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國外旅行時被問到「你從哪裡來的?」,當地人聽到答案後知道是從香港來的,都會笑著用外國的口音說粵語的「你好」。雖然發音不正,可是聽到外國人使用你的母語跟你溝通時,即使只有兩個字,心裡還是感到十分高興,因為這證明了香港這個地方和粵語是有被世界看見和了解的。雖然全球以粵語作為母語的人口大概不超過1億人,但它保留了古文大量的詞彙和語法,認識粵語後,便會覺得它十分有趣且有保留價值。
粵語又名「白話」、「廣東話」,是中國歷史中最悠久的漢語。雖然沒有確實的歷史記載,但被語言學者認為是起源於公元220年漢王朝覆滅之後,當時因長時間戰亂令北方的漢人逃跑至南方,他們也把古語帶到南方,如今的粵語在經過幾個朝代後,已經改變了不少。另外,不同地方的粵語,使用的字句和用詞也不一樣;例如廣州說上班會說「做工」或「打工」,而香港則會說「返工」;又例如馬來西亞人說做什麼事會說「做麼」,而香港則會說「做咩」,兩者都是粵語,但也可能因為地區的不同,有時候也會不明白對方的意思。
最近筆者在網路上看到一段影片是關於粵語,覺得十分有趣,內容大概是指一個中國內地朋友想跟一個懂粵語的朋友指教,然後問他「對」、「剛才」、「合適」、「碰巧」的粵語,在粵語裡都是「啱」。然後他朋友問,如果想說「對了,他剛才碰巧看到一個自己喜歡、價格合適的東西,真是巧合。」要怎麼說?而粵語真的是說「啱喇,佢啱啱啱見到個啱心水啱價錢嘅樣,真係啱喇。」而這個答案令他的朋友十分不解,因為同一個字在粵語中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意思。另外粵語中,一個字如果使用不同的語調和語氣,也會有不一樣的意思。
還有就是粵語的特殊詞彙有很多,簡單來說就是白話,說粵語時不會像國語一樣是跟著文字來溝通的。例如在香港跟朋友說「晚一點我們去吃火鍋好嗎?」粵語會說成「晏啲不如我地去打邊爐好冇?」如果粵語照文字唸的話會十分奇怪且不暢順。另外粵語有些詞語結構也十分有趣,很喜歡用動語和形容詞重疊。例如說某人調皮做一些壞事,可說他在「搞搞震」;又或者說一個人猶豫不決的想買東西時,也可以說「心郁郁」來表達他的情緒。
其實粵語還有許多其他不同的特色,例如歇後語「扮豬食老虎」和直接將外來語變成粵語,例如「的士」(taxi)、「士巴拿」(spanner)、「波」(ball)等等。如有興趣認識更多粵語的話,筆者建議可看一些比較舊一點的香港電影,可以學到很多只有香港才會用到的詞彙和句子。當然更希望粵語這種有歷史價值和特色的語言可以一直流傳下去,讓更多人知道和了解粵語的魅力。
作者》NO OFFENSE BUT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