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

誤把過動當調皮,小心!會錯失黄金治療期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
更新於 2019年06月04日07:04 • 發布於 2019年06月14日04:00 • 王宏哲

一個朋友的孩子,我從小看到大,每次一起出遊時,我總是看到孩子許多調皮、動作粗魯、情緒失控的行為,從孩子中班時,我就建議媽媽帶去完整評估一下,因為我懷疑有過動的傾向。

媽媽很無奈的説:「其實連學校老師也在講,上課超不專心,我也想帶去檢查,可是家中阿嬤説,他爸小時候也這樣,這只是還小,長大就會好;而爸爸説,男生本來就這樣,是管教不夠嚴格,他才會調皮。」
一轉眼,孩子就小學三年級了,這孩子,在學習上不專心、成績一落千丈、社交上很衝動、最近還跟其他同學產生嚴重的衝突。媽媽帶去檢查後,確診是過動症!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我聽完很難過,因為這麼一來一往,5年就過去了,又是一個誤把過動症當成調皮的家庭,錯失了好多訓練的關鍵期。

老人家總以為,調皮的孩子,長大後就會好,但如果這孩子是過動症,在没有任何治療或訓練下,有一半以上長大不會好,甚至到青少年時期會有行為問題!

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指出,3歲前的小孩,就可能出現「過動」的特徵,現在醫學很進步了,可以很早觀察出來,千萬不要再排斥。
到底是調皮,還是過動,快看看這一篇吧👉👉👉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台灣研究:每100位學生有5~7位是過動

好動是一種氣質的特徵,因為每個孩子天生的活動量可能都不同。可是如果發展成過動,那可能會影響社交人際、情緒管理、專注力及學習效率。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世界各地的盛行率為5~12%,由台大醫學院著作、衛福部出版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一書中,也有提及台灣研究中,統計其比例約5~7%;也就是說,換算下來每100位學生當中,就有5~7個有好動及過動症狀,其中男女比例為4:1。但此數據並不等於男生就一定比女生過動,而是初期女生較不容易被診斷及發現。

每次看到過動兒被學校老師貼標籤的新聞,心中都非常的難過,其實,社會真的需要對這些孩子多一分了解與關懷,融合式的教育真的急需落實。孩子是不專心?還是過動?還是好動?所有家長都需要一同來了解!

分不清,過動還是好動?!

我的孩子是好動還是過動?相信這是許多爸媽心中的疑問。好動孩子可接受大人下達的指令,並加以完成;但是過動小朋友每天像是閃電麥坤跑個不停,卻無法停下並觀察自己的情緒引擎及不良的行為。

過動傾向還會表現於各種不同學習環境之中,而且必須同時發生才能稱之為過動,舉例,在學校,孩子被老師認為有過動傾向;回到家裡學習,媽咪也發現老師指出的過動情況;即便到了隔壁阿姨家玩,也被質疑「你家小孩是不是有過動?」

在臨床上常發現,有些注意力缺損過動(ADHD)的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前,一直被當成調皮,就這樣錯過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等到上小學後,發現孩子學習不專心,被老師、同學,甚至同學家長貼標籤,出現負向的情緒反彈,才發現狀況愈來愈嚴重!

ADHD的三大核心症狀就是「分心」「過動」與「衝動」,不過由於孩子在4歲前,各方面的發展都正快速進行,行為變化很快,因此很難將他們的行為具體描述列入ADHD的診斷標準(DSM-V)之中。

但還是有些地方可以判斷,好比說,即使孩子的注意力短暫、衝動、易發脾氣、活動量大,那些沒有ADHD危險因子的孩子,在適當的時候還是能夠靜下來聽聽故事,或看看繪本,也比較可以坐得住,玩玩拼圖或把玩具收拾好;相較之下,如果是有ADHD危險因子的孩子,就沒辦法專心或靜下心來完成一件事,反而經常會表現出極端的行為,包括破壞活動或社交關係等。

有些孩子能夠乖乖聽老師講話,但是在家裡卻活潑地跟一隻小猴子,這樣的孩子是過動兒的可能性就去掉一半機率了,這可能是教養環境出了問題,爸媽不會教,採取放縱制,但遇到會教規矩的老師以及進入團體,孩子就能服從管教。

真正的過動兒是不會因嚴格或鬆散的教育結構,而阻止身體活動量與衝動行為!

過動,長大就會好?

當爸媽發現孩子行為有些異常,想要尋求專 業協助時,家中一旁的長輩時常會說,「孩子小時候就是皮啦,你以前還不是這樣!長大就會好!」因而陷入迷思。

根據一份長期追蹤過動兒的醫學報告指出,隨著孩子成長,有三分之一的過動兒,因為大腦發育成熟可能恢復與正常人一樣;三分之一者過動現象持續至終生,剩下的三分之一則是因不處理過動現象,而更發嚴重。

但是你敢賭這三分之一的機率嗎? 對此,真的要鄭重告訴爸媽,不要等,也不要賭!當孩子3歲以後,爸比媽咪就要更仔細觀察孩子是否有過動傾向,因為專注力不好及活動量過大的孩子,會影響到學齡前的整體學習效率。「大隻雞慢啼」的傳統育兒觀念將會錯過訓練的黃金療癒期!

爸媽可以帶孩子至兒童發展中心及復健科進行全面性的兒童發展評估,透過不同專業人員來評估孩子的整體發展,因為過動兒通常不僅是活動量問題,還可能合併了動作協調、語言、情緒管理、專注力、智力的問題。或者至兒童心智科進行諮詢、評估。

3歲前,多觀察!

在兒童心智領域上,以往是7歲前判斷孩子是否過動;但根據最新兒童研究指出,4~6歲階段是過動發展的關鍵期,不過,基本上,臨床醫學評估不會在3歲前,就診斷孩子是個過動兒。

因此,建議針對3歲前孩子,爸媽盡量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與時間來發洩體力與精力;採取更明確的教養方式與態度,透過簡單易懂的口語搭配肢體語言進行溝通,切勿認為孩子還小,說什麼他又不懂,就放棄耐心的教養態度。

家長教養策略

1.保持冷靜不隨孩子的情緒起舞

2.說的再多不如直接做給他看

3.事先訂好規則確定孩子有聽到

4.利用馬錶或鬧鈴提醒孩子時間快到了

5.獎罰要明確

6.針對孩子行為處罰,不可以罵孩子的人格

7.少吃甜食及油炸食物

8.讓孩子寫功課前(或需要專心很久的學習前),身體先動一動

9.要觀察孩子注意力快用完了,就讓他休息暫停

10.找出孩子學習的強項

11.讓孩子的目標,有可能達的到

12.別忘了關心的語言

班級經營

☆教室環境

1.座位避免靠窗門邊

2.座位周圍安排專心同學

3.書桌上教具或用品簡潔就好

4.在教室明顯處貼上班規

☆老師

1.使用簡短明確的指導語,並請孩子複誦

2.將孩子分組,激發孩子的榮譽心

3.表現好的及不好的行為,使用集點代幣制度紀錄

4.有時讓孩子設定自己的完成目標

5.提醒孩子下課去講話、去活動

6.不要剝奪下課時間的身體活動

7.引導孩子調控自己的引擎速度,何時冷靜就何時開始

8.觀察孩子的團體優點,講給所有的孩子聽

9.與人發生衝突時,對事不對人的處理

10.跟孩子說今天表現得很好的地方,希望明天維持

11.跟孩子說今天表現不好的地方,相信明天不會有

12.利用三明治話術鼓勵「你之前很棒,但這次真的很危險,下次一定不會也不敢,對不對?」

☆課程安排

1.早自習前可以讓孩子先動一動

2.下課時間給予充分運動的機會

3.讓孩子戴手錶,更有時間觀念

4.給予小老師角色,讓孩子建立正向的形象

5.作業內容的量分段調整

6.在書包上貼上檢核表,避免回家時漏東漏西

相關研究認為,過動兒主要是由於大腦控制的能力薄弱,因而造成在衝動控制、工作記憶、語言社交、專注力甚至是行為出現問題,讓孩子常常狀況外。

因此教導這樣的孩子時是需要更多的耐心,利用強勢的處理(如以暴制暴),只會造成孩子更大的反彈,產生其他學習問題,相信這是大家都不希望的結果。

過動兒還是需要大家的關心與包容,過動兒也有很多優點,如熱情、積極、有創意…,你的接納,他們一定能感受,在教養過程中,教學相長,我們真的隨時隨地都在學習如何當個好爸媽及好老師。
《喜歡更多教養文章,成為王宏哲教養line好友》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