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布萊德.史托伯格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改變或失序是人生的必然,如何順應變動才是重點。網球名將費德勒經歷多次受傷,他接受事實,順應年紀和體力來調整自己、改變戰術和練習方式。他的職業生涯比其他運動員更長,並在低潮後再度登上顛峰,除了卓越技巧之外,更重要是他在面臨變動時擁有絕佳適應力。
全體人類每10年都會見證一些顛覆性的變化,例如戰爭、新科技問世(例如網際網路與人工智慧)、社會與政治動盪、經濟衰退,以及環境危機,這些變化有愈來愈快速與劇烈的趨勢。
失序事件每1.5年就出現 擁抱改變帶來的可能性
在個人層面上,失序事件顯得更加普遍。例如,新工作、離職、結婚、離婚、生小孩、失去親人、生病、退休等。研究顯示,一般人在成年時期會經歷36次的失序事件,大約每一年半一次。我們往往認為,改變與失序是特殊情況,事實上,它們是常態。你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所有的事物都會改變,包括我們。人生永遠不斷變動。
我們的文化總是教我們要追求穩定,但這種教導並沒有反映出現實的情況:這個世界一直在變化;只要我們擁有對的能力,改變可以成為成長的強大推力。改變是無可避免的,剛開始接受這個事實時,可能會令人害怕,但我後來意識到,擁抱人生的變動性其實可以賦予我們力量,甚至是優勢。毫無疑問,改變可能帶來痛苦,但也會帶來各種好處。
學習用一種全新的方式想像改變,以及與改變合作,可以把苦惱、不安與憂慮降到最低,同時增進深層的幸福感與持續的滿足感。心理學、生物學、社會學、哲學,以及最先進的神經科學之最新研究都指出,改變本身是中性的。它究竟是負面或正面,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它,更重要的是,取決於我們如何回應它。
面對改變 4種不切實際的常見回應
由來已久的偏見導致大多數人在面對改變時,會以下列4種方式的其中一種來回應改變。
1. 試圖逃避改變或拒絕承認改變的存在
我們試圖將自己與周遭發生的事隔離,有時甚至完全否認改變的存在。例如,企業拒絕轉變成數位商業模式;籃球運動員在年紀變大之後,仍然努力加強自己在黃金時期的優點(但那些優點現在對他已沒有益處);某個人在與伴侶的關係破裂後,拒絕正視問題所在。
2. 積極的抗拒改變
我們試圖阻止改變發生,盡一切所能拖延改變,即使改變已經無法避免且排山倒海而來。例如,網球選手即使雙膝的軟骨不斷退化,仍然一直拖延手術;新手父母想方設法要維持過去一天睡9小時的習慣;父母在孩子上大學之後仍然一直告訴孩子該吃什麼、該穿什麼。
3. 在混亂中犧牲主導力
我們把改變視為無法控制的事,並因此完全不再掌控情況。例如,在得知自己罹患某種疾病後,不再堅守健康的飲食習慣;有焦慮症狀的人拒絕尋求協助,告訴自己要認命,情況不可能改善了;某個人整天坐在電視前,觀看不斷循環播放的新聞,不篩選節目。
4. 試圖回到原來的狀態
我們想著失序事件發生之前的生活,拿現在和過去比較,並且自動回復適用於過去生活的態度和行為。例如,結婚之後,依然希望自己一個人做所有的決定;因為產業規模縮減而失業之後,依然期望在其他公司找到相同的職位;某個家庭搬家之後,立刻把新認識的每個人拿來和以前的好友比較;某公司被迫資遣20%的員工之後,假裝什麼事也沒發生。
我們過度看重並抓住舊秩序,而不是向新的可能性敞開。這個策略或許一時之間行得通,但長遠來說,幾乎必然會造成問題。
不確定時期的關鍵力量:核心價值
人生中有太多事不在我們的掌控之中,但至少有一件事是你可以掌控的:你的核心價值,它代表你最基本的信念與指導原則,是你最重視的屬性與特質,像是真實、同在、健康、社群、靈性、關係、知性、創造、責任與值得信賴。
在人生中相對穩定的時期,核心價值會發揮內在儀表板的作用,把你的某些特點變得具體明確,來支持你活得更開心,有更好的表現。
在改變、失序且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核心價值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你覺得心裡很不踏實,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做什麼,你可以問你自己,我該如何朝著我的核心價值前進?如果情況不允許你這麼做,你可以思考:我該如何保護我的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具有可轉移性,那代表你幾乎可以在任何情境下實踐你的核心價值。因此,你的核心價值能在你經歷變化的過程中,成為穩定的力量,形成堅韌的界限,讓你的自我概念在裡面流動與演進。沒有任何人能把你的價值觀奪走。
保持堅韌與彈性 不要抗拒改變
在研究與形成動態穩定力理論的數十年間,學者史特林一直觀察到相同的模式: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的有機體,才能長期保持健康且擁有復原力。但這些有機體不是隨機辦到的,而是順著它們最重要的特色與需求辦到的。
費德勒(Roger Federer)是史上最偉大的男子網球運動員。他曾贏得103個單打獎項,但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他的職業運動生涯比別人長很多。許多網球運動員在20歲後期達到事業高峰,但費德勒到了30多歲依然活躍在職業網壇。
不過,他的路徑並非總是直線前進。在2013~2016年之間,30歲出頭的費德勒多次受傷,他沒有在任何一個大型賽事贏得單打冠軍頭銜。
然而,奇妙的事發生了。2017年,36歲的費德勒打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球季,是他的職業運動生涯中表現最好的一個球季:他贏了54場比賽,只輸了5場比賽。
費德勒這次的東山再起,以及比別人更長壽的職業生涯,可以歸功於2個因素:第一,他對網球的熱愛以及他對競爭和卓越的竭力追求;第二,他擁有禁得起時間考驗的適應能力。一般人到了職涯的某個時間點,就會開始抗拒改變。他們喜歡用慣用的方式做事。而費德勒不是一般人。
當體力衰退時,如何繼續在場上?費德勒的自我調整
當他在2013~2016年之間陷入低潮,他做了幾個重大的改變。
他減少練球的時間和比賽的次數,讓自己在大型賽事之間更能專心休息和復原。
他經常網前截擊,這可以縮短擊球的時間,當他遇上比他年輕很多的對手時,他可以不需要一直在底線來回奔跑。
他學會用單手反手拍打出強而有力的上旋球,一方面保存體力,一方面為他的對手納達爾(Rafael Nadal)製造了各種麻煩。
他也願意接受新科技,放下他用了很多年的球拍,改用其他年輕選手使用的球拍,那種球拍採用了更進步的設計技術。
費德勒一直保有他的核心價值,追求競爭和卓越,對網球的熱愛也從不減弱。但是歲月不饒人,當他的體力無可避免的開始衰退,他就開始改變練習的方式。
「你可以靠著固執而成功,也可以稍微退讓、調整自己。對我來說,我需要兩者兼具。」
靈活應用「動態穩定力」,欠缺彈性的堅韌是僵化,欠缺堅韌的彈性是不穩定。然而,把兩者結合起來,你就得到一股靈活的力量,幫助你長期堅持下去,並興盛發展,這個道理不只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組織。
(本文摘自布萊德.史托伯格著,《一流的人如何擁有動態穩定力:培養變通思維,調整期待,修復不確定性帶來的震盪,隨變動而更高效強大》,天下雜誌出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