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神授的權力!俄羅斯國家中最一開始的「沙皇」稱號由此而來

上報
更新於 2022年03月30日02:47 • 發布於 2022年03月29日18:01 • 周雪舫
伊凡四世為俄羅斯沙皇國的開創者(取自維基百科)

在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形成過程中,中央集權的專制政體亦逐步發展,二者可說是相輔相成。莫斯科公國採長子繼承制,其餘諸子即使聯合亦不足以威脅長兄,大公的權力遠遠超過各親王,為中央集權奠下基礎。

在伊凡三世之前,未有全國性的統一軍隊,大公與親王各自擁有軍事扈從,另外有由市民組成的民兵。遇有戰事,各親王率領其軍隊以應大公的徵召;作戰時,各親王常擅自行動,未必順從大公的指揮。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若突然遭遇敵人入侵,大公不易在短時間內召集,因為每次召集前,大公須與各親王協議。伊凡三世將各親王的軍隊領導權劃歸自己管轄,又剝奪親王效忠大公的選擇權,亦即只能效忠莫斯科大公,若違背則沒收土地;對於投效立陶宛大公(天主教國家)的親王更是加上叛國者之罪名以沒收土地。

此外,伊凡三世創立服役貴族(dvoriane, courtier)封地制,凡服役者獲賜一塊領土(pomestie', fief),原土地上的農民為其耕種,若終止服役,其土地歸還政府。

此制度的實行與莫斯科公國的不斷兼併有關,如1471年兼併諾弗哥羅後創立二千多位服役貴族,多半是出身低微甚而於出身奴隸,這批新興的服役貴族被稱為「德沃里亞尼」(dvoriane),與傳統的包亞貴族不同,後者的土地係世襲的私有土地叫做「沃奇納」(votchina),沒有服軍職的義務。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伊凡四世鞏固專制政體

伊凡四世三歲即位,十七歲成年時親政,正式加冕為沙皇(tsar),此後的莫斯科公國改稱「俄羅斯沙皇國」,簡稱「沙俄」。

十六世紀初服役貴族的封地已遍及莫斯科之外的全國各地,但莫斯科中央地區須等到伊凡四世時才大致完成。1556年伊凡四世下令規定只要耕地面積達150俄畝(1俄畝等於1.08公頃)的地主均有服役的義務,至此,所有的貴族均須服軍職,更有助於中央集權的鞏固。

伊凡四世建立兩支強盛的皇家軍隊,一為「禁衛軍」(Strel'tsy, musketeers),約一千名,享有高薪與特權,於莫斯科郊區配有土地,平時可從事商業活動而不需納稅,至十六世紀末,人數將近二萬人。

另一支軍隊係「常備軍」,配有步槍火藥等新式武器,共一萬二千人,其中五千人駐守首都,七千人戍守邊區。這二支軍隊均由沙皇直接指揮,有利於君主專制政權的建立。

世襲的包亞貴族勢力仍大,包亞杜馬對於沙皇的影響力亦不小。為了對抗舊貴族,伊凡四世於1548年挑選親信組成「樞密院」(izbrannaia rada, Chosen Council),制定重要決策,進行一些改革以限制包亞貴族權力。

沙皇在包亞杜馬中增加新興貴族人數,減低包亞在貴族議會中權力的行使,此外,在1550年正式召開「國民大會」(zemskii sobor, Assembly of the Land),成員有包亞、教士、貴族、商人、農民代表,各階層的代表係由上層指派,非經由投票產生。

國民大會的召開係沙皇面臨是否繼續對外作戰、徵新稅、徵新兵,訂立法典、選新沙皇的問題時,作為減弱包亞杜馬權力的一個組織。

沙皇「直轄區」(Oprichnina)的建立,對包亞貴族是重大的打擊。伊凡四世被稱為「恐怖者伊凡」或「伊凡雷帝」,可知其個性殘暴,濫殺無辜。

有兩件事對伊凡四世個性的轉變影響很大。首先是1560年皇后安娜斯塔西亞(Anastasia Romanov)去世,伊凡怪罪樞密院的成員,於是將他們流放或處死,親屬亦被株連。

其後伊凡有六次婚姻,卻都不滿意,有二位妻子被判下獄,一位溺死。伊凡的脾氣愈來愈暴躁,猜忌心也愈來愈重,常懷疑周圍人士陷害他。

另一件事是庫爾布斯基親王(Andrei Kurbsky, 1528-1583)於1564年投奔立陶宛。庫爾布斯基乃伊凡童年時的密友,為樞密院重要成員,在給伊凡的信中,譴責沙皇專制擅權。

伊凡回信說明沙皇權力乃神授,任何人不得違抗君主的意志與觸犯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威。

*本文摘自《俄羅斯史:謎樣的國度,三民書局出版。

【作者簡介】

周雪舫

1955年生於臺灣高雄,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歷史研究所碩士,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現任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碩、博士論文均與俄羅斯史有關,亦長期研究俄國史,已發表相關論文與譯文近二十篇。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