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孝瑜
圖片 : April(洪子如)
《除了病,我一無所有》作者April(洪子如)因遭遇性暴力,27歲那年被診斷罹患PTSD、憂鬱症後轉為躁鬱症,罹病7年,她勇敢道出了精神疾病患者的困境,也直面華人社會中難以談論的死亡。藉由她的經驗,我們能對罹病者有更多理解,也因此帶來更多同理。
如果說有什麼比悲傷更悲傷的事,也許就是內心的悲傷無人可知。外人看著April突然嗜睡、極度憂鬱、全身無力,又突然可以2、3天不睡,不可一世的模樣,只能一頭霧水。其實,這些都是躁鬱症的症狀。為此,患病7年的April只好想辦法將自己貼上精神疾病的標籤,並推動「精神疾病去汙名化」,希望讓外界能夠理解種種看似費解、但她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有別於外界對於「病人自己會有病識感」的誤解,April解釋:「病識感是需要靠不斷發病、累積經驗,才能掌握那些很難定義的感受。」她舉例自己很討厭跑步,卻突如其來一週去5天健身房,後來才發現原來此行為在預告鬱期的來臨,而這卻是她在發病長達7年之後,才逐漸掌握她自己傳遞的「訊號」。
尤其讓她倍感孤單的是沒有人可以陪她談論死亡。過往由於擔心讓身旁的親友焦慮,所以將想死的念頭與想像全藏在腦海中,但April表示:「痛苦不會因為不討論就不存在,精神疾病患者不會不談論死而不想死。」
直到有一次,在鬱期期間跟男友討論:若有人被困在沒有門的空間,裡面只有一條繩子,有多少人會用那條繩子?「應該每個人都會用吧!」男友這樣回答。由於男友沒有將談論死亡視為洪水猛獸,或因此叫她想開點,April感激的說,因為這段對話,讓她倍感安慰,原來並非自己抗壓性低,跟其他人沒有太多不同。
正因走過這段經歷,因此當一位父親向April表示自己的女兒也是憂鬱症患者,並透露尋死念頭,問April該怎麼做?April以個人經驗建議陪伴女兒聊聊,至少讓女兒不會感到孤單。
其實這份接納與陪伴,也是諮商心理師莊芷昀強調的「陪病技巧」。她指出,以精神疾病而言,想要結束生命的念頭,有時是受到病症影響因此無法控制;其次,在華人文化恐懼談論死亡的背景下,當有人傾訴自己想死的念頭,對方必須鼓起很大的勇氣,才有辦法闡述這件事。
此外,在這些念頭背後,更多沒有說出口的台詞是:「我想要結束我現在遇到的痛苦」或是「我不知道我要怎麼活下來」,所以這時候別用責備的方式:「你怎麼這樣想、你的家人怎麼辦」等,會讓對方更加自責、難過,而是需要更多陪伴、討論與傾聽,讓對方知道身邊的人能夠理解他們的絕望與痛苦,自己並不奇怪。
諮商心理師莊芷昀表示,由於不一定每個人都曾經有憂鬱症、躁鬱症的經驗,因此雖然整個社會對精神疾病有進一步理解,但仍然需要更多同理心教育,整個社會才會更具有接納的力量。
今周刊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
更多今周刊文章
69歲歌后陳盈潔將入獄!犯了這罪要關3年…昔日一首《風飛沙》紅遍全台,花7年還完千萬債
「百岳」無預警倒閉,創辦人嘆資金無以為繼…40年前從高雄小店發跡,山友:價值和影響永存記憶
R N M 把憂鬱形容成一個沒有門的房間
真的道出了憂鬱症的困境
一條繩的解脫與否?
在於𣊬間的解決方式
2023年07月14日09:42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