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川普再次走進白宮,這不僅牽動全球政治、經濟,更引發許多國際學生與家長對未來留學政策的焦慮。尤其在華裔和台灣家庭,子女的教育規劃是否會因移民政策變動而受影響,成為一大熱門話題。
為了緩解家長們的擔憂,我們的教育 Podcast《爸媽請 Chill》特別製作了一集節目,與學生和家長們聊聊「川普重返白宮」對美國大學教育可能帶來的變局。透過本文,我們將結合節目訪談資訊和實際數據,為您一一解析。
川普的綠卡承諾,會是美夢還是迷思?
川普在 2024 年競選期間曾拋出吸引眼球的政策:允許國際學生畢業後自動獲得綠卡。這則消息一出,不少留學生群體欣喜若狂。
然而,他的競選團隊很快就出面澄清:只有對美國做出重大貢獻,且符合特定條件的畢業生才可能受惠。顯然,這項承諾的實際執行力度並不像表面聽上去那麼簡單。
這不禁讓人思考,川普是否會在新任期內「真正」為留學生提供更多機遇?還是會再度推動緊縮政策?
回顧川普過往對「國際學生」的政策
回顧川普 2017-2021 年的任期,他的政策對國際學生而言可謂阻力重重:
- 收緊 F-1 簽證審核:除了增加背景審查,還引入對社交媒體的檢查,讓簽證申請變得更加繁瑣。
- 改革 H-1B 簽證:從隨機抽籤變為薪資排序,高薪者優先,讓剛畢業的學生更難拿到工作簽證。
- 第 10043 號總統公告:旨在禁止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有聯繫的中國學生獲得簽證,賦予簽證官更大的裁量權,以阻止部分學生入境。
更具爭議的是,在疫情期間,川普曾試圖禁止只修線上課程的國際學生繼續留美。雖然這項政策最終被撤回,但它暴露了其政府對留學生的不友善態度。
亞裔家長最擔心「安全問題」
在錄製 Podcast 節目前,我們收到了許多家長的提問,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美國現在到底安不安全?」
事實上,近年來因槍枝暴力、反亞裔種族歧視事件頻繁,國際學生的家庭對安全的擔憂日益增加。一項針對升學顧問的調查顯示,高達 100% 的受訪者將「安全」列為學生赴美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尤其是華裔和台灣家庭,他們更擔心孩子在校園內外可能面臨的不友善環境。
除了人身安全,學術環境的「安全性」也成為重要考量。川普時期對海外(尤其是中國學生)的學術審查加嚴,特別是在 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讓許多學生感到壓力倍增。
留學風氣轉變:從理想化到現實考量
過去,許多國際學生和家長對美國教育充滿憧憬,認為留學美國就是通往成功的捷徑。然而,隨著資訊管道的多元化,以及國內教育品質的提升,這種觀念正在改變。越來越多台灣、中國學生開始理性看待留學,不再盲目追求名校光環,而是更注重學費、就業前景和教育的投資報酬率。
例如,根據《Open Doors》2024 年的數據,中國赴美本科生人數再次下降了 8.4%,顯示出國際學生對美國高等教育的需求正在回歸理性。
對於台灣留學生而言,川普的移民政策也帶來不少挑戰。例如,簽證審查的加強,導致申請程序更為繁複,甚至有美國大學建議國際學生在川普「上任前」返回美國,以避免潛在的入境限制。
但相對地,這些政策在這次大選中,在「已取得合法身分」的美籍台灣人或華人群體,反而得到很高的支持度,並被認為帶給內部社會穩定的力量。許多人也覺得,川普之所以持續使用「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這樣的口號,且在其競選生涯屢獲民心的最大原因,就在於讓本土民眾看見了「民生問題」的曙光。
儘管如此,台灣留學生仍能從台灣專長的 STEM 專業中獲益。根據美國勞動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預測,未來 10 年內 STEM 領域的就業成長率將達 11%,這為具備相關專業技能的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留學美國變得艱難?」專家建議:挑戰中蘊藏機遇
資深教育顧問 Ben Ding 於訪談中提到,川普與前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相似,強調「小政府」、減少聯邦干預,並主張將教育權力下放至地方。他在過去提議削減教育部預算、縮減對公立學校的資助,並推動校園選擇計畫(School Choice),將更多資源引向私校和特許學校。若新任期延續此方針,則可能導致公立學校資源減少、學費上漲,以及國際學生在簽證和學術環境中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而此次上任前,川普重申其支持「小政府」的理念,並揚言廢除教育部,將教育權力下放至各州,強調「地方」對教育應有更多自主權。他認為,聯邦層面的教育政策過度干預,且覺醒文化(Woke Culture)影響學生的價值觀。這項主張符合他一貫的保守政策立場,旨在縮小聯邦政府的權力。
雖然此方向看起來對國際學生會帶來更多挑戰,包括教育成本上升、學術資源減少等風險;但相對而言,也可能促使家長更注重子女的多元發展,透過靈活的教育選擇應對變局。
有不少家長詢問道:「川普當選後,會不會讓孩子的留學夢變得艱難?」其實我們認為大可不必過於悲觀。因為即使政策改變、在美國取得正式就業身分的門檻變高,但留學的「本質」仍然是提升個人實力與開拓眼界的過程。
拋開僅是為了「跟風」而到美國學習的想法,並回歸教育的本質,我們應發掘並專注於自己的熱情。畢竟真正能夠在留學道路上取得成功的,是那些能適應變化、靈活應對且自我成長的學生!
最後,我們鼓勵在美國面臨升學挑戰的本地生、海外留學生,任何新的政府與政策,或許看似帶來更多挑戰,但也可能帶來新的機遇。理性、靈活地調整規劃,並與身邊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或升學顧問保持溝通,將有助於走過這段不確定的旅程。畢竟,最強大的力量永遠來自堅實的準備、冷靜的應對。
【延伸閱讀】
●40 年前留美生,畢業前就有綠卡!如今 H-1B 超難抽,全球人才比「堅持」
●去美國讀書就能留下來工作嗎?數據帶你看「鉅額學費」之後的「殘酷簽證窄門」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阿宇 川特勒誰要去
1天前
Kenny 問題是AI大時代除了醫學確定還有一堆人留學美國?
15小時前
jacklee 全文都是空話
1天前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