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非現金支付盛行,逐漸取代現金交易。由金管會最新資料來看,去(2024)年國內非現金支付的筆數總計83.07億筆,年增20.18%,提前完成2026年要達到80億筆的目標。非現金支付金額來到8.3兆元,年成長14.17%,雖然距離2026年10兆元目標還有一段差距,但達標率超過83%。
為促進非現金支付交易的發展,讓民眾擁有多元的支付方式,金管會於2015年、2021年分別提出「電子化支付比率5年倍增計畫」,以及「2023年非現金支付交易筆數成長50%,交易金額達6兆元」的目標;2024年再訂出2026年非現金支付交易筆數衝上80億筆、交易金額站上10兆元目標。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金管會表示,隨著行動支付越來越普及,國人非現金消費的比率大增,像是繳保費、繳稅或出遊、購物等,帶動去年非現金支付筆數攀升至83.07億筆,比設定2026年80億筆的目標提早1年達陣,達成率103.83%。
至於非現金交易金額部分,去年共計8.3兆元,距離2026年突破10兆元,完成率為83%。金管會認為,交易金額要配合GDP的成長從整體趨勢來看,但無論如何國人運用支付的習慣已經養成,2026年非常有機會直衝10兆元大關。
進一步分析去年各種非現金支付工具,在金額方面,以信用卡消費為最大宗,占比56.4%,其次ATM轉帳比率為25.9%。在筆數方面,以儲值卡45.15%最多,一大原因是民眾習慣用電子票證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與小額付款,其次為信用卡37.59%,可見信用卡是國人非現金支付的重要工具。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老義工P90+G-one+A9~Hbar 塑膠與空氣的時代已然屆臨。
02月18日08:1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