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畢業起薪與大學學費」,最佳投報率私校獎落誰家?答案是「長庚大學」,在工程、資訊與商管領域拿下三冠王。為何長庚可以在學費上訂出他校2/3甚至3/4的「佛心價」,還能創造比他校溢價3000~5500元的畢業高起薪?
再過不到10天的3月23至25日,就是111學年度個人申請入學報名繳費的日子了。從3月1日學測成績放榜開始,家長與考生這段期間關注的焦點,就是怎麼讓「分數效益最大化」,找到一所理想的大學。
《遠見》於3月初與104人力銀行合作,獨家公布「投報率最佳私立大學排行榜」,第一次提供國內學子和家長,在工程、資訊、商管、法政、人文社會五大領域,哪一所私立大學的「學費 vs. 起薪」投資報酬率最佳。
其中,長庚大學拿下了「工程」「資訊」「商管」三大熱門學群的冠軍。不只學費比亞軍足足少了1萬元,學生畢業後起薪更是同領域中私立大學的最前段班,拿到長庚大學文憑,比起整體,可以增加3000~5000元以上的薪資增幅。
這不免讓人好奇,少子化趨勢讓「私校退場」蔚為社會議題,加上近年來萬物皆漲,私校辦學更是苦哈哈。尤其工程、資訊更是軟硬體投資成本比其他學科更高的科系,長庚大學為何可以做到「學費比別人低、起薪比別人高」,難道長庚大學辦學,「真.佛心來著」?
台塑四寶每年數億股利
關鍵,就在於長庚大學校務基金極為豐厚,讓學校財務完全不受少子化影響。
一般而言,私立大學最大宗的收入來源,就是學雜費,基本占50%以上。這也是為何近年來的少子化讓國內私立大學叫苦連天,學生減少,直接對應的就是學雜費收入下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讓辦學愈來愈艱困。
然而攤開長庚大學近三年來的財務公開資訊,「學雜費收入」只占整體收入的12~17%,學校最大收入來源,是總合了利息收入、投資收益、基金收益的「財務收入」項目,占比高達27~45%。
109學年度長庚大學財務收入項目高達9.78億元,近10億元的「業外收入」笑傲全國所有私立大學;而更早兩年的107學年度,當年度財務收入更高達21.24億元,更是狠甩多所國立大學的年度預算。
如此驚人的財務收入,源自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王永在,創設長庚三校(長庚大學、長庚科技大學、明志科技大學)時,以回饋社會為宗旨,捐贈了大量台塑集團相關股票給予學校,做為學校的校務基金,隨著近年台塑集團獲利穩健,三校每年光股利收入高達好幾億甚至數十億元。
這驚人的校務基金,不只打趴全國私校,甚至贏過許多國立大學,更讓忙著到處募款的國內各大學校長,私下欣羨不已。某位不願具名的國立頂大校長就曾私下對記者欣羨感嘆:「別家大學校長是到處忙著募款籌錢,擔心『到哪找錢』,長庚大學每年光領台塑四寶的股利,只需擔心『怎麼花錢』。」
這也說明了,為何對比國內其他私立大學,長庚大學可以在學費訂出比起他私校大約2/3甚至3/4的「佛心價」,因為一開始就不是以營利為目的。
全台最有底氣「不靠學費辦學」私校
這種「不依靠向學生收錢才能辦學」的底氣,也體現在長庚的宿舍、獎學金等方面。
長庚是大台北地區極少數「宿舍床位比學生人數多」的學校,學生100%有宿舍可住,還保證四年入住。而除了針對頂尖學生提供高達百萬的金質獎學金、40萬的銀質獎學金外,對於未來確定要進入台塑集團的公費生,除了一學期10萬元的補助外,還有可計學分的大三、大四實習,更提供助理工程師的薪資。
財務無虞,也應證在今年(2021)2月新上任長庚大學校長的前台大商管名師、財務副校長湯明哲身上。
長庚大學校長湯明哲。池孟諭攝
湯明哲說,自己曾和董事會報告未來對長庚辦學的計畫,其中包括成立AI學院,並攬聘海外名師和業界專家。但他也告知董事會,AI專家是全球各企業爭搶的對象,薪資都很高:「創立AI學院,可能會虧錢。」
而董事會給予湯明哲的回應是:「我們不是找你來省錢的!」如此大力支持,讓湯明哲吃下定心丸。湯明哲更坦言,自己之前在台大就是負責募款,這是一件辛苦的工作,但長庚大學是可以不需要募款的,學校資源就是這麼豐厚。
全國大學唯一「強制八週有薪實習」
很多人聽到「長庚」兩字,就會直覺這是一所「醫科大學」,並不會認為是工程、資訊或商管的首選學校,或是進入長庚大學就讀這些領域,課程內容未來會否只能「為台塑集團或長庚醫院服務」?
「我必須澄清,長庚雖有醫學院,但包含工學院、管理學院等多個學院,是一所綜合大學,絕非醫科大學,」長庚大學工學院院長賴朝松指出,台塑集團橫跨非常多領域,不只是傳產的石化,還有許多分屬不同產業的公司,橫跨近年熱門的半導體、新能源、電動車、智慧製造、光電工程、生醫工程等。
「這些,都讓長庚大學在工程領域,有非常多的跨域應用,」賴朝松強調,學生在長庚所受到的訓練,只要表現好、有意願,當然有很多機會可以進入台塑企業,「但如果想要,是可以進入任何一個當前熱門的工程領域產業中。」
然而,工程、商管、醫療等多元領域,或是未來有機會進入台塑集團,並非讓長庚畢業生起薪比別人更高的唯一理由,真正的重要因素是,長庚大學有國內大學唯一的「強制八週有薪實習」規定。
很多人會疑惑,每間大學都強調實習,科大更多的是規定一年實習,長庚的八週實習有何特別?
賴朝松解釋,長庚從創校創院之初,實習就「沒有斷過」。大學部在大三下學期和大四上學期之間的暑假,就是強制規定的企業實習期間。
對比其他學校,多以校級單位做實習推廣,例如稽核處或實習組,統籌全校實習機會,讓學生自行來尋找;長庚拉高層級以「系院」為單位,由老師出面負責幫學生找實習企業和工作。
長庚大學教學實作畫面。池孟諭攝
實習融合理論、實務與未來職場
賴朝松解釋,在長庚,老師們就像PR(Public Relations,公關)一樣,大學部的學生在大三時已經跟著老師在做專題,老師對於學生的專長、志趣、研究都十分能掌握,老師也必須思考:「這八週的暑假,我要把這位學生送到哪裡?」
尋找實習單位與機會時,並不是虛無飄渺,而是非常「指向性」「目標性」「應用性」「結合性」,老師以自己的專業為學生評估他該去哪裡實習,並用老師自身信用做雙方的擔保。
「這和一般大學中,只是『為了實習而實習』完全不一樣,」賴朝松說,這種量身定做的實習點,在長庚稱之為「實習站」。如此一來,學生的實習可以銜接自己大三的專題研究,也銜接老師的專業領域,同時銜接老師已經預先幫忙設想、適合這位學生的未來職場。
除了暑期實習之外,長庚還規劃有「暑期學程」,鎖定當前最熱門的跨域。
由於工程、醫學、管理的必修課程都很重,學生如果想要進一步理解可能的跨域,就透過暑期學程進行跨系所的修習。
例如「物聯網應用技術學程」,就歡迎電機、機械、資工或電子系的學生,來理解智慧通訊領域,而學程由來自企業的業師,帶著學生做實驗和專題實做,由業界來帶領學生理解,實務應用上的不同專業跨域是如何整合。
透過強制實習制度,長庚讓學生畢業時,不只是只會理論,而是理論與實務都具備經驗,更重要的是,學生已經提前理解了企業運作的環境。
賴朝松說,這種「比頂大更懂實務,比科大更懂理論」的綜合人才特質,正是長庚畢業生讓企業願意溢價也要爭取的理由,而能做到這件事,則源自於台塑集團對人才的定義與培訓思惟,「可以說已經化為DNA,成為長庚每一位老師對於學生在專題與實習上的教學基準。」
延伸閱讀:
沈 廣告做很大喔?
2022年03月17日07:4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