想像台灣水域的不同未來。

山林中的藤蔓,2020

台自排灣部落的藝術家武玉玲,以回收布、羊毛、棉、銅、絲、琉璃珠創作的雕塑,織出有機物或植物的行體。她使用排灣族的「纏繞」技法,以同心圓將部落貴族的生命記憶織串在一起,象徵持續對話與聯繫的場所。

此作品在呼應 2009 年受到莫拉克颱風襲擊的原民村落,透過創作過程尋找能將這些被迫遷離家園的族人聯繫在一起的方法,也探問了人們如何在動盪的環境下,好好安身立命。在邁向實地星球的路上,藝術家透過作品讓人們進一步反思。

接近實地:蓋婭

蓋婭假說的概念,來自工程師詹姆士洛夫洛克與微生物學家琳恩馬古利斯所提出。意旨地球的臨界區系統,是生命活動所產生的結果。比方說,我們呼吸的氧氣,來自細菌與植物作用。而每一種生命元素,像是岩石、氣體、礦物或土壤,都會因為生命形式的作用而改變。

你可以把蓋婭視為一個生物圈,它是一個複雜的自我調節系統。在系統裡,生命物種不只適應環境,也創造環境。

5.「另類重力星球」:若你我不在同一個星球上

「另類重力星球」表明,如果我們同時生活在不同的星球上,就可以感受到這些星體的吸力與斥力。但是,這不是古老的占星學,而是出於某種地緣政治,我們必須適應這種奇特的地緣政治模式,來感受星球間的縱橫捭闔。

屠學錶,2014

展間中的每一幅畫,都是星象占星屠,截取亞洲歷史中五個特別的日子的星體排列組合:1999年東帝汶危機、1987年小金門屠殺、1942年新加玻華僑肅清事件、1975年柬埔寨紅色高棉大屠殺,以及1980年的南韓光州事件。

藝術家將這些不幸的事件與星象排列相互連結,提問是什麼驅動這些歷史的走向,而這些事件是否冥冥之中早已注定?「這些星體排列發揮了某種力量,無論你是否相信,僅能接受或離開。」

展覽資訊|北美館《2020台北雙年展》

  • 展期:2020年11月21日~2021年3月14日

  •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 門票:全票30元|優待票15元

延伸閱讀

馬上成為GQ LINE好友,每週好物話題一次掌握!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