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有AI Agent,矽谷老闆不聘工程師!大學選資訊不再值錢?

遠見雜誌
更新於 01月14日08:37 • 發布於 01月14日08:24 • 曾子軒

ChatGPT輝達點亮AI產業後,這兩年台灣大學生選系更加重理工、輕人文。但2025年AI Agent時代來臨,現在念大學選填資訊相關科系,是否畢業後會發現薪水價值大不如前?因為美國科技大廠Salesforce創辦人暨執行長班尼沃夫(Marc Benioff)竟説,2025年將不會再聘用新的軟體工程師!臉書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則表示,Meta旗下模型的AI技術能力已經足以和中階軟體工程師相提並論。台灣知名獨角獸Appier創辦人游直翰和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在14日活動中解答,工程師還有用嗎?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任何人都能寫程式了。」去年(2024)7月,GitHub執行長東奇(Thomas Dohmke)在TED的演講中,做出這樣的宣告。

若只是一般工程師或者技術主管,發出類似宣言或許沒有太大的代表性,但由東奇領導的GitHub,旗下的程式碼助手GitHub Copilot,在2024年2月就有超過百萬付費訂閱用戶,超過5萬間企業採用,是全球領先的AI程式碼助手產品。東奇認為,人們只要能夠言說,就有能力編寫程式碼,他認為開發者數量將暴增,重塑全球經濟地景。

將視角轉向台灣,被問到AI對公司聘雇政策的影響,Appier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游直翰今天(1/14)向媒體分享,自家目標是「聘請更多對AI更熟的工程師」。他表示軟體工程師產出的內容中,有很大部分是結構性資料,恰好能夠交給語言模型處理。目前Appier已經有不少功能(feature)完全交由AI開發,「人未來就是要做更多AI架構(architecture)。」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Appier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游直翰(左)表示,在AI時代下,自家反而要聘請更多懂得AI的軟體工程師,不像Salesforce執行長採取的暫停聘用情形。曾子軒攝

Appier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游直翰(左)表示,在AI時代下,自家反而要聘請更多懂得AI的軟體工程師,不像Salesforce執行長採取的暫停聘用情形。曾子軒攝

相較於東奇和游直翰,有人的想法更為激進。除了祖克柏、班尼沃夫一致認為,AI已經有能力承擔大量寫程式的工作以外,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更大膽預言,人們未來可能連工作都不會有。他們的說法離現實有多近,或者,有多遠?

簡立峰:AI讓中小企業受益、工程師需精進自己

去年年底,一場Javascript的年會裡,Google Chrome 開發者體驗主管奧斯馬尼(Addy Osmani)介紹他工作中接觸過的不同AI寫程式工具,除了Cursor以外,還有擅長生成前端UI組件、支持多模態輸入的v0,支持連接資料庫、整合第三方服務以及配置後端的Bolt,以及同樣支援多模態、帶給使用者高透明度與成本控制的Cline。

從奧斯馬尼的分享能夠看出,AI寫程式工具各有擅長之處,有些專注處理特定領域任務,有些則鎖定工作流程中的特定環節。例如,Cursor就很適合專門的軟體工程師逐步修改程式碼,但對完全不理解程式開發流程的人來說,就沒那麼友善。另外,v0能夠讓使用者提供網站圖片後,直接生成程式碼,對非技術使用者如設計師、企劃人員來說有一定幫助,可能會是新創與學生的福音。

不過,奧斯馬尼也提到,有些助手只適合打造原型(prototype),但若想從最小可行性產品(MVP)往前穩定發展,後續還想長期維護、改進迭代,需要更多工具支援;有些助手雖然表現不俗,但需要注意消耗的符元(token)及訂閱成本。

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Appier獨立董事簡立峰向媒體分享,開發工作距離使用者愈近,尤其是網頁這類終端應用,AI有很大的發揮空間。「(AI進步)對中小企業是好消息,對工程師來說好壞都有,」企業能夠交給AI的任務變多,且聘請到的工程師能力上升,但工程師就必須相應提升自我技能,才能適應市場。

簡立峰也引述《哈佛商業評論》裡的調查,企業外包工作中,減少最多的是寫作(writing),減少排名第二的工作便是寫程式,因為現在很多都可以直接交給AI代勞。

簡立峰分享,過去台灣企業可能會覺得軟體很難,但生成式AI出現後情形已改變,中小企業一定要注意到這個變化。曾子軒攝。

簡立峰分享,過去台灣企業可能會覺得軟體很難,但生成式AI出現後情形已改變,中小企業一定要注意到這個變化。曾子軒攝。

AI Agent能從零到一完成專案,但品質是問題

不過,讓許多人擔心的是,AI除了降本增效以外,人們到底能不能放心將軟體開發的工作交給AI?

2024年3月,以「AI工程師」為名的Devin問世,曾經一度被譽為有望真正取代人類,但後來便被指控,Devin的展示漏洞百出。將時間快轉至年底,Devin從展示落地成為現實,月付500美元便能使用。值得注意的是,Devin與其他常見AI程式助手或者AI開發環境不同,它運行於生產力軟體Slack之上,要以對話形式役使Devin工作。

根據實測者的回報,若先不考慮高昂價格,Devin的確讓人印象深刻。它能夠在使用者的自然語言要求下,找到目標GitHub專案,將其複製到本機端後,按照專案文件的說明,一步步實現使用者的要求,運作同時還會以文字描述自己的行為,方便使用者理解。

在展示中,Builder.io創辦人蘇維爾(Steve Sewell)想在地端運行以文生圖的模型,Devin依照指示替他辦理。「它能建立計畫、依照計畫撰寫程式碼、尋找程式碼中的錯誤,甚至運行程式碼確認是否有效。若使用者發現問題並提出,它也會想辦法解決。」

不過,從展示過程中也能發現幾個AI輔助寫程式的挑戰之處。

首先,若使用者不具備相應知識,很難判斷AI的回應究竟是對是錯。例如,蘇維爾就發現,Devin產出的程式碼中有些問題,且自我描述的文字中,也有不正確之處。即便他以專業知識提問,Devin仍不願意認錯,而是以錯誤的解釋自圓其說,雖然不影響程式運行,但若專案規模擴大,日後還是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再者,當Devin逐步執行任務時,中間可能會出錯,出錯並不是問題,因為理想上,與零樣本(zero-shot)、單樣本(one-shot)的AI相比,Devin這類AI Agent的特點在於其自主性,理應能夠分解任務、感知環境,處理複雜具備多個步驟的問題。

即便中途卡關,AI Agent也會四處探索不同可能性,並在過程中重新修正問題。然而,有時候Devin能夠在試錯中進步,有時候卻會在試錯中退步,愈改愈糟。人類做事時至少還能腳踩基準線(baseline),嘗試失敗後只要還原到舊的版本即可,AI卻可能在行差踏錯後愈陷愈深,且無法跟人類溝通。

對蘇維爾來說,還有一個問題在於,當AI遇上瓶頸時,很有可能根本無法解決問題,白白耗費大量時間,讓他最後決定放棄。不過,以對話開啟對話流程的Devin,並不是開發者的首選,有更多人選擇Cursor、Replit等工具。

AI讓資深工程師受益更多的知識悖論

與實測Devin遇上的問題相似,奧斯馬尼觀察到,利用AI輔助開發能夠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從無到有產生MVP,剛開始可能只有概念,讓AI生成大量程式碼,在數小時內便生出原型,接著快速修改,他將其描述為白手起家(Bootstrappers)。對照之下,另一種則是持續改進者(Iterators),AI負責提供建議、自動完成人類寫到一半的程式碼,或者將重構任務交給AI,還有生成測試與文件,以及伙伴編碼(pair programming)。

奧斯馬尼分析,資深工程師因為掌握專業知識,即便沒有讓AI從零生成程式碼,仍舊可以有效率地借助AI加速。然而,初階的工程師卻因為缺乏經驗,因此無法判別AI生成內容的正確性,不知道怎麼抓錯、接受過時的解決方法,或者打造出實際上很脆弱的系統。AI的許諾是讓能力平民化、大眾化,但資深的開發者卻獲益更多,資歷少的開發者反而可能遇上更多問題,他用「知識悖論」(the knowledge paradox)形容

有不少非技術背景者試著用AI幫助寫程式,解決業務上遇到的問題,最常見的方法之一就是用Google App Script自動化任務。曾子軒攝

有不少非技術背景者試著用AI幫助寫程式,解決業務上遇到的問題,最常見的方法之一就是用Google App Script自動化任務。曾子軒攝

還有其他側面的案例,能夠呼應他的想法。舉例來說,程式碼分析平台GitClear去年曾分析2020年至2023年之間產生的1.53億行程式碼,從中發現隨著生成式AI崛起,固然工程師寫出的程式碼數量增加,「被棄用的程式碼顯著增加,而程式碼重用率令人擔憂地下降。」

奧斯馬尼引用一則推文,「使用AI寫程式的非工程師,發現自己遇到令人沮喪的障礙。他們可以驚人且迅速地完成70%的工作,但最後的30%收益不斷遞減。」換句話說,最後這30%,讓軟體能夠大規模部署、持續維護,仍舊是人類軟體工程師才能扛起的工作。

放心把程式碼任務完全交給AI Agent的時代,似乎仍未到來,雖然AI讓寫程式不再是工程師們的專利,但要從解決自動化小任務,到成為對接其他使用者,甚至面向消費者的產品,還有一段距離。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