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美國白人:不想認識你,因為怕被說種族歧視

換日線
更新於 2023年08月01日06:09 • 發布於 2023年07月26日13:17 • 黃心屏/心理師的外國生活日記
美國白人:不想認識你,因為怕被說種族歧視

現在的美國非常強調多元文化主義,無論是在各類美式影集的選角、工作場所還是教育環境中,許多也都力求包容各式種族和族群。

因此,美國的學校教育也隨著多元種族意識的提升,愈來愈重視種族和文化相關議題,希望學生能夠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人種。這種觀念追求融合多樣性和尊重差異,並希望實現一種文化「沙拉碗」(salad bowl)的現象,即同時保留自身特色和尋求共同點。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不再是文化大熔爐的美國

這代表美國社會已經並非如過去所稱的「文化大熔爐」的概念,而是傾向於在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建立共存共融的社會。然而,我也逐漸發現在多元文化的思潮中,種族議題變得非常敏感。儘管表面上彷彿大家互相包容和尊重,但實際上面對相關事件或議題,卻多半選擇保持沉默。

有些美國人認為,不公開討論和不交流才是最安全的,因為擔心說錯話後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決定轉向「既然多說多錯,不說才是上策」的態度。然而,我認為恰恰是這樣的不討論和不接觸,反而加深了不同種族及族群間的偏見和誤解。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這也使得現在的美國,無論是談論種族、性向、性別和年齡等議題,都變得非常敏感。還記得以前,我常聽英國留學回來的老教授說英國人喜歡談論天氣,因為這是最安全的話題。不過,如今我發現談論天氣,也成了現今美國人最喜歡的寒暄話題。

「微歧視」讓許多人害怕對話

原本一開始以為美國人對於臺灣的歷史和文化沒有興趣,但在深入了解後才發現,他們其實不是對了解我的文化沒興趣,而是因為他們非常害怕說錯話。因為現在的美國人擔心,如果在對方分享自己的國家、文化和語言的時候,他們做出了不適當的回應,就會被貼上「種族主義者」的標籤。

微歧視(Microaggression)顧名思義是種隱晦的歧視態度,因為其輕微、不明顯的特性,也是最不容易被察覺的歧視行為。雖然微歧視普遍沒有直接的惡意與敵對,但仍對特定群體或個人產生負面影響。像是我自己遭遇過的微歧視,多半都是對於種族或性別的刻板印象,例如:亞洲的女性不會開車、亞洲人都很喜歡討價還價、精打細算,所以很小氣等。

當聽到這些觀點時,我常常努力想要證明自己並非符合這些刻板印象,並盡可能地跳脫這些框架。然而,在某種程度上,這也使我容易感到焦慮,因為微歧視可能會降低個人的自尊心,甚至導致焦慮和憂鬱等情緒。後續微歧視的議題也逐漸受到重視,讓媒體和教育界開始開放討論微歧視議題。

然而,許多美國人對微歧視感到極度恐懼,他們像避開瘟疫一樣,避免任何可能被指責為微歧視的情境,唯恐一不小心就陷入其中。這也讓許多美國學生認為,這是現代獵巫行動,且無心之過也可能會被無限放大,甚至會毀了自己的職涯發展,被貼上「種族主義者」的標籤。

多元文化諮商課讓白人噤聲?

在我們臨床心理諮商(Clinical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的學程裡,有一門課程叫做多元文化諮商(Multicultural Counseling),這是美國所有心理諮商的學生必修的一門課。在這門課程中,老師會不斷地強調「白人特權」,並與我們討論種族歧視相關議題。

在我們的個案討論中,發現許多亞洲個案都經歷過白人心理師的微歧視,例如:其中一個個案討論是一名 20 歲的亞裔美國男大學生,他的父母都是中國移民,他對自己所就讀的科系沒有興趣,未來也不想從事相關的職業。

當美國白人心理師使用職涯輔導技巧,幫助這名學生探索個人的興趣和志向時,這名學生表示他需要回家跟父母討論,然而這名白人心理師認為個案年滿 20 歲,已經屬於法定成年人了,認為他並不需要跟父母討論過多自己未來的志向。

顯然這名白人心理師無法同理這名亞裔學生的困擾,也不認同他與父母討論的做法,心理師認為到了 20 歲的年紀,還沒辦法為自己的職涯獨立做打算,是個人發展上的問題,並認為這名亞裔學生沒有發展出自我和獨立的人格。

我還記得這個個案在課堂上引起激烈的討論,讓不少白人同學對於文化的不同感到十分不適應,而在此之後,我在課堂上觀察到,某些白人同學在這門課變得很少發言,或是再也不發言,而我曾經好奇的問我的同學,為何總只有在這門課的時候特別安靜?他們則直言:「我真的很害怕說錯話,不想被貼上種族歧視者的標籤。」

白人對於種族議題的焦慮如何解?

還記得有一次我與白人同學們討論到社交焦慮的議題時,和他們分享了我目前的社交焦慮。因為我不是在這個文化下長大,又使用不同的語言,在做跨文化諮商時時常害怕我會說錯話,也擔心我無法真正的理解我的個案。

在我說完後,白人同學也和我分享他們其實也有嚴重的社交焦慮,在與不同文化和種族學生交流時尤其嚴重,會產生極大的恐懼和擔心。後來他們還說在剛開始認識我的時候,甚至還很害怕稱讚我,因為他們怕被貼上「種族主義者」和「微歧視」等標籤。

比方說,他們想要稱讚我在統計學上面的表現,但他們很擔心說出來會被認為他們有微歧視的意圖。主要是先前媒體不斷討論,社會上對於亞洲學生,就應該數學好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甚至導致許多亞裔學生被冠上書呆子的標籤。因此,我的同學怕他們稱讚我統計學上的好表現,會被我誤認為是種族歧視。

另一個例子是每當討論到貧窮時,他們也很擔心自己的言論,會被誤認為在影射非裔美國學生,所以他們盡可能的沉默,甚至有一部分的人認為,如果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去做深入的交流,這樣就不會牽扯到種族歧視相關的「危險」議題。因此,許多美國白人人開始選擇沉默,尤其是這幾年的多元文化推動的熱潮下,種族變成一個敏感的議題,導致不少人產生「為避免禍從口出,沉默就是保護自己最佳的方式」的想法。覺得只要不討論,就不會惹上麻煩。

我個人認為,要解決種族歧視和刻板印象,雙方或多方的交流才是關鍵。除了明顯有惡意的種族歧視,我認為若發現對方是無心之過,我們大可不必因為對方的言論感到生氣,而是應多鼓勵對方說出他們真正的想法;公開提出看法與討論反而能打開溝通的機會,讓彼此更了解對方的文化和觀點,從而減少歧視和刻板印象的存在。

很慶幸現今美國愈來愈重視種族議題,但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尊重,無法真正解決幾百年來的種族問題。儘管如此,許多美國人認為能夠達到表面上的尊重,就已經是一大進步,因而覺得我的這些想法太過理想,你認為呢?

【延伸閱讀】

●「永遠的外國人」:亞裔美國人的沈重宿命,還能翻轉嗎?
●外國「非白人」在台灣,我所經歷的種族歧視:因膚色當不成老師,還有人驚訝我竟有「受教育」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6
  • 阿國
    沒錯 看留言就是多說多錯 對膚色 種族 地域⋯ 就是有些隔閡 只是內心話不能說出來 相敬如冰最好
    2023年07月26日14:38
  • 林韋仰
    一堆人把偏見當作歧視,結果就是交流減少,畢竟不交流自然就不會被誤解
    2023年07月26日14:12
  • 我也覺得應該多交流,無心之過真的不需要太在意。現況已變成「政治正確」,只要不正確就會開始被批判、公審根本是網路霸凌… 真人版小美人魚電影就是最莫名奇妙的案例,為何白人演有色人種的角色不行但換成黑人就可以呢???
    2023年07月26日16:48
  • Joe.
    美國的種族歧視才是最嚴重的😌👍
    2023年07月26日14:42
  • Ruben
    倭寇要脫亞入毆,寧可當洋基奴,不認自己是亞洲人,阿三自傲為英疾痢僕人,瞧不起左右鄰居,也是另類的歧視,哈哈哈哈哈!
    2023年07月26日23:52
顯示全部