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黃金比美國國債安全嗎?現在還能上車嗎?

天下雜誌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0月30日09:31 • 樂羽嘉
黃金比美國國債安全嗎?現在還能上車嗎?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分析師星期三在備忘錄中解釋,美國負債的前景對黃金是利多。

美國未來幾年負債占GDP比重會不斷突破新高,美國財政部必須賣更多更多的債券給投資人,而投資人可能會要求更高的殖利率。當殖利率提高,次級市場美國國債的價格就會下跌。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美國銀行表示,這有助弱化債券殖利率與金價的歷史相關性。儘管較低的利率依然是黃金的利多,較高的利率也不必然會像往常那樣對金價施加壓力。美國銀行維持黃金的目標價不變,在每盎司3000美元。

分析師寫道,「確實由於對美國融資需求及對美國國債市場影響的憂慮,黃金成了終極的避風港資產。」

黃金今年已經上漲了30%,上週更首次突破2700美元關卡,現報2732美元左右。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即使美國聯準會上個月首次降息以來債券殖利率有所反彈,同時新預算數據顯示至9月30日截止的財政年度,美國赤字來到1.8兆美元。單單美國債務的利息支出就高達9500億美元,超過國防開支,而且因為利率較高的關係比前一年度增加了35%。

不管是川普(Donald Trump)還是賀錦麗(Kamala Harris)當選總統,目前這個趨勢沒有緩解的跡象,儘管賓州大學華頓預算模型(Penn Wharton Budget Model)和負責任的聯邦預算委員會(Committee for a Responsible Federal Budget)數據顯示,若民主黨拿下總統寶座,赤字擴大的幅度會略少一點。

美國銀行指出,「事實上,融資需求增加、債務服務成本上升以及對財務政策可持續性的擔憂,很可能代表如果利率上升,金價也可能上漲。」

隨著美國債務供應預計繼續大增,對於需求和投資人能否吸收更多美國國債的憂慮也日益增加。

美國銀行補充說,因此全球各國央行有強力的動機繼續多樣化儲備,遠離美國國債、趨向黃金。

美國肯定不是唯一負債累累的國家,但美國在經濟強盛時期(而非因為參戰或對抗大規模傳染病等天災)飆升的負債和赤字格外引人注目。

與此同時,氣候變遷、人口高齡化、軍事需求都對預算構成壓力,支出還可能增加。

所以黃金是比美國國債更安全的投資嗎?

美國銀行表示,「若市場不情願吸收所有債務、波動性增加,黃金可能會成為市場認知中直到最後依然屹立不搖的避風港資產。」

現在買黃金是否太遲?

Global X投資分析師耶茲(Trevor Yates)說,「我們不認為現在購買黃金已經太晚。」

耶茲告訴《市場觀察》,金價大漲的兩個主要推動力是「強勁的實體與金融市場需求」。

他指出,在實體市場端,各國央行的黃金購買量在2022年寫下紀錄,而在2023年創下歷史次佳,這個趨勢一路持續到2024年。金融市場方面,市場一直在定價實質利率的下跌。

股票和金價通常不太會一起創下歷史新高,除非全球央行都參與降息。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和標準普爾500指數10月接連創下新高。

但耶茲表示,實質利率可能會下降,黃金市場一直在定價「這種更停滯性通膨的環境出現的可能性增加,歷來在這種環境下黃金表現良好」。

投資人一直在押注金價上漲,截至星期五,黃金期貨已經34次在盤中創下歷史新高。

道富環球顧問公司(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首席黃金策略家米林史丹利(George Milling-Stanley)表示黃金的上漲動力非常強勁,價格強勢的根本原因並沒有消失,反而還在增強。

米林史丹利表示,中國和新興國家央行為主帶動的強勁投資買盤支撐了金價,而西方國家現在也由於美國展開降息循環「重燃」投資黃金的興趣。

黃金電子報(Gold Newsletter)編者倫丁(Brien Lundin)表示,西方投資人加入黃金派對的速度很慢,因為這波牛市起初的推動者是各國央行和中國公民,這些因素對西方交易者來說較不易理解、預測。

倫丁解釋,「美國聯準會的軸心轉向,以及各國央行從升息轉向降息,是西方投資人可以大舉押注的事情,他們現在就這麼做了。」

因此許多投資人相信,現在跳上黃金的派對花車依然不嫌晚。

黃金網路投資服務BullionVault研究負則人艾許(Adrian Ash)表示,從長期來看,黃金的下車獲利了結行為依然有限,離人踩人搶著賣出還遠得很。

艾許說,這顯示投資人對黃金的長期前景有信心,而現金的地緣政治衝突、經濟不確定性和現金利率的下降,都激發了對買進黃金的新興趣。

(資料來源:Fortune、MarketWatch)

【延伸閱讀】

OpenAI搶投資!爆紅語言學習平台Speak,來自台灣天才少年不會說中文的遺憾

美國大選》神算教授又逆風,他為何押寶賀錦麗勝選?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10期《焦慮美國 台灣機會與風險》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