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走味的米糕,啟發日本「正宗台灣料理教室」

換日線
更新於 2021年11月08日05:51 • 發布於 2021年10月29日03:45 • 張卉青 Olivia/奧莉放送株式会社
走味的米糕,啟發日本「正宗台灣料理教室」

離開台灣到京都生活進入第 8 年,讓我最想念的除了台灣的家人和朋友之外,就是吃了 20 年的我家巷口的那碗台灣味,因此我經常在日本尋找記憶中的味道。

滿心期待,卻嚐到「走味」的米糕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有一回,我特地大老遠從京都坐電車又搭公車到大阪,到訪一家日本人給予高評價的台灣料理餐廳用餐。

門口高掛紅色的燈籠,店內銀白色的不鏽鋼桌子,整間店的裝潢充滿台灣的氣息。跨過門檻的那一瞬間,此起彼落、帶著一點日本口音的「歡迎光臨」,霎時間讓我感受到像是台灣人的熱情。入座後,我興奮地打開琳瑯滿目的菜單,點選了我最愛的傳統小吃之一:米糕。

帶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忐忑不安地等待著餐廳服務人員端來我朝思暮想的台灣味。當米糕端到我桌前,我迫不及待拿起台灣小吃攤都會出現的圓形鐵筷,夾起一口米糕放入口中,除了淡淡的醬油味外,似乎少了米糕的精髓──五香。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有著淡淡茶色的外觀,卻少了那經典的香味,內心失落的心情不經意地淺淺流露出來。走味的米糕不但沒有解我思鄉之情,反而讓我更想念那記憶中的味道。

這正式開啟了我在京都開辦台灣料理教室的契機──想讓日本人嚐到正宗的台灣味。

「料理魔法師」帶我進入烹飪世界

說起自己為何對料理有所堅持,我想有一大部分來自家庭的影響。

或許在外食主義盛行的台灣,會下廚的人相對日本而言比較少,但我卻是一位不折不扣愛料理的台灣女孩。造就這樣的我,其實是因為我的背後有位「料理魔法師」,她是我的母親,同時也是一位職業婦女。

在我有記憶以來,我的母親就非常會做料理,從烤麵包到鳳梨酥;從包水餃到包粽子,沒有一項難得倒她。我經常拽著她的圍裙跟她一起在廚房切菜、洗菜,或是一起揉著麵團做鳳梨酥。在我的眼裡,媽媽沒有不會做的料理,只要我們願意開菜單,她就會想盡辦法做出來。

或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耳濡目染,又或許是基因的遺傳,開始在日本一個人生活之後,為了節省外食的開銷,我經常在家煮飯,除了自己的便當以外,偶爾也會邀請朋友來家裡吃飯,久了就漸漸有一套自己的做飯方式與堅持。

因此,「喜愛做料理」成為我在朋友群裡的專屬標籤,但是我從未真正教導別人做菜過。當我的台灣朋友聽到我要開始教大家做飯時都相當驚訝,更令他們不可思議的是:一個台灣人,要在京都以京都腔教日本人台灣料理?

但我似乎沒有因為他們的驚訝而有所膽怯,愛挑戰又愛認識新朋友的我,個性使然無所畏懼,在沒有任何朋友的幫助下,開始製作我人生中第一份日文食譜。而既然是因「走味的米糕」開啟我台灣料理教室的旅程,那麼我的第一堂課就用正宗米糕征服日本人的胃吧!

或許你會想問我:「台灣料理教室真的會有人來嗎?」

答案是:「有的!而且還超出我預期!」

日本人對料理教室的「需求」

比起台灣社會,日本女性較常被框架在「顧家」的形象裡,雖然這幾年日本有緩慢地在改變父權社會的氛圍。有些人認為日本這方面落後歐美 30 年,但我想,與其說是落後,不如說是歷史的演變造就這個日本獨有的框架文化。

依我的觀察,日本民眾與其說是默默地遵守,更多的是「順應」著這樣的社會。而曾經留學過的日本人則成為少數對抗框架的小螞蟻。

所謂「顧家」的定義除了照顧小孩、打掃、洗衣服等,煮飯更是一項被認定的技能。日劇裡經常看到日本家庭主婦們大展身手,從超療癒的可愛日式便當,到異國氛圍的西式晚餐料理,就可以知道要當一位日本家庭主婦著實不簡單。因此料理教室在日本十分盛行,這也幫助了我即使只是個人經營,也能在疫情前持續不斷地舉辦了好幾場。

參與料理教室的學員當中,有身為準新娘的日本人、熱愛做菜的韓國人、跨海來日本追愛的英國人,以及和我一樣流浪到京都的台灣人。雖然來自不同國籍,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與背景,但是共同不變的是對料理的熱愛。

我本來預期讓更多日本人吃到真正的台灣美食,進而了解台灣文化,沒想到卻吸引了其他國家的朋友一同參與。

「台灣熱」炫風成為神助攻?

除了顧家文化的助力,近幾年「台灣熱」在日本掀起一股炫風,也是幫助我繼續開課的動力,而這兩年加上疫情的關係,無法出國旅行的推波助瀾更將台灣熱潮推向最高峰。

從便利商店裡冷藏櫃排得整整齊齊的滷肉飯便當,到熱鬧商店街上販賣台灣甜點的古早味蛋糕,這股炫風已經延燒,無法單靠「一杯珍珠奶茶」就能滿足日本人的口慾。因此,台灣料理店家的數量也短時間內暴增,以京都來說,2014 年我剛來的時候,約莫僅有 4 家台灣料理店;現在加上小攤販和店舖,已經攀升到將近 10 家。更有打著台灣牛肉麵名號,實則是中國人經營的牛肉麵店。

在斜槓人生中,追尋人世間的熱情

這樣的文化與熱潮下,我在日本的身份除了主業的 OL 以外,副業從翻譯工作者、中文老師、專欄作家,更多添了一項「台灣料理教室老師」。多重身份的我成為台灣朋友圈眼中的「斜槓女王」。

但這些多重身份,其實都是在我已經進行那些副業之後,回過頭來看才驚覺擁有的頭銜。就好像大學時代學習日語的初衷是想更了解日本文化,然而回頭一看,已經雙主修傳播系和日文系了。或許對我而言,比起這些頭銜,我更享受這個不斷嘗試及挑戰的過程,即便過程中沒有太多來自旁人的掌聲,依然堅持著自己的信念與初衷。

或許我們多少會因為找不到適合的工作、或是職場人際關係不如意而沮喪,因而厭倦上班族的生活,而這現象在日本可能也不是例外:根據美國 Gallup 顧問公司於 2017 年的《對工作充滿熱情的員工比例》(米国ギャラップ社「熱意あふれる社員」の割合調査)調查,在日本對工作充滿熱情的人僅佔 6%,於調查的 139 個國家當中排名第 132 名,而世界平均值也不過 15%。

換言之,我們經常會因為現實等情況對工作失去熱情。這也讓我想到台北市長柯文哲在 TEDxTaipei《生死的智慧》演講中,最後說的那句話:「最困難的不是面對挫折打擊,最困難的是面對各種挫折打擊,卻沒失去對人世的熱情。」

工作或許佔用了我們大部分的時間,但它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何不找一件可以讓你的生活充滿驚奇及期待的事,短暫拋開工作的沮喪與煩惱,找回對人世間的熱情呢?

未來在日本的每一天,我將繼續保持對人世間的熱情,在各個副業裡不斷嘗試及挑戰,透過料理教室療癒自己與周遭人、透過文字與照片傳遞善能量,用自己的方式在異國留下專屬自己的足跡。

執行編輯:劉芳瑜
核稿編輯:孫雅為

【延伸閱讀】

●為何日本近 5 年來的無數「台灣祭」,一點都不台灣?
●在東京 9 坪大的小店,「天天」介紹台灣菜——料理人謝天傑:「台灣美食,不是只有珍奶小籠包」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