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台灣燈會「城市聚光燈」燈區 融合多元族群元素

客家電視
更新於 02月18日09:47 • 發布於 02月18日11:10 • 羅安達 桃園

台灣燈會,桃園市客家局規畫「城市聚光燈」燈區,將客家、原民、眷村、新住民元素,融入其中,而主燈「家」的建築特色,則能反映出不同地域文化,族群特色與習慣,呈現連綿的意象,也象徵不同族群匯集融合,更能使城市的發展源遠流長。

台灣燈會,桃園市客家局負責的燈區「城市聚光燈」,融合了客家、原民、眷村、新住民元素,桃園市客家局長范姜泰基認為,燈區呈現出桃園善於接受多元文化,並再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創新優勢,相信會讓大家耳目一新。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桃園市客家局長 范姜泰基:「這個燈區,城市聚光燈,是表現我們桃園市有多元文化的特色,像我們的客家文化,原住民的文化,新住民還有眷村。」

這次「城市聚光燈」主燈設計師葉佳緯表示,這次主燈以「家」為概念,透過族群的房屋組合,將多元社會的包容,來自不同群體,彼此間的認知到認同,形塑成為一個和諧的多元族群。

設計師 葉佳緯:「那這件作品看似上下顛倒,其實我是用了一個像"鏡子"的概念,就是我認為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可以在別人的身上,反映出自己的優點或缺點,那還有我們可以共同努力的部分。」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燈區裡還有元智大學藝設系助理教授黃琬雯與學生,一起創作的作品「祈豐年」,在圖騰與竹構設計中,共同激發對原民精神和南島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元智大學藝設系助理教授 黃琬雯:「然後我們選擇了那個阿美族的,太巴塱的一個穀倉的一個造型,因為它穀倉就是會有南島語族,特別的X型的那個結構,然後還有斜撐,然後外面我想要呈現是,南島語族的這個海洋文化,所以會有風帆的一個效果這樣子。」

桃園市客家局長范姜泰基說,這次台灣燈會「城市聚光燈」燈區,有許多融合族群文化,結合互動藝術的作品,除了燈光效果之外,更有味覺、聽覺、視覺等五感體驗,讓大家從燈會中,看見桃園多元族群文化豐富之美。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