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點進英國時尚品牌Story Mfg的Instagram,以為會在動態裡看到它們的當季新品時,你將只能看到這些畫面——
在一片佈滿棕櫚樹的印度土地上,工人們將收割來的植物製作成染料,一塊塊不同花色的布料靜緩生產;婦女們在屋子前拿著素衣穿針引線、細心繡圖;經過長途的運輸,手工縫製的特色服飾跋涉千萬里路,最終披到了各國的年輕人身上……
第一眼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怎麼都是些工廠的幕後生產故事?
但很快,你就能感受到這個品牌的坦誠——因為它們完全將商品從頭到尾「一絲不掛」地展現在你面前。
然後你又會感到一點安心:原來我們身上穿的那件衣服,就是這樣慢工細活地被製造出來的。
Story Mfg並不是個例。
曾經,產品的生產過程、經營流程往往是最私密的內容,同時也隱藏了眾多不為人知的黑幕,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品牌,都在走向這場「透明商品運動」。
一件件商品,都開始「裸體」
說到「透明」品牌,一直以來備受關注的,莫過於被視為「UNIQLO勁敵」的Everlane。
這家2011年在美國舊金山創立的品牌,衣服也以簡約百搭被稱道,比起開頭提到的Story Mfg,它更是CP值的代名詞。
Everlane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它們一直推崇的「極致透明」(Radical Transparency)原則。
每一個商品的價格來源資訊,它全部都清晰地擺在你的面前。
點開一雙樂福鞋,旁邊一張圖就顯示著——
材料費:35.64美元;製作費:18.36美元:稅費:5.4美元;運輸費:5.5美元;成本共65美元。
最後的對比才是最重要的:Everlane定價170美元,傳統零售業者定價425美元。
透明的不止商品價格,從生產到售出的全過程,它們也向消費者公開。
從商品產地、原材料、製造工廠、物流運輸過程,消費者可以知道每一件商品從何而來,是否靠譜。
創始人Michael Preysman甚至會親自飛往全球各國的工廠,從員工食堂考察到宿舍,關心員工是否工時合理,睡覺有沒有空調,春節是否返鄉,比這些工廠的老闆還用心。
這讓消費者對品牌也會更有好感和信賴感,他們知道了每筆錢是否花得其所,每個商品是否物有所值。
市面上很多品牌「一樣商品不同價格」,明明都是在同樣的國家地區生產,有著同樣的配套服務,但換個logo就能達到幾十倍的差價。
當然很難所有品牌同一而語,畢竟品牌本身就是價值所在。不過至少要讓消費者自己來判斷,這個品牌到底值不值這麼多錢。
在Everlane掀起的熱潮下,新晉時裝品牌也紛紛掀起一股「透明定價」之風。
Oliver Cabell、honest by.都主張將生產線透明化,Vrai、Oro等服飾品牌先後公開成本資訊,美國時裝品牌Elizabeth Suzann把最高機密「毛利率」在官網露出,比Everlane的帳算得更清楚。
值得稱道的是,把商品的流程「透明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監督這些品牌是不是都有做到環保。
Allbirds號稱做出了「世界上最舒服的鞋」,它們也會將材料來源和生產過程完全「透明化」,從養羊開始,到把產品送到人們手上,一雙鞋如何製造、每部分產生多少碳排放、要繳納多少稅,都一清二楚。
在一次和潮流品牌Staple Pigeon聯名時,每雙鞋的鞋面還會標上此鞋生產中碳排放的數字。
Everlane、Story Mfg同樣也在倡導環保理念,這些做法就是為了讓大家看到,也鼓舞更多人一起來環保。
對於新生代消費者來說,價值觀和企業的文化理念,也是影響他們下單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些能讓用戶在認同品牌和產品本身的同時,又感覺自己對世界做出了一點小貢獻,當這些年輕品牌快速地和年輕人的想法與生活方式鏈接,也就能快速贏得他們的購買力。
這些時尚品牌的走紅,引來了更多領域的「透明熱潮」。
當「透明風潮」吹向各行各業
「透明商品」給人們帶來了安心和信賴的感覺,而這種感覺,除了外在的穿著,對內在的身體更重要。
所以很快,食物界也跟上了這股風潮。
現在,人們用手機掃描One Degree Organic Foods的食物代碼,就能看到一隻雞來自哪個農場、被誰飼養、走了多遠,最後才來到你面前的餐桌上。
2019年起,新白酒品牌「光良」採用「數據瓶」的設計,把酒的度數、糧食基酒含量比例等等,全都標在了酒瓶上,讓人們可以選擇更適合自己身體和酒量的酒。
更讓人眼睛一亮的,是維他命新創品牌Ritual,它的品牌估值達到1.25億美元,在Instagram上擁有18.4萬粉絲,備受年輕人喜愛。
Ritual創始人Katerina Schneider剔除掉市場上幾十種成分的綜合維生素,只選取人體所需的最重要9種,讓人們按自己的年齡和需求輕鬆選擇。
這不僅讓人們節省了時間、花對了錢,也減少了麻煩的出現。
在他們官網,所有產品含有的營養成分、來源、形式、供應者、科普文章、幕後團隊全都一應俱全,給了消費者充分的知情權。
而且,Ritual把「透明」也延伸到了品牌視覺上,從瓶身設計,到每顆維生素膠囊,都是清晰可見的。
Katerina Schneider表示:
Ritual是為對維他命的所有資訊持懷疑態度的人而做的品牌。訊息可以是一種力量,這是Ritual想要給她們的權力。
「懷疑」是當代年輕消費者的關鍵詞。
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虛假訊息,同時又毫無隱私的數位時代。
當大量訊息瘋狂掃蕩眼球,人們已經有越來越強烈的理性認知,他們懷疑偽科學,他們用各種管道搜尋對比防止自己被騙,他們也會利用網絡輿論群起攻那些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品牌。
這一點對於經常被「控訴」的美妝護膚行業更是如此。
過去人們會渴望美容產品的神秘配方,但現在越來越多消費者質疑:那些濾鏡下的女明星真實嗎?那些花了大筆錢塗在臉上的東西,真的有用嗎?
李寧創辦的天然護膚品牌Typology前年上線,訂單在疫情期間增長了一倍,他們定義自己的使命就是——「揭開護膚行業複雜且不透明的內幕」。
於是他們研發了不添加香料、無性別差異、純素、遵循極簡的護膚產品,都在法國本地製造,成分不超10種,而市面上目前大多都有20-30種成分,很多成分都有爭議。
主打天然、追求健康的護膚美容產品,在疫情之後也變得更加備受關注,比如天然護膚品牌JUNPING、美國純淨美妝品牌Saie、日本男性護膚BULK HOMME……
近日,投資公司凱雷集團打算收購一家美國護膚品牌Beautycounter,它曾登上了2018年Google全球美妝搜尋排行榜第一,Beautycounter的成功,絕大部份也要歸功於它將自己完全展示在消費者面前。
它們的亮點就是為了生產安全、天然、有效的護膚品和化妝品,Beautycounter剔除了1500多種有害化學物質,同時也在官網放上了所有產品的原料和成分。
值得一提的是,主張「透明化」的品牌,往往也都是DTC品牌(品牌直面消費者銷售)。
雅詩蘭黛投資史上金額最大的一筆收購,就是近期收購的Deciem,這也是一家主張「透明化」運作的DTC美容品牌,他們十分擅長和消費者對話。
其他品牌如Story Mfg的創始人也會直接在Instagram上回復大部分粉絲的訊息,Facebook和Instagram也是Ritual發布新品的主戰場,Beautycounter有4萬名獨立美容顧問,他們都會在線上和用戶討論各種關於產品的問題;JUNPING還開了個「成分咖啡館」快閃店,讓用戶來感受真實透明的「化妝品原料」……
可以看出,直接面對消費者,用新生代喜歡的方式與他們溝通,不僅讓消費者真實感受到商品的本質,也能獲得更多消費者的第一反饋意見。
「透明商品」的「透明行為」,將讓「透明化過程」變得更快。
這一場「透明商品運動」的背後,有政府監管、非政府組織和媒體平台監督的原因,也是數位媒體發展、文化觀念改變、當代消費者需求升級共同推動的結果。
「透明化」並不是一件容易事
讓商品「透明化」,本來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是這件事直到現在才開始轉變,畢竟對於很多品牌們來說,變「透明」後可能不是變紅,而是變「黑紅」。
消費市場背後的水太深了,脫去隱密掩飾的外衣後,很可能這些品牌就會自爆弱點,光輝形像一去不復返。
非營利性組織Fashion Revolution每年都會發布《時尚品牌透明度指數報告》,這個報告設立的初衷,就是源於2013年震驚全球的孟加拉國拉納廣場工廠倒塌事件,它爆出了國際品牌聘用廉價勞工生產高級成衣,以及背後的一整條黑暗產業鏈。
去年對250個時尚品牌調查後,最新報告顯示,在透明度上,快時尚品牌H&M、C&A和運動品牌adidas、Reebok位居前列,而高級時裝品牌與集團則居於榜尾。
可以看出,光鮮的奢侈品集團及品牌背後,可能也有著很多不宜公開之處。
不過比起前幾年報告中的榜單,去年有個新的變化,就是Gucci、Balenciaga、Bottega Veneta等時裝大牌,也開始公佈原材料供應商的名稱了。
看得出,透明度在當下也變得越來越受重視了,而且人們還會關注起透明化的背後,是否存在員工壓迫、性別歧視等不公的問題。
當企業們紛紛開始「透明化」,這個新興的概念,又面臨著該如何定義的困境。
各個企業對「透明化」的範圍都不同,有些完全透露了上游供應鏈的細節,有些只是公開了生產流程,很多資訊也沒被實際證實,是否是「假透明、真作秀」也值得一探。
於是麻省理工學院運輸與物流中心學者Alexis Bateman和倡議供應鏈透明平台Sourcemap合作,基於傳播學者Everett Rogers 1962年提出的「創新傳播理論」——接受新觀念、新事物、新產品的人們可以分為「創新者」「早期採用者」「早期大眾」「晚期大眾」「落後者」,擬定了「供應鏈透明化」的四個進程。
它們分別是:
- 跟隨者:會進行供應鏈的監督。
- 早期跟隨者:會對直接供應鏈予以審核和監控是否符合規定。
- 早期採用者:會對間接供應鏈保持互動並追蹤交易。
- 創新者:會準備好公開並共享所有原物料供應鏈的資訊。
大部分企業處於前兩種類型,極少數處於最後一種類型,文章前面提到的Everlane,就屬於「創新者」。
因為很多品牌還是會擔心「透明」帶來的風險,不過事實上,就算透明化過程中,表現出了產品的一定缺陷,這也將讓品牌更「人性化」。
消費者將能夠感受到這個品牌的真誠,也更能理解和原諒他們的錯誤,然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這比被欺騙好得多。
同理,品牌自己說出自己的失誤和漏洞並去改善,遠比在這個透明時代被曝光而後形象倒塌好得多。
美國護膚品牌Drunk Elephant就一直對消費者實話實說,包括明確告訴用戶Shaba Complex眼霜並不能去除黑眼圈,目前沒任何產品能做到,但對眼下皮膚能發揮改善作用。
「公開我們使用的成分並不難,最難的是告訴大家:我們不用什麼,以及原因」,創辦人Tiffany Masterson說道。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告訴客戶真相,客戶也能理解
不過,很多高端品牌依然將自己的產品成分作為最高機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品牌也在主動或被動地進入「透明化」的過程,無論它們是為了社會責任和義務,或只是為了吸引更多年輕消費者。
這種狀態將繼續並存,共同發展下去,但透明度依然會成為品牌發展的新未來。
透明化應該和誠信一樣,成為品牌最重要的價值觀。
因為只有當透明化成為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品牌和消費者的關係,才能真正地做到公平、健康、持久。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責任編輯:郭昱彣
莊蘭蕙 新疆棉就不會有照片
2021年05月02日04:4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