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失智症日間照護 改善認知.家屬得喘息

大愛新聞
發布於 2023年03月06日11:18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65歲以上長者,約每13位就有一位患有失智症,80歲以上,每5位就有一位,人數還會不斷增加,症狀輕微影響記憶,嚴重時甚至影響生命。雖然目前藥物無法有效治療,但許多研究都證實,透過人際、認知運動等刺激,能有助於延緩失能的發生。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100歲的張爺爺患有中度失智加上重聽,日常互動不一定會有回應,但對文字、數字,則特別有興趣。

女兒 張淑文 與 失智病友 張爺爺:「知不知道我們要去哪裡。(禁止吸菸。) 禁止吸菸,你看到啦,好棒喔 。」

四年多前,爺爺住家停電,使用蠟燭照明,不慎引發大火,意外燒掉了房子,也帶走了奶奶,這時候家人才發現爺爺患有失智症。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張爺爺的女兒 張淑文:「竟然是拿報紙捲成的紙棒去打火,所以當然那個火是止不住,反而是更嚴重,把整個家都燒掉,前三個月,我幾乎每天都是24小時不敢睡,真的不小心睡著,大概10秒鐘又彈起來,就是因為他其實就一直不斷地發生任何狀況。」

台北慈院身心醫學科醫師 李嘉富:「阿茲海默型的,它指的是整個大腦的神經細胞開始在退化,如果到了我們大腦的額葉區,可能跟我們行為的決策能力、邏輯思考能力有關。」

張爺爺的女兒 張淑文:「好,慢慢走。(早。) 早安。」

長期下來,張小姐無法負荷,轉而尋求日間照護的幫助,除了照顧生活,也讓長者動動手腦,透過刺激活化身體機能。

台北慈院身心醫學科 李嘉富:「神經細胞有一個特性,叫做用進廢退,非藥物的部分變成一個日常生活的一種生活型態,比較容易看到他的進步。」

張爺爺的女兒 張淑文:「即使他沒有參與,其實他還是會被那個氛圍影響,會讓他慢慢去關注別人在做什麼,他的專注力有提升。」

大腦透過無數神經網絡傳遞訊息,當腦神經受到破壞,出現異常老年斑及神經纖維糾結,會影響額葉、海馬迴與枕葉,導致記憶、視覺與判斷異常;顳葉、頂葉,是語言、情感與空間感知受影響,如果進入腦幹,甚至會威脅生命。

長照服務員 陳義美 與 周奶奶:「(哇!) 怎麼手氣這麼好,我叫什麼名字?(我再想,再跟你說。) 今天星期幾,阿媽今天星期幾?(說真的,今天星期幾不知道。)」

91歲的周奶奶患有失智,短期記憶力不佳,但仍有生活自理能力,照顧這類族群時,會著重在刺激腦神經與強化肌力。

台北慈院照服員 陳義美:「玩撿紅點,一方面刺激她,然後在跟她玩的同時,手指也有動到,再來腦部也在記憶。」

依衛生福利部資料推估,台灣失智症人口約30萬人,目前沒有藥物能阻止或恢復受損的腦細胞,而有研究顯示,非藥物的治療與訓練,除了能延緩失智,若能夠在及早期介入,還有機會逆轉受損的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