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頭燙燙?嬰兒發燒的原因&迷思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2022年05月27日15:51 • 發布於 2022年05月27日00:00
頭燙燙?嬰兒發燒的原因&迷思

發燒的定義?

光田綜合醫院兒科副主任許峻銘表示,人體的正常溫度在36℃~37℃間,38℃以上就算是有發燒。以上所提到的溫度,是以測量代表人體中心溫度的肛溫為主。一般家長常用的耳溫槍,多數是設定成肛溫溫度。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發燒的原因與症狀?

疾病引起的發燒,是因細菌或病毒所引發的感染,或是長腫瘤、胰臟炎與自體免疫方面的疾病,產生外生性或內生性的熱源,造成腦部體溫調節中樞的體溫定位點發生改變(大部份是上升,在新生兒少部份會下降),進而影響體溫調節。身體為了不讓體溫喪失,周邊血管會收縮、手腳冰冷、病人覺得畏寒;為了產熱,身體會顫抖,使體溫上升,體溫升高後會出現呼吸與心跳變快、臉潮紅、頭痛倦怠。之後等體溫定位點,因為退燒藥或是自然的情況往下調整,就會流汗退燒。感染流感病毒、一般感冒病毒、水痘、輪狀病毒等病毒感染,或是有肺炎、腦膜炎、急性腎盂腎炎等細菌感染,都會造成發燒。

發燒要立即就醫嗎?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大部分的發燒不一定要馬上就診,家長可以先觀察寶寶的狀況。若是寶寶活動力佳、吃喝與排便及活動力都正常,就可以在適當時機自行給予退燒的處置,一般感冒的發燒約在三天內會退燒。如果發燒溫度高又持續三天以上,就需要送醫診治。此外,若是寶寶發燒後活動力變差、不吃不喝、躁動不安、呼吸很喘、嘔吐、昏睡、抽搐、脫水或是意識不清,這也需要立即送醫。另外,三個月以內的新生兒若是發燒,則可能有潛在的嚴重感染,所以三個月以內的新生兒若是發燒,必須立刻就醫。

發燒需要退燒嗎?

這是許多家長的疑問。許峻銘醫師表示,事實上適度的發燒可增加人體的抵抗力,而且許多細菌與病毒不喜歡高溫,發燒也會讓這些病毒受到影響;不過發燒若是超過38.5℃還是會引發一些不舒服的症狀,給予退燒會讓寶寶舒服些,所以正確量體溫確認有無發燒,還有退燒藥給予的時機就相當重要。

正確量體溫的方法?

正確量體溫才能確實知道寶寶是否真的發燒,許峻銘醫師建議,新生兒最好量腋(背)溫或是肛溫,而一般家長常用的耳溫槍則較適合較大的幼兒,因為耳溫槍是利用紅外線測量耳膜的溫度,若有耳屎、耳道太彎或太窄都會影響測量結果,而額溫則是測量最不準確的一種,不建議使用。

至於體溫的測量方式,建議使用電子體溫計,水銀溫度計因有破裂釋出有毒物質的危險,一般不建議使用;腋溫是將體溫計夾在腋下3分鐘以上,肛溫則是將體溫計插入肛門約1至3分鐘;耳溫的測量在測之前,要先確定寶寶耳內沒有耳屎,再將耳溫槍深入測量,為了避免測量不準確,可多量幾次,有可能雙耳量出的溫度不一樣,取最高的溫度為準,而且耳溫槍隔一段時間就需重新校正,以免量出不正確的溫度。

退燒的方法?

退燒的方法有物理性退燒法及藥物退燒法兩種:

物理性退燒法

前面有談過發燒的初期,身體會先發冷顫抖、手腳冰冷,之後體溫才會上升,所以在身體發冷顫抖的發燒初期是產熱期,此時體溫雖然已往上升,但如果在此時給予物理性退燒處置(如:睡冰枕、溫水浴),會讓體溫下降,因為這時體溫設定點仍未下降,會因物理性的退燒處置使溫差更大,反而使身體需要產生更多的熱,而顫抖得更厲害,所以此時給予保暖措施,才是正確的處置。

在病人使用退燒藥以後,體溫定位點會下降,需要排汗以散發熱量,此時適度的物理性退燒方式,可能有助於這種散熱過程。使用洗溫水浴、冰枕等物理退燒法的另一個時機,應該是體溫定位點正常的hyperthermia(過高熱),例如:中暑、運動、炎熱環境下穿太多衣服、夏季熱等引起的體溫上升等。

藥物退燒法

藥物退燒包括口服、肛門塞劑及注射之退燒藥。對於發炎疾病引起的發燒,只有使用退燒藥物才能調節體溫定位點,而有效的退燒。退燒藥物可於發燒時給予,但需一段時間才會產生作用。

許峻銘醫師表示,市售的退燒藥要看成分,不建議使用有含阿斯匹靈成分的退燒藥,而較常使用為普拿疼成分的退燒藥,使用時要依照寶寶的體重給予適當的量,因量太多可能會讓肝臟受損;其次,口服退燒藥要隔4至6小時再給,而退燒藥口服後約1至2小時才會退燒;至於塞劑的使用,則需間隔6至8小時,而且不可以與口服退燒藥同時合併使用。

退燒的時機?

適度的發燒一般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如果體溫並未太高,也沒有引起特殊不舒服,並不需積極退燒,尤其當體溫沒有超過39℃的時候。但發燒的時候會產生多餘的熱量,會增加氧氣消耗量、二氧化碳製造增加和增加心臟負擔,這些變化對於健康的兒童不太有影響,但對於患有嚴重心臟病、嚴重貧血、慢性肺病、糖尿病與其他代謝異常的兒童,就有很大的影響,會使疾病惡化。所以這些小朋友只要有發燒(超過38℃),就應趕快積極退燒,還有一些有熱痙攣或癲癇發作病史的小朋友,也應該早一點退燒(如體溫超過38℃),以避免高體溫造成熱痙攣或癲癇發作。

家長有哪些關於發燒的迷思?

有些老一輩的人認為,發燒會燒壞腦筋,因此對小孩發燒緊張萬分,深怕小孩腦袋燒壞變笨。事實上,會讓腦部受損的,是造成腦部發炎的病毒與細菌,和發燒並沒有直接關係。

許峻銘醫師指出,病毒或細菌侵襲大腦外層的腦膜引起的腦膜炎以及侵襲大腦與小腦引起的腦炎,會引起一些神經方面的後遺症,造成運動、感覺、智能、聽力方面的受損,而腦炎與腦膜炎也會有發燒之症狀,所以才會引起老一輩人的誤解;若是像中耳炎或扁桃腺發炎等一般疾病所引起的發燒,就算燒到41度也不會影響腦的發展。此外,若是發生嚴重中暑,讓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受損的話,體溫可能會升高到41.5℃以上,這時也會造成腦部受損。

腦炎與腦膜炎的病源,包括有一些類型的腸病毒、日本腦炎病毒、肺炎鏈球菌、b型嗜血桿菌、腦膜炎雙球菌等。肺炎鏈球菌、b型嗜血桿菌好發於六歲以下的小孩,不過現在都已有疫苗可預防;而腦膜炎雙球菌在國內沒有引進疫苗,之前有發生過軍中群聚感染的案例。許峻銘醫師表示,腦炎與腦膜炎的發燒症狀初期與一般感冒類似,但之後會出現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意識不清症狀,需儘速就醫。

有辦法預防發燒嗎?

施打疫苗是最佳預防疾病的方式,若是因其它因素無法施打疫苗,那就要注重個人的保健了。許峻銘醫師表示,均衡飲食和多運動,是提高自己免疫力的方式。再來要遠離像醫院、或是人群聚集等病毒多的地方,因為像是流感都是經由飛沫與接觸兩種途徑傳染,飛沫傳染的距離約1至2公尺,少去人群聚集處自然可減低感染率。

若一定要去醫院,也要少碰觸手扶梯、嬰幼兒玩具等公共物品,而且手不要去摸眼口鼻等部位,以減少被感染的機會。勤洗手也是預防疾病的不二法門,正確確實的洗手很重要,尤其是家中有嬰幼兒的家長,從外面回家一定要徹底洗手,最好是將全身的衣物換下、洗完澡後,再與孩子接觸較佳。

許峻銘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

經歷: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研究醫師、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感染症專科醫師

現任:光田綜合醫院兒科副主任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