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背對著我的你在看哪裡?」─ 德國畫家弗里德里希 Caspar David Friedrich

非池中藝術網
更新於 2019年08月09日14:47 • 發布於 2019年08月08日16:00 • 詔藝

**ldquoThe painter should paint not only what he has in front of him, but also what he sees inside himself.rdquo - Caspar David Friedrich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畫家不僅要畫他面前的東西,還要畫他所看見自己內心裡的事物。」- 弗里德里希

時常有些畫作,大家都見過,但問到畫家是誰,沒有搜尋前大部分人答不出來。這次這位藝術家就是其中的一位。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弗里德里希,〈自畫像〉(Self-portrait),灰色粉筆、紙本,約1810。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Franz Gerhard von Kuumlgelgen,〈弗里德里希畫像〉(Portrait of Caspar David Friedrich),油彩畫布,約1810 ndash 1820。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卡斯帕bull大衛bull弗里德里希(1774 - 1840)出生於波羅的海的德國海岸地區、當時屬於瑞典境內波美拉尼亞地區的格賴夫斯瓦爾德(Greifswald, Swedish Pomerania)。他的父親Adolf Gottlieb Friedrich是位路德教派(Lutheran)的信徒,據可靠資料指出,是位蠟燭和肥皂製造商。他家中有十個孩子,弗里德里希排行第六。他母親在他七歲時就去世了,之後幾年,他的兄弟姊妹中好幾位都陸續去世,特別是在他十三歲時,他親眼目睹自己的弟弟,從結冰湖面墜落水中當場溺斃。

弗里德里希於十六歲時,進入賴夫斯瓦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Greifswald),師從Johann Gottfried Quistorp。這位老師在藝術史上沒有留下什麼顯赫的名聲,但他替這位學生開了人生一扇很重要的大窗:「鼓勵年輕的弗里德里希到處去旅行,從大自然中學習,並把眼下所看見的東西描繪下來」。除了繪畫之外,弗里德里希先後學習過神學和文學等,也陸續向當時的多位著名風景畫家學習各種派別,在繪畫光影上的表現,特別著重在如何從不同觀點來闡述解讀「風景美學」這個類型。

弗里德里希,〈奧克伍德的修道院〉(The Abbey in the Oakwood),油彩畫布,1809 ndash 1810。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1798年之後,弗里德里希搬到德勒斯登(Dresden),初期主要是版畫方面的製作,油畫作品很少。但在逐漸累積扎實的版畫創作知名度後,他才更廣泛地使用油彩作為創作的主要媒材。受到年少時老師的影響,他頻繁旅行,繼而使風景畫成為他最重要也最多的創作主題。1805年,弗里德里希在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所組織舉辦的「威瑪繪畫大賽」(The Weimar Competition)中獲獎,開始受到關注。事實上,從這個威瑪繪畫大賽所出線的畫家,今日回頭去看,其實都過於傳統,不夠傑出,且也都被忘得差不多了,因為多數獲獎者都是畫著當時所流行、混和「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al)和「偽希臘風格」(pseudo-Greek styles)的混種通俗作品。弗里德里希的作品因為異於其他老派畫匠,有著與眾不同的特色,這是他當時在德國藝壇中建立起聲譽的開端。

弗里德里希在34歲(1808)時,完成了的第一件讓他聲名大噪的作品〈山中的十字架〉,他運用大自然中的一幅景象,轉換成一件祭壇畫,打破了祭壇中基督被釘上十字架上的傳統表現方式。這件作品描繪了山頂的一個十字架,獨自一人,被松樹包圍。這件作品被認為是對於傳統祭壇畫描繪手法上很大的突破,因為它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處於大自然中並退去文化性質、帶有「崇高特色」的宗教觀,並巧妙地採取「很奇特的視角」,描繪了位於自然景觀中的十字架形象。@P

弗里德里希,〈山中的十字架〉(Cross in the Mountains),油彩畫布,1807 ndash 1808。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弗里德里希,〈教堂廢墟上的墓地〉(The cemetery at the church ruin),石墨鉛筆於灰色洗上,1801之後。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弗里德里希於1810 年當選為柏林學院的成員,在當時的普魯士和俄羅斯都曾有重要收藏家持續購藏他的作品,他的生計也終究得以維持。不過好景不常,由於他中年之後個性有所轉變,逐漸被認為有古怪和憂鬱傾向。他的聲譽在生命的最後15年裡持續下降。1820年後,他更開始過著隱士般的生活,並被朋友描述為「孤獨之最」( quotmost solitary of the solitaryquot)。他晚年中風,導致他輕微的肢體癱瘓,大大降低了他的繪畫能力,後於1840年在德勒斯登沒沒無聞孤寂地離世。

弗里德里希,〈波羅地海旁的十字架〉(The Cross Beside The Baltic),油彩畫布,約1815。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創作風格及標誌性作品

基於對自然的密切觀察,弗里德里希的多數作品,都在描繪德國北部的景觀,他描繪的對象包括森林、山丘、港口、晨霧和其他光線效應。正如一般人所認知的日耳曼民族,他的創作多基於審慎的構圖,大多先透過細膩觀察和研究,包括光影在大面積景色中的分布狀態等,以鉛筆草圖完成,才進一步轉換到畫布上。中期之後弗里德里希繪畫對於大自然中微妙大氣效果的描繪,令人驚嘆,在當時沒有攝影技術的時代,那些在畫布上森林中的雲霧氣氛,和畫面中所特意建構出來的崇高感,主要都是利用草圖的紀錄,再搭配他對於細節的記憶,整合之後才去完成油彩上色工作的艱難成果。

他一生繪畫的核心理念,致力於擷取德意志文化中,對於宗教和大自然神秘精神的推崇。或許由於他幼年時期不幸的種種生命體驗,讓他在持續的創作生涯中,不斷地透過象徵、隱喻的手法,將生死、對於宗教敬畏,和對大自然的景仰,繪入他的作品之中。

他最為人所熟知的繪畫內容,多為描繪森林、夜空、晨霧、貧瘠的樹木或哥德式的遺址等寓言式風景作品。作為一位藝術家,他關注人和上帝、人類在大自然中的存在,以及人類存在意義上的沉思。當我們觀看他的畫作時,畫面中所建構起來的氛圍雖顯沉悶,也非典型的寂寥類型,而更多是一種深沉、悠遠的思想。他很少用近距離的角度去描繪事物。在他的畫作中,人物多以一種縮小的視角設定而存在,有意識地要去提高觀者對於畫面上所感受到的「形而上學維度」(metaphysical dimension)。幾乎所有他的作品都給人一種非常空曠遼闊的感覺,但畫面給人的感覺卻異常地低沉謹慎。在他的畫中,或許再怎麼細膩的描繪,重點都已經不是客觀存在的物體,而是畫家自己內心裡的世界。當然,正如前述,弗里德里希〈霧海上的漫遊者〉,正是他膾炙人口,已經成為藝術史上評價最高、最受人歡迎的不朽傑作之一。

弗里德里希,〈霧海上的漫遊者〉(Der Wanderer uumlber dem Nebelmeer),油彩畫布,約1817。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在這件作品中,一名年輕男子身著一件深綠色大衣,右手握著拐杖背對著觀者,矗立於被滾滾雲霧圍繞的群山的岩石懸崖上。他頭髮在山風裡飄蕩,凝視著厚厚的霧海中的景觀。透過迷霧可見懸崖山林,遠處彌漫的雲海越過山脊與天空連成一片。整件作品的重要也是厲害之處,在於能夠提供觀者無窮無盡的想像和自我解讀空間。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幅畫在強調人的孤獨感;或者,一位自信滿滿的大有為青年,正睥睨茫茫雲海環繞著的群山,雄心萬丈;又或是,認為畫家想透過這件作品,反映出人類在大自然中對於人性尊嚴與勇氣的堅持;也會有人認為,畫中年輕人的形象,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我們對未來及其風險的感受。甚至有人如此描述:「橫出的山脈有如畫家生出羽翼,構成十字圖形,令人想起耶穌受難像,畫家的身影彷彿與耶穌疊合在一起。」@P

嚴格講起來,弗里德里希大部分的作品,從今日當代藝術角度回頭去省視,的確和他同時代的多數德國浪漫主義藝術家一樣,在整體繪畫的「形式」上,經不太起時代潮流中「美學更迭」的考驗,會覺得畫面中景物所呈現出來的美感,不容易產生共鳴。唯獨這件〈霧海上的漫遊者〉,不僅代表著德國浪漫主義繪畫的最高成就,它也已經成為藝術史上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啟發著世界各地的當代藝術家們,一再地對這個題材,透過各種方式予以重新詮釋。

五木田智央(Tomoo Gokita),〈One of these days〉,水粉顏料於亞麻布,2007。copyTomoo Gokita / Image courtesy of Sothebyrsquos

做為一位十九世紀的德國浪漫主義的風景畫家,也是一般被認為是他這一代最重要的德國藝術家之一,弗里德里希在生前雖非全然默默無聞,但若相較鄰國法國的浪漫主義畫家,如德拉克洛瓦(1798 ndash 1863)、傑利柯(Theacuteodore Geacutericault, 1791 ndash 1824)而言,知名度遠遠不及他們,也不算得志,德國的藝術界對他作品的反應大多平平,因此去世前就幾乎已經被世人遺忘。

傑利柯,〈梅杜莎之筏〉(Le Radeau de la Meacuteduse),油彩畫布,約1818 - 1819。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他的作品雖然在二十世紀二○年代起又重新被人提起,且在畫作「內涵」上提供了包括超現實主義者、存在主義者,到表現主義者,如美國抽象表現巨匠羅斯科(Mark Rothko, 1903 ndash 1970)許多靈感上的養分,但由於納粹時期被納粹政權用來作為民族主義宣傳的工具,而使得這位畫家的名字被貼上極權法西斯主義標籤,受到藝術界外的人唾棄忽視又達數十載之久。(受到類似遭遇的,在亞洲最為著名的例子,如日本畫家藤田 嗣治(Leacuteonard Tsugouharu Foujita, 1886 ndash 1968))。直到七○年代,弗里德里希畫作的重要性才真正得到翻案,成為德國浪漫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並在世界舞台上全面受到人們的認可。

藤田嗣治在其工作室中創作,1917。Photographed by Jean Ageacutelou (1878-1921)。Imag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正如他所說的:「畫家不僅要畫他面前的東西,還要畫他所看見自己內心裡的事物。」而他那件將人物背部面對觀者,被特稱為Ruumlckenfigur(從背後看到的人物)類型的代表作,不但直率地反應了他的藝術理念,也同時展現了真正不朽傑作的崇高形象。

弗里德里希,〈山上的十字架和大教堂〉(Kreuz und Kathedrale im Gebirge),油彩畫布,1812。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弗里德里希,〈月光下的海岸〉(Sea Shore in Moonlight),油彩畫布,1835 ndash 1836。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加入【非池中藝術網】LINE@,藝文展覽訊息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