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中華民國(台灣)駐史瓦帝尼王國大使館。Photo Credit:高紹沖 提供
史瓦帝尼(Eswatini),舊名史瓦濟蘭,是中華民國在非洲大陸碩果僅存的邦交國。
先說我國的邦交國數量,迄 2025 年 1 月,僅餘 12 國,分別是大洋洲 3 國、非洲 1 國、歐洲 1 國及中南美洲 7 國。
至於邦交國對一國的價值,輿論及學術論文已有諸多探討,此處便不再贅言。本文只談個人情感,我個人是很珍惜這些逼近個位數的邦交國,總想著能替我國艱困的外交盡一份心力。
不久前我恰好抵達非洲大陸,便決定專程前往!
史瓦帝尼首都姆巴巴內市。圖/高紹沖 提供
史瓦帝尼簡史
尊重的前提是認識,由於外交、觀光、旅行皆奠基於歷史文化,因此在文章的開頭,先簡要介紹一下史瓦帝尼的歷史。
史瓦帝族源自班圖人中的恩古尼人一支,輾轉遷徙至現居地。1840 年,恩史瓦帝二世(Mswati II)繼位,國土一度擴展至今日的辛巴威、莫三比克境內。因恩史瓦帝二世雄才大略,其屬民便取他的名字「史瓦帝」為族名,開創了史瓦帝尼的黃金時代。
奈何 1868 年恩史瓦帝二世過世後,當地陷入繼承內亂。此時非洲南部各地遭歐洲白人殖民,早在史瓦帝尼北部區域建立「川斯瓦共和國」的荷蘭裔布爾人趁虛而入,英國人則尾隨而來,伺機而動。
1881 年英國與川斯瓦簽定《普勒托利亞協定》,擅自劃分川斯瓦與史瓦帝尼的邊界,造成史瓦帝尼領土大幅縮水。1894 年史瓦帝尼淪為川斯瓦的保護國,最終在 1902 年「第二次波耳戰爭」中,英國吞併川斯瓦,並正式在 1903 年將史瓦帝尼納入其殖民版圖。
二戰後民族主義興起,英國逐步下放權力給史瓦帝尼最高酋長索布扎二世(Sobhuza II),最終於 1968 年 9 月 6 日以「史瓦濟蘭王國(Kingdom of Swaziland)」為名建國獨立。
1978 年史瓦濟蘭王國新憲法確立「絕對君主制」,使其正式成為君主專制國家。1986 年,現任國王恩史瓦帝三世(King Mswati III)登基,成為現今非洲唯一擁有絕對權力的國王。
自 2005 年起,史瓦濟蘭王國自稱「王權式民主(Monarchical Democracy)」,其中央政府則仿內閣制政府設立施政機構。
2018 年 4 月 19 日,恩史瓦帝三世為避免國名與瑞士(Switzerland)搞混,而以母語正名國名為「Kingdom of Eswatini」,中文譯名亦從原本的「史瓦濟蘭」改為如今的「史瓦帝尼」。
史瓦帝尼的「台灣」印象
由於史瓦帝尼歷經多次侵略,國土範圍縮減至丘陵地帶,僅存的精華區多為狹小盆地,使其經貿發展不易,大眾運輸亦不發達,租車自駕自然成為訪問首選。
史瓦帝尼國道。圖/高紹沖 提供
驅車前往市區時,眼前盡是田野風光,還有牛群自在漫步在國道路肩,與一旁印有牛隻圖樣的警告標誌相映成趣,凸顯史瓦帝尼的農牧特色。當地飯店大多隱身於山間,我們在夜色中幾經盤旋,沿著蜿蜒山路前行,才小心翼翼地抵達住所。
隔日首個「觀光景點」直指中華民國(台灣)駐史瓦帝尼王國大使館,畢竟對台灣而言,能正大光明地設立大使館實屬不易,自然不能錯過。
大使館位於首都姆巴巴內市(Mbabane),紅磚綠瓦的中式建築格外顯眼,更不用說碩大國徽的更是引人注目。異國他鄉,能見到青天白日滿地國旗紅讓我們倍感親切,引得我們多次逗留,每當路過,總忍不住下車合影。
在姆巴巴內市內,駐史瓦帝尼王國大使館的中式建築格外顯眼。圖/高紹沖 提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遠處的史瓦帝尼郵局,櫃台阿姨隨和客氣,一聽到我們要寄明信片回台,立刻精準報出郵資,還拿出郵票冊供我們精挑細選。看來,當地與台灣友人的往來頻繁,對台灣人的印象頗佳。
而想當然地,來到邦交國,自然會想尋找中華民國的痕跡。在大使館附近,我們發現了一間「華利」中餐廳,一走進店內,映入眼簾的便是兩國國旗並列、搭配著「愛台灣」的字樣張貼於入口。
華利餐廳(左)及餐廳內的「愛台灣」標語(右)。圖/高紹沖 提供
行走在史瓦帝尼街頭,更能看見駐史瓦帝尼技術團的身影。他們的辦公處同樣在主幹道一旁,配置著大幅國旗及醒目中文標示。
在公衛領域見長的台灣,也在當地派駐了醫療團,甚至連佛教團體與家扶中心也有在史瓦帝尼設立據點,顯示兩國透過多層面的交流與合作,緊密維繫彼此間的邦誼。
反璞歸真的史瓦帝尼觀光
史瓦帝尼的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其中又以出口蔗糖至南非為最重要的外匯來源,不過,來自台灣的實質投資及消費仍是不可或缺的。我國對史瓦帝尼的投資,大多集中於成衣產業,為善用美國對史瓦帝尼的關稅優惠,許多台商紛紛至此設廠,將產品行銷至美國市場。
至於史瓦帝尼的觀光則因有待開發,我們行程也因此簡易隨興。除了駕車兜風外,我們還安排了史瓦帝尼文化村(Mantenga Cultural Village)、史瓦帝尼國家博物館(Eswatini National Museum)及故王索布扎二世紀念公園(King Sobhuza II Memorial Park)。
然而,在幾日的逗留中,遊客稀疏,有些景點甚至空無一人。但轉念一想,國際上對觀光業發達的國家多有「過度觀光」的反思,認為這些國家可能會過於迎合遊客的需求,將整座城市「迪士尼化(Disneyfication)」(編按:意指複製迪士尼樂園的成功元素,將城市打造成重視文化體驗的消費環境。)。
相比之下,史瓦帝尼保留的人文與自然景致,讓人遠離塵囂,得以放空身心,或許這也是其觀光的獨特魅力。
旅程的最後,旅伴提議參觀當地的蠟燭工廠,前往後反而讓我眼睛一亮。當地的蠟燭工廠其實是典型的觀光工廠,不僅提供精油香氛蠟燭的實作體驗,也開放直接購買相關產品。
更有趣的是,該地已自成一個文創聚落,擁有各類史瓦帝尼品牌與工藝品店鋪。粗獷的木雕、鮮豔的色彩及濃烈的非洲氛圍讓我們大開眼界,也順利完成了購買邦交國伴手禮的小小心願。
史瓦帝尼蠟燭工廠的文創市集。圖/高紹沖 提供
外交的意義蘊含於日常
於史瓦帝尼逗留數日,時間雖不長,有兩件事卻縈繞我心。
其一是首都姆巴巴內市丘陵起伏,商家沿山坡而建,僅有大賣場佔據外圍平地,然而只要細看,就能發現小商鋪常是鐵窗及地,嚴密的保護措施讓人感到異樣,恐怕與史瓦帝尼一段罕為人知的過往有關。
2021 年 6 月,史瓦帝尼學生和反對派發起了民主示威,抨擊王室的奢華生活,當地爆發了反專制政府暴動。儘管這場示威抗議最終遭軍警鎮壓,卻早已造成不少傷亡,史瓦帝尼甚至還一度關閉當地學校。
當時首都大街空無一人,商家緊閉門窗,軍警為維持治安控制著街道,城市一時風聲鶴唳,受到國際譴責。該次動亂也成為史瓦帝尼建國後的最大政治波動,不僅對王室的治理提出了挑戰,也對未來的政治發展埋下隱憂。
回想我們本次的史瓦帝尼一行,舉目所望,確實常見高掛的王室玉照,此時我才深刻體認到,史瓦帝尼是與台灣民主體制截然不同的專制國家。
王室家族玉照。圖/高紹沖 提供
其二是我們在史瓦帝尼鄉間或商場時,有時會有史瓦帝尼小朋友熱情圍觀,甚至隨後跟著我們,怯生生地說著「你好」。我原本頗為自豪,以為是邦交國人民熟悉台灣,才會直接以中文問好。
但在觀光景區時,我突然聽見中國人與史瓦帝尼人先以英文攀談,表明自己在西非從商、來史瓦帝尼考察旅遊。當下史瓦帝尼小夥子竟迅速切換成中文與之溝通,還表示出自己對中國經貿的豔羨,滔滔不絕地聊起中國商品在非洲的流行,最後甚至直接加起了微信,讓我大為震驚。
當下我心中警鈴大作,想起過去曾有報導指出,中國於史瓦帝尼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不由得讓我擔心起,下一個外交戰場的試煉可能隨之而來。
此外,更重要的是,於邦交國的得失之間,自詡為東亞民主燈塔的台灣究竟有何考量?我們是為自身利益交友,還是因彼此信念攜手?外交是互惠的交換,亦或是金錢的遊戲?國家利益與價值觀又該如何取捨?
本文其實無意武斷評論,只是身處我們為數不多的邦交國時,不免將時刻放大外交的真諦,值得所有台灣人深思。
【延伸閱讀】
●我來到「最挺台灣」的史瓦帝尼,一窺我國在非洲最後的邦交國
●「我們早就不做金錢外交了!」從技術團到農業部,甲殼哥的非洲故事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綠川光 不准侮辱斷交部
15小時前
蠻族入侵 用💰買就有的東西
15小時前
A 可悲的台灣~邦交國剩幾個鳥蛋國家
15小時前
Leo Li 資助一堆錢,結果首都跟60年前的台灣一樣……錢都去哪了?
15小時前
王淑貞 民畜黨好棒棒🎉!
15小時前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