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華特迪士尼 (Walt Disney) 動畫工作室的第四部動畫長片,《小飛象》(Dumbo) 是該公司歷史最悠久但卻一直未被真人化的電影──直到 2019 年推出真人版《小飛象》為止。與 1941 年的經典動畫版本相較,真人版勢必做了很多改變。當年的動畫電影片長僅 64 分鐘,如今由提姆波頓 (Tim Burton) 執導的真人版本勢必需要調整,並新增很多「提姆波頓 Style」細節。
《小飛象》。
有著一對大耳朵的小象「呆寶」,在馬戲團裡接受一系列嚴苛考驗後,發現牠可以在天空中飛行,並變成了馬戲團的招牌。《小飛象》從很多方面來說,都像是為提姆波頓量身打造的:他也是社會邊緣人,有著異於常人的特殊才能,而這個才能最終讓他成為英雄。
值得讚揚的是,提姆波頓的新版本保留了這個核心,即使 2019 年版的《小飛象》添加了許多 1941 年版本所沒有的情節。正如同 1988 年《鬼玩人》(Evil Dead II) 和1981年《屍變》(Evil Dead) 的概念一樣:有著同樣的主題概念,並將其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僅次於 2016 年《尋龍傳說》(Pete’s Dragon),《小飛象》是迪士尼史上第二部改編程度最大的電影,接下來我們將探索真人版《小飛象》與動畫電影版本的差異,還要去深入解析為何要做出大幅改編的潛在動機。
*警告,以下內容將涉及電影劇情,擔心爆雷的探員請謹慎下滑。
迪士尼拿手的歌舞情節與說話動物們怎麼了
2019 版《小飛象》的第一幕看起來像是直接翻拍原作動畫──一輛卡通化的火車,行駛橫跨美國南部的路線──並為新角色添加了戲份,描繪出小飛象「呆寶」戲劇化的一生,
而本片做出的最大改變──特別是在迪士尼系列──就是把所有的「唱歌情節」和「會說話的小動物們」給拿掉,改以標準的戲劇方式呈現主線劇情;主線則著重在由柯林法洛 (Colin Farrell) 及丹尼德維托 (Danny DeVito) 分別所飾演,自一次世界大戰歸來的退伍軍人「霍特法瑞爾」(Holt Farrier)、與捉襟見肘的馬戲團老闆「麥斯麥迪奇」(Max Medici) 身上。其中,馬戲團老闆是唯一一位明確回歸的角色,很明顯可以看出,他的角色就是改編自動畫裡的馴獸師 (ringmaster)。整體故事背景也從架空時代,轉移至具體的 1919 年,可能是為了替電影增加一些更為現實、抑鬱的氛圍。
回到本片的主角呆寶身上:在 2019 年改編真人版當中,增加了一位想要買下馬戲團,以愛迪生 (Edison) 為藍本改編的新角色「V. A. 范德維爾」(V. A. Vandevere,米高基頓/Michael Keaton 飾演),他想把呆寶當成他的「夢想國」(Dreamland) 遊樂園裡的主打星,而將其它馬戲團成員開除。這個舉動導致後續激烈的逃脫行動,並讓呆寶最終在東亞找到了牠的歸宿。
2019 年真人版《小飛象》大幅改編的主因
前面我們提到一些變化之處,大多是因為動畫版《小飛象》和真人版相差了 78 年時光的關係。
1941 年,為了因應二次世界大戰對美國造成的巨大影響,需要降低動畫製作成本,因此該年的動畫版《小飛象》片長只有一般 B 級電影的長度,內容也非常簡單,僅著重「在最不可能的地方發現自己的才能」這一點,但到了 2019 真人版電影,世界已經變得完全不一樣了。(*1990 年代末期,迪士尼曾推出一系列錄影帶 (VHS) 版本的動畫續集電影,但其中並沒有《小飛象》第二集。)
現代社會裡,「人類」與「被圈養的動物」間的關係更為複雜──呆寶雖然是馬戲團裡的明星,但這無法掩蓋牠必須被鎖鍊綑綁一生的事實──這些動物們位人類所帶來的廣義成功、名聲、和財富,其實伴隨著許多警告。如果在 2019 年真人版《小飛象》沒有深入探討到動物虐待的議題的話,就有點太不負責任了一些。
但身為一部迪士尼真人化重製電影,2019 年版《小飛象》的改編還有另一個目的:大多數改編有本的動畫電影,只是把童話故事和鄉野傳說以動畫形式原封不動地搬上大銀幕,但本片並非單純地重述一個經典故事,而是有意要將迪士尼版本的故事提升至更高的神話史詩層次。
我們可以從近年來,迪士尼推出的許多真人版重製電影中,看到這樣的改編方向:《黑魔女:沉睡魔咒》(Maleficent) 揭露邪惡的皇后其實並不壞;《與森林共舞》(The Jungle Book) 添加了許多 1960 年代的音樂曲目,讓電影與吉卜林(Kipling,英國作家)所寫的原作有所區隔;《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 則是透過填補「劇情漏洞」(plot holes) 的方式來重新演繹經典。在這種情況下,本片的諸多更動都是考量到「『迪士尼』這個品牌想給大家怎樣的印象」這一點。
這已不只是單純地說故事而已,而是在「修正」這個故事。
老鼠提姆被「消音」
上面我的提到 2019 年版《小飛象》拿掉了「會說話的動物」的奇幻元素,因此原本動畫版中呆寶的朋友:老鼠提姆 (Timothy Q. Mouse) 的戲份便交給了片中的人類小孩們:米莉(Milly,妮可帕克/Nico Parker 飾演)、喬(Joe,芬利霍賓斯/Finley Hobbins)去發揮。
小孩們發現了呆寶的飛行能力,並不斷鼓勵牠(雖然最後是伊娃葛林/Eva Green 飾演的柯蕾/Colette 跟呆寶一起飛翔)。但提姆波頓還是有把囓齒動物放進電影裡:老鼠提姆和另外兩隻老鼠同伴們,變成了法瑞爾的馬戲團寵物,在電影稍早時以「大象的共同恐懼」這個身分介紹給呆寶認識。
然而,雖然 2019 年的老鼠提姆(現在是隻白色的老鼠了)不會說話,但從動畫版就開始困擾我們的問題:牠身上的新衣服是怎麼來的?在 2019 年有了解答:牠那一身跟馴獸師一樣的穿著,是米莉給牠的。
「金寶太太」的故事變得更悲傷
對於看過動畫版《小飛象》的人來說,這部電影實在太令人心碎了。呆寶的媽媽「金寶」(Jumbo) 在攻擊欺負呆寶的小孩後被鎖在籠子裡,而呆寶身為馬戲團明星,卻因為牠有對大耳朵,而被降級成小丑。當呆寶跟媽媽只能隔著寫有「發瘋大象」標語的鐵籠,觸碰彼此的鼻子時,即使是大人都會為之落淚。
但令人玩味的是,2019 年版《小飛象》真人電影中,對這段劇情做了關鍵的變動。首先,是先削弱上述情節的悲劇力道,改成「金寶太太衝進呆寶首次登場的失誤表演裡,而被鎖進籠子」,把不同的事件結合在一起。然而,金寶太太並不僅是被鎖起來而已,還被賣回給原飼主(之後原飼主再把牠轉賣給范德維爾)。在情緒感受上是一樣悲傷的事,但這樣的安排會嚴重影響後續的劇情。
小飛象之名「呆寶」的由來
無論當年的動畫長片或最新的真人電影,不管哪一個版本,我們剛出生不久的小象寶寶,都在非常羞辱人的情況下得到大量的「暱稱」。
1941 年的動畫電影裡,「呆寶」這個名字是其他的母象在看到牠的大耳朵後幫牠取的。當然,這完全無法解釋為何人類能接受這個名字,反而還延伸許多問題。
到了 2019 年的真人版電影中,「呆寶」這個名字出現在牠的馬戲團處女秀之中。那時呆寶的媽媽造成騷動,大象寶寶床上「親愛的小小金寶」名牌 (the “Dear Baby Jumbo”) 受到損傷,字母 J 缺損、D 移位,變成了「大耳呆寶小象」(the “__ear Baby Dumbo”)。某人在人群中開始嘲笑這個新名牌,米莉和喬為了不讓小象想起牠的媽媽,於是接受了這個名字。
呆寶開始振耳飛翔的緣由
動畫電影《小飛象》片長只有 64 分鐘,因此呆寶沒有足夠的時間練習表演。當牠成了小丑,牠就必須馬上進行危險的跳躍節目,例如跳火圈、空中飛人、砸派表演等,這些都是沒有任何健康評估及安全防護的。而儘管呆寶才剛學會飛行,但當牠展現飛翔能力時,動畫版時間短促的限制便再次出現。
雖然當年的製作團隊確實在 64 分鐘內呈現「呆寶會飛」這件事,但這沒辦法適用在奠基於現實生活中的真人電影版本。
而 2019 年的重製真人版電影並未特別提到前述的疏忽情節,但有安排對話及簡短的鏡頭去彌補。真人版《小飛象》裡的各種跳躍表演,都有經過練習(穿著小丑裝的霍特和柯蕾,都分別跟呆寶練習過);而那場攸關生死的火災,肇禍的起因則是機器故障所致。
2019《小飛象》真人版裡沒有烏鴉(但羽毛還在)
若必須從動畫版《小飛象》片中選出一個最想被重現的段落,想必就是烏鴉群了。當呆寶和吉姆喝醉後,牠們飛到一顆樹上,遇到一群由由「烏鴉吉姆」 (Jim Crow) 帶頭,帶有調侃非裔美國人意味的烏鴉集團。當烏鴉們唱完經典歌曲〈當我看到一隻大象在飛〉(When I See An Elephant Fly) 後,牠們讓呆寶學到該如何接納牠的天賦,甚至送羽毛給呆寶,好用來增加牠的信心。
因為烏鴉們的角色特徵容易讓人聯想到刻板的種族印象,加上提姆波頓決定把「會說話的動物」角色拉掉──可能此舉多少有一點想避開種族歧視的意思在──因此我們無法在 2019 年的真人版《小飛象》當中,看到烏鴉吉姆和牠的朋友們。
片中並沒提到領頭烏鴉的名字,但其他的相關資料裡面有。
但提姆波頓還是有在電影裡加入牠們的影子:在呆寶第一次飛行時,牠所拿著的羽毛是黑色的,就跟動畫版裡老鼠提姆從烏鴉吉姆那邊拿到的一樣。而在最後,呆寶的完美表現時刻,背景音樂正是〈當我看到一隻大象在飛〉。
粉紅大象是真的泡泡,不是酒精帶來的幻覺
討論完最想看到重製片段後,若反過來要選出一個最「不想」看到的《小飛象》情節,應該就是「粉紅大象」橋段了。在 1941 年動畫電影裡,呆寶和老鼠提姆意外喝醉後,出現了可怕的粉紅大象幻覺,讓人聯想到 1940 年迪士尼的另一部傑作《幻想曲》(Fantasia)。這段令人「耳目一新」的劇情並不僅是個片中小插曲而已,它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強調呆寶的清白。呆寶的小丑同事漠視了牠應有的福利,而直接讓呆寶發現牠會飛。
2019 年的真人版《小飛象》,把這段引人非議的情節全部拿掉。但粉紅大象還在……只是牠們變成了肥皂泡泡,單純的泡泡。呆寶第一次在「夢想國」遊樂園表演時,樂園有個巨大的泡泡製造機,會吹出威嚇姿態的大象泡泡嚇到呆寶。透過簡單快速的編輯,把原本的迷幻效果消除,但同時卻也把角色的動機一併拿掉了,這是否反而讓人困惑了呢?
呆寶的結局是最美好的改編
終於來到尾聲了!整體看來,動畫電影的核心內容,大多都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 2019 年的真人版當中,而兩個版本最大的不同,便是故事的結局。
1941 年動畫版《小飛象》裡,呆寶最後變成了馬戲團的超級巨星,坐在專屬的火車車廂裡,迎向下一場表演。但在 2019 年真人版《小飛象》當中,馬戲團對動物的態度變得友善,大象們全都回到位在東亞的家鄉,與其他大象一起生活(還有鸛鳥,整部電影中牠門都往做為原點的故鄉方向飛翔)──這正是迪士尼重製經典最成功的地方。
從現代角度來看,新版結局贊同了積極保護的價值觀,並給了呆寶無庸置疑的幸福結局;而從故事本身來看,這樣的安排解決、排除了呆寶不健康的原生環境。從出生開始,小小象寶寶就不斷被嘲笑、貶低、虐待、壓榨,最後透過一個極其理想化的結局去修復。這是一個很棒的想法,但如果可以加入一些釜底抽薪的概念,喚起大眾的意識,從根本解決呆寶所面臨的問題,一切將會表現的更好。
翻譯:孫艾莉/編校:神搜企編中心 資料來源:SCREENRANT
加入「電影神搜」LINE好友,最新電影情報不漏接!
杉 🌱 老鼠不會講話了,這不是小飛象!
2019年04月20日13:52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