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車禍4(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5日電)交通部規定駕駛人年滿75歲未通過換照檢測,駕照即失效,然而開車一輩子到老突然沒駕照,不能開車等於沒有腳,學者認為,管理高齡駕駛人,公共運輸也要到位,別讓長輩被拋棄。
「高齡駕駛人駕駛執照管理制度」的換照規定自民國106年7月實施後,至110年11月底,監理單位針對75歲以上高齡者,共寄發35萬7753張換照通知書,有27萬7998人完成辦理,其中未通過檢測及主動繳回駕照者為4萬4694人,整體辦理率為77.8%。
公路總局說,75歲持逾期駕照駕車經舉發者,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22條第1項第7款「駕駛執照逾有效期間仍駕車」,處新台幣1800元以上、3600元以下罰鍰,並禁止駕駛。
新北市路老師曾明理觀察,通常偏鄉的高齡者對駕照檢測接受度較低,因為都會區有較多公共運輸可選擇,機車常是偏鄉長者外出的主要交通工具,並會擔心如果檢測沒通過,駕照被收回,出趟門變得很困難。
從事保險業的吳小姐分享自家經驗,她80歲的父親住在宜蘭壯圍,常騎機車去買菜,因為擔任鄰長,發送通知單或宣傳單時,也是騎機車,有一次警察攔檢,發現駕照逾期,被開一張罰單。
寧可無照上路 高齡駕駛人自有理由
吳小姐說,一再勸說老父去做換照檢測,避免再無照駕駛,但父親就是不願意,總嫌換照麻煩,並說自己身體好好的,騎了50多年的機車,技術很好,對住家周遭路況也非常熟悉,不用檢測。
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副教授吳昆峰說,目前駕照管理制度有很大的檢討空間,如果單純用年齡來劃分高齡駕照管理,只是在行政作業上較方便,但實際上個別的差異卻很大。
吳昆峰說,同樣是老年人,但認知及反應上仍有不同程度差別,75歲的老人也許比65歲老人在機能的表現上更年輕。
他說,國外的駕照管理主要是駕駛人在定期換照時,都要提供基本的身體檢測報告,可事先篩檢出不適合再開車的駕駛,因為不適合開車的不一定都是老年人,有人可能因意外導致肢體受傷,再開車可能有較大風險等。
台灣曾有定期換駕照制度,吳昆峰說,以前只做到更換照片,2013年7月起,實施一般駕駛人免換汽機車駕照,更無法透過換照機制了解用路人的身體狀況。
運輸研究所也認同如單以年齡作為駕照管理依據,將無法有效篩選出不適駕的初老(65歲至75歲)的高齡者,而在免換駕照的做法下,即使駕駛人已經漸漸失去駕駛能力時,依然可以合法於道路上駕駛,制度雖可減低民眾的負擔,卻可能對道路安全造成威脅。
精進駕照管理 高齡換照只是其中之一
道安會執行秘書吳木富說,駕照管理如果各年齡層能一致是最公平,台灣限於監理人力,先從高齡者實施換照檢測,前幾年效果還不明顯。
運研所在2020年11月召開「高齡友善交通政策長期推動策略、行動計畫與觀測指標之研訂」座談會,與會專家提到,以實際老化情形來管理駕照,更能夠符合高齡駕駛者的實際需求,及早導入治療或輔導。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理事林志學認為,應該要有短週期的駕駛人定期回檢制度,有人會覺得麻煩,「但這也能防止社會和交通拋棄年長者。」尤其能夠開車騎車出門,也意謂著長輩能夠和社會聯結,免於孤立無助。
對很多偏鄉高齡者來說,缺乏公共運輸,或可選擇的班次不多,機車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副教授羅孝賢說,如果駕照被收回,等於無法行動,尤其是獨居的長者,改善偏鄉公共運輸有必要性。
不開車就像沒有腳 政策鬆綁導引公共運輸進偏鄉
交通部去年修法,對於公車沒有到、計程車不願去的偏鄉,縣市政府可以規劃特殊服務方式及規範事項,輔導當地社會團體或個人成立市區汽車客運業經營,「小客車也可當公車」,同時放寬申請立案程序、營運、票價及資本額、車輛及場站、設備相關限制,便利偏鄉既有的在地資源投入。
交通部科技顧問室也爭取經費,今年初在偏鄉推出「噗噗共乘」類計程車計畫,在花東地區、新竹縣尖石鄉、桃園市復興區,由在地居民及車輛組成車隊,提供聚落分散的村里、民眾預約到府服務,滿足當地長者與學生就醫、就學需求。
台南市大內區其子瓦聚落13年沒有公車服務,居民的對外交通非常不便,長輩出門就醫採買更不方便,在法規修正後,聚落父老看到曙光,台南市更趕在去年底舉行「橘21」小黃公車通車典禮,讓公車重駛偏鄉。
運輸研究所去年7月提出「高齡友善交通精進對策方向」報告,強調公共運輸服務對於高齡者的可及性及可負擔性,攸關銀髮族能否活躍老化,公共運輸的服務水準也影響長者的使用意願。
交通部在去年10月預告「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修正草案」,新增市區客運偏遠路線,可提供貨運服務,交通部相信,經由法規鬆綁,增加營運誘因,未來可讓更多客運願意進入偏鄉。(編輯:陳清芳)11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